這幾天,高考成績陸續公布。
有人說,高考最後一科鈴聲響起的那一刻,一切都塵埃落定了。也有人說,高考不過是考試,填志願才是人生。
實際上,高考並不是終點。不管是高考成績,還是填志願,決定的都是未來四年孩子將在哪所學校生活學習,真正決定孩子未來幸福與否的是這四年他打算怎麼過。
不確定時代,如何抓住改變人生的機會?未來春藤老喻對話頂尖個人事業發展顧問、新精英生涯創始人古典老師,給大家帶來這份「人生備考攻略」。
以下觀點來自古典老師。
一、人生設計的現實意義
現在中國教育的現狀叫「有高原,無高峰」。
意思就是說,大家的平均素質都不錯,但整體沒有特別傑出的人。
我個人來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為高原,我希望他成為高峰,哪怕成為盆地也挺好。
我養育孩子的自信主要來自於兩點:
第一,我認為,什麼樣性格的孩子都可以活得很好。
第二,我有一個很深的感悟,後天的教育幫不了孩子什麼,但可能會毀掉他。
很多家長小心翼翼、一個時間點不落地完成了所有的規划動作,但孩子過上了平庸的生活。
我也親眼看到過,大量主流價值觀裡面的「好孩子」,實際過得很糟糕;很多學歷不高、家庭教育不好,或者沒有陷入各種「卷」的孩子,反而活得超級好。
為什麼會這樣?
有一次,我跟余華聊天,我問他:「出版形勢不好,怎麼辦?」
他回答我:「不用著急,好的作家都是忍不住、神經病般地要寫,他們根本不在乎出版,不在乎賺錢。」
教育方面的計劃、目標、框架等等功利性的價值,只能維持孩子,而不能創造他。
孩子本真的東西就能夠讓他活得很好,家長只需要幫他避坑就好了。
既然如此,那人生設計的意義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AI,AI寫作文雖言之無物,但能打高分。
有一次,我跟賈行家聊AI作文的話題,我倆溝通出一個觀點:AI寫出的文字不能叫文學。
因為AI可以解決AI的問題,或者可以解決設定作文標準那個人的問題,但是AI解決不了每個人的問題。
換一個角度想像,如果人類寫了一篇莎士比亞的文章拿給天鵝看,天鵝也不會認為這是天鵝界的文學。
如果我們還是肉身,即使AI發展得再好,人類用獨特的情感,或者用原始的大腦去詮釋一件事情,所帶來的審美體驗依然是存在的。
所以說,除了功利性的目標以外,比如怎樣設計人生更厲害,怎樣更短時間賺更多錢,人生還有另外一種獨特的審美價值。
如果一個人非常成功,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好,但他每一天都很難受,那這樣的「棋盤」還要下嗎?
從工具理性的角度,確實有一些人長期落在某一個困局中間出不來。
我們家阿姨,她在東北的工作被頂包了,也沒有養老保險等基礎保障,她每天打兩份工才能維持在北京的基本生活。
如果在老家,這種脆弱的循環極有可能會直接崩掉,所以她根本離不開北京。
從功利性的價值上,我會建議她有時間學個新技能,我會給她介紹更多的好人家,幫助她提升單位時間的價值。
但我預測她跑不出「老鼠圈」,這個時候審美的部分就應該出現,我會鼓勵她看一些書籍。
也許她一生都不會出一本書,但人生保留一個夢想,在上下班的路上收穫一些美好的小瞬間,我覺得也蠻好。
實際上,每個人都會有困惑的時刻。對於漫長的人生來說,審美的意願會非常重要。
二、給普通人的建議
人要理性地評估,自己在真實遊戲賽場裡面的位置。
不管是211、985的孩子,還是二本、三本院校的孩子,現在就業單位基本上不會看學歷了,而是看一個人有沒有亮點,哪怕這個人特別激憤,特別會做視頻,或者特別會寫東西都行。
面對高職院校的孩子,就業單位的期待就是業務能力,能不能幹活兒,幹活兒能不能幹好。
未來五年、十年再看,那些畢業於一本、二本的擅長營銷、推廣、內容的學生,不一定比畢業於211、985的學生差。
「適合才是最好的」,不是一句雞湯,而是最優匹配的算法。
我給很多人做職業優化,我都不會建議他們努力去追尋夢想。
經濟環境好,大家可以努力追尋夢想,但經濟環境不好,我的建議是「60分加120分」。
大部分都會低估做一個60分的人的紅利,或者做一個120分的人的紅利。實際上,60分的事情很容易做到,120分的事情也容易做到。
有一次我跟羅永浩聊,我問:「你怎麼搞那麼多大事情。」他說:「搞大事情反而更容易。」
一件足夠大的事情能夠拉動足夠多的人,在同一件小事上,大家橫向競爭會非常難。
從這個角度看,普通人的紅利在兩側。
60分的基礎安全感:大部分過得好的都是在體制內混著的人,包括劉慈欣、卡夫卡、當年明月,他們都是下班以後以很低的成本去做一些事情。
只要你能夠恰當地降低慾望,同時不太在乎周圍人對你的評價,60分保底是很好的。
前段時間,我去一家公司給高管做培訓,其中一個人之前在惠普,他說咱們公司每年增長10%、20%,甚至200%,我們都非常累,連續四年沒有9點前下班。
他更尊重惠普的做法,惠普是每年增長5%、6%,一旦超過了10%他們就會自我批判說今年是不是太激進了?這樣的方式,惠普持續增長了100年,最後的數字是非常嚇人的。
在一群高科技的新銳中間,惠普就是保持了普通人的紅利。
我個人很喜歡陳丹青、木心,他們都保持著普通人紅利,而不是大紅大火的人。
最火的地方往往是競爭最惡劣、犧牲維度最多的,你需要從多維人降到一維人甚至半維人的狀態,我認為是不值當的。
多出的時間做120分的事情:不要干80分的事,因為80分到100分的階段會非常累,普通人都在這個階段「卷」。
我的建議是直接去干120分的事,干成就爆了,幹不成也無所謂,因為過程會很爽。
什麼叫120分?如果你已經進了985、211,且畢業就準備工作的話,我建議你儘快用學校的資源干點兒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且要乾得特別炸,干十件出圈兩件你就成功了。
如何做出一件很炸的事情?
在工業化時代,誰動手快誰就贏。當所有人都掌握了一系列流程以後,你會發現生產這一環節徹底紅海化了。
在信息化時代,當你把事做十倍好、百倍好的時候,它瞬間就能爆,因為世界是一個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大了百倍,但商品的製作成本很難提升一兩百倍。
如果你能夠維持住基本的生存成本,不斷地創造出一個個閃光點,就有機會做出一件很炸的事情。
我也認為,做出一件炸的事情,一定是基於熱愛的。
如果把一件事做到10倍好,從0到8倍的階段,收益很有可能是零。如果你本身熱愛這件事,那它又歸於穩定部分了。從8到10分爆的瞬間,你極有可能獲得巨大的收益。
完全躲開80分到100分的競爭,60分和120分萬歲,這是在波動時代更爽的一種活法。
三、給家長的建議
我們沒辦法否認教育是一家大工廠,也沒法否認工廠的效益還是不錯的。
但我認為,家長的身份不是資本家,不應該老師上課抽孩子,下課家長還幫著老師抽。
家長的身份應該是工會主席,應該保護工人、關懷工人,應該讓孩子知道資本家的嘴臉是醜陋的,我們一方面要利用他搞錢,一方面別把自己搭進去。
前段時間,我媽出了一本書,把我小時候的段子全寫了下來。
出版社問我要不要寫一些育兒觀點,我說不要。因為我媽說,小朋友不需要上很多課,不需要很多玩具,就需要很多很多愛。
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場景,描述我媽經常「嚎啕大哭,淚如雨下」。
有一位媽媽讀完之後跟我說,原來你媽媽是經常哭的,這令她很震驚。家庭教育反覆重申「為母則剛」,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們。
實際上,教育孩子,家長把握住最底層的原則就好,具體的事情,看得越細會越焦慮。
比如騎摩托車,你只要保證孩子的安全,不要受傷就好。
騎過一條碎石路,核心的秘訣是速度要快,當你速度慢的時候,每一塊石頭都是一次波動;當你速度足夠快的時候,一秒鐘過去五六塊石頭,碎石路就變成一條平路。
當你有很強的向前牽引的勢能的時候,很多細節就無所謂,只要你能夠憋著一股勁不散,就是往前沖,所有小障礙會自動變成平路。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家長要培養孩子的長遠的思維,有兩個秘訣。
第一,擁有長遠的目標,要看很遠的地方,不要盯著腳下的石頭。
第二,過程中要有審美體驗,身體要駕著車,人車一體就很爽。
一旦你看腳下,總是想著會不會出事,這個坎能不能過,你就會慌,你就沒有審美體驗,也沒有長遠的事情勾著你,那一定會摔車。
那些玻璃心的人,既沒有三年後做什麼的大目標,過程中也沒有審美體驗,只能看臉色過日子,非常痛苦,簡直活在人間地獄當中。
當然,家長自己得想明白,你希望孩子未來怎麼樣?你認為什麼叫幸福?
如果家長沒有審美的體驗,沒有自我存在的感受,你永遠只有短暫的贏的快樂和長期壓抑的痛苦,那你傳遞給孩子的也只能是短暫的幸福和迎合的焦慮。
曾經有一位家長向我諮詢:
他家孩子今年大一,因為覺得上學太累,休學一年,到家什麼都不想干,已經在家躺三個月了。孩子9個月後會重新回到大學,父母該怎麼辦?
我告訴家長,孩子躺了三個月沒事,只要是不沉迷於什麼遊戲就挺好。
接下來九個月時間,我建議:
花三個月時間讓孩子繼續躺著,養養身體,只要不在一件事情裡面「卷」太深,該幹嘛幹嘛。
再花三個月時間陪孩子去旅遊,愛去哪兒去哪兒,就是別在本地待著。
剩下三個月時間帶孩子去你的商務場合,你該喝酒就喝酒,該聊天就聊天。
當孩子跟自己待了三個月,跟自然待了三個月,又跟社會待了三個月之後,他自然會回到大學的。
到了大學也不僅僅是學習,他可以談戀愛、喝酒、交朋友,他絕對不會厭學的。
在幾件大事上,家長給出孩子大概的方向,並告訴孩子你想怎麼著都行,你不愛讀了可以回來,爸爸媽媽會陪著你。
做到這些,我相信孩子不會出現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