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時!祝所有考生旗開得勝!
說到高考,大家最關注的還是成績,媒體爭相報道的也是高考狀元們。
看著一個個優秀到極致的孩子,家長心裡不免犯嘀咕:
在同一所學校學習,同樣的老師同學,都是一樣的複習時間,為什麼有的孩子就能考出高分?他們都是怎麼學習的呢?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高考狀元就是沒有創造力只有分數的考試機器。
然而,翻遍歷年高考狀元的採訪後,我們不難發現:
這些站在學業金字塔尖上的頂級學霸們,大多都是綜合素質優秀、有個性有想法、興趣愛好廣泛的一群人。
而且,除了天賦異稟的個例,大多數高考狀元的成長路徑都是類似的。
一、內驅力,頂尖學霸的底層素養
2017年澎湃新聞曾經發起過一項「2017年高考狀元問卷調查」,參與調查的40位狀元中,65%的孩子表示,父母對自己的學習「時常關心,但不干涉」。
原來,大多高考狀元們都自帶動力小馬達,自律是標配,不用家長監督啊!
自律來源於強大的內驅力,那麼高考狀元們的內驅力是怎樣被喚醒的呢?
1、好奇心
孩子對探索未知、對學習新事物有興趣和好奇心,他才會自發去完成一些學習任務。
高考狀元們不需要家長督促就會主動學習,因為他們的學習就是建立在興趣和好奇心之上。
2017年甘肅高考理科狀元肖智文,愛玩航模的他也由此有志於航空航天,「我就是把學習當做實現自己興趣的途徑」。
肖智文
可以說,是對航空航天的好奇心為肖智文開啟了理科學習的大門。
更重要的是,肖智文的父母從來不會幹涉孩子的興趣愛好,而且大力支持他的選擇。
2007年黑龍江理科高考狀元鄂炎雄從小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於很多事物我都願意去研究它內在的原因、規律,那些很表象的東西總是不能說服自己。」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孩子都是天生愛學習的,關鍵在於家長是否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是否會放手他去探索。
2、自我效能
什麼自我效能?即一個人在某個科目或某項任務的學習上覺得自己能不能行。
自我效能越高,學習成績也就越好。
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效能呢?一是成就感,二是實用性。
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每次表現都不錯,上課聽得懂、考試考得好,自然就會有成就感。
2019年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曾說:「做數學和物理方面的習題就好像是在攀登高峰,每做出一道題都會獲得相當大的成就感。」
楊晨煜
孩子將某個學科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為生活提供了便利,這就是實用性。
2007年黑龍江理科高考狀元鄂炎雄從小喜歡玩電腦遊戲,為了識別遊戲中的英文提示語,他非常用心地背誦英文單詞。沒想到,這還促進了他後來的英語學習。
如果說,興趣和好奇心會讓孩子開始學習,那麼自我效能會讓孩子愛上學習,甚至會主動豐富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技能。
3、目標管理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教授威廉·戴蒙發現:「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會有很高的動機,他們會自動自發地學習有助實現目標的技能和知識。」
2020年湖北高考狀元唐楚玥,是一個人生有規劃,學習有目標的學霸。
2009年,唐楚玥媽媽帶著7歲的唐楚玥到武漢大學遊玩,唐楚玥稚氣地問媽媽:「多少分才能考取武漢大學?」
母親回答:「滿分750分,考武大至少要600分。」
結果,唐楚玥當場豪言壯語道:「我以後最高分可能會考720分,最低600分,不,最低590分,不會低於這個分數了。」
十一年後,唐楚玥超過預期完成了目標。
唐楚玥是如何做到的?看看她每天做的事情就知道了。
即使在學校有統一的學習任務和時間安排,唐楚玥還是給間歇的時間制定了詳細的計劃。
她覺得,「時間表是死的,但是選擇今天吃什麼,會學到什麼有趣的知識,刷到什麼好題……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
在學校的每一天,學習看似枯燥單調的東西,但因為每天都有新目標、新期待,唐楚玥都能滿懷希望地迎接第二天的校園生活。
這就是「別人家孩子」——不需要父母操心,她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清晰的規劃,還能將大目標拆解成子目標,然後一個個完成子目標。
有了清晰的目標,學習動機才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減;實現了一個目標,也會有意願和更大的動機去實現下一個目標。
二、高效學習習慣,讓孩子受益終身
大多數高考狀元,都沒有上過輔導班,也不會通宵學習,那是因為他們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以及一直保持下來的學習習慣。
1、注意力集中的習慣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是專注力。
2020年山東高考狀元孟令昊,是一個學習自律、專注力極強的學霸。
孟令昊從小學5年級開始學大提琴,即使在高三里,他仍然每天堅持練三個小時的琴。
漫長且枯燥的學琴過程,孟令昊不僅不覺得無聊,反而訓練出了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習慣。
孟令昊
無論是練琴還是學習,孟令昊都能絕對的「沉浸」,穩坐泰山一坐就是一個下午。
疫情在家期間,孟令昊自律、沉穩、注意力集中的優勢就集中體現出來了,所以在網課期間幾乎不需要家長操心,自己就能做到最好。
還有2011年湖北高考狀元王震霆,高一剛入校時他的成績是位於全年級133名。
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王震霆實現了驚天的逆轉,一舉奪得了當年湖北省高考理科狀元。
王震霆
從中等生到高考狀元,王震霆開掛似的逆襲,靠的正是集中注意力的習慣。
王震霆坦率地說,「我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我是最專注的人。」
他的專注表現在學習上的各個環節——聽課注意力高度集中,做作業從不左顧右盼,複習從不去想無關的事……
班主任李老師常常稱讚王震霆的學習效率,「他一天學習的內容,相當於效率不高的同學兩天學習的量。」
如果孩子養成了注意力集中的習慣,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他都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相反,如果孩子注意力始終無法集中,潛意識不受控制,那他就會明明很想認真學習卻總是不可控制地走神,做不到專心致志。
也許這就是學渣與學霸之間的差距吧!
2、閱讀的習慣
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成績好,已經成為共識。
高考狀元們,小時候最大的特點就是酷愛讀書,所以他們不僅知識面廣,理解能力強。
2020年湖北高考狀元唐楚玥是理科生,但她高考語文考了146分!堪稱奇蹟!
她自曝成績好的「秘訣」就是閱讀,因為喜歡閱讀,唐楚玥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都要好於其他的同學。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狀元們並不是讀死書,他們熱愛學習,又熱衷思考。
2019年湖北高考文科狀元劉雨桐並不是單純地閱讀文字,「看到作者的真知灼見覺得特別有道理的時候,就會在心裡思考一下」,久而久之,劉雨桐就養成了看書愛思考的好習慣。
劉雨桐
2016年北京理科狀元周展平喜歡閱讀經典作品,「對名著的閱讀能引人思考,看得多了思考的維度就慢慢多了,思考的深度也慢慢有了,對試卷上的閱讀理解的分析能力也就不知不覺地培養了出來」。
他甚至總結到,「一切的學習能力以及所運用的知識都可以通過閱讀來獲取」。
周展平
海量閱讀加上深度思考的能力,讓孩子對書中的知識了解得更加透徹,並且能夠靈活運用知識進行舉一反三。
擁有這種高階能力的孩子,不僅小時候學習成績好,長大後在職場也會如魚得水。
3、總結與反思的習慣
學習就像蓋房子,老師教的是蓋房子的方法和步驟,比如怎麼打地基、準備哪些原材料、如何攪拌混凝土等等。
光是學習這些,很難蓋出一棟結實的大樓。
很多孩子學習成績差,就是他們在學習時只關注單個的知識點、單個的習題,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也沒有找到重點難點。
2020年黑龍江高考理科狀元李昀蔚一直都有整理錯題本的習慣,錯題本上容易做錯的題、思路不清晰的題,他都會反覆多做幾遍;考試前他會重做一遍錯題,修補知識漏洞。
李昀蔚
2005年山東高考理科狀元張振在做數學題時總是採用「知識點網絡總結法」。
遇到難題時,他會將解題方法和知識點都列在題目旁邊,然後在本子上總結出來。再看到同樣的題目,他就能聯想到有關的知識點,並迅速找到相應的解題方法。
2020年河北高考理科狀元邢雨菡非常善於反思,筆記里學會的、反思的和有疑問的內容分別用黑、藍、紅三種顏色標記。有疑問的地方,她會用紅筆標記在最醒目的地方,課後立刻請教老師。
邢雨菡
所以說,與其羨慕高考狀元們的學業成就,不如低下頭來吸收他們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不斷嘗試、改進、總結,最後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三、輕鬆備考,比熬夜刷題更重要
學習是漫長的持久戰,只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才能支撐孩子勇往直前,乘風破浪。
1、情緒管理能力
孩子的學習問題,很多情況下就是情緒問題。
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如果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調整情緒起伏上,那麼投入到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可能就要縮水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極盛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發現,60.4%的考生不會調整情緒,高考狀元們的情況正好相反,他們的情緒穩定,而且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2003年北京高考狀元閻天,回想起當年非典疫情下迎戰高考的日子,他說到:「學會接納焦慮,焦慮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部分。」
閻天
暫時的情緒低落也未必是件壞事,關鍵是怎麼調整。
2005年浙江省文科狀元徐語婧的方式是「聽聽歌、看看電影,還是無法排解就找家長、同學、老師聊聊天。不要害怕跟他們交流,因為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
2015年重慶永川高考狀元李敏在情緒低落的時候,總愛將壞情緒在紙上記錄下來,寫著寫著心裡就會逐漸平復,到最後紙上更多的是對自己鼓勵的話。
李敏
2、抗壓受挫能力
王極盛還發現,有32%的中學生存在心理問題,但高考狀元們的心理素質都非常好,他們普遍對學習有信心,能正確評價自己,遇到困難和難題時也會嘗試選擇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2020年湖北高考狀元唐楚玥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她總能用幾樣小愛好讓自己平靜下來,並且快速找到原因、分析原因、調整備考計劃和心態,所以她從沒為一次考試失利而傷心懊惱過。
2020年重慶高考狀元謝欣穎也說自己贏在了心態,「其實班裡有幾個同學跟我的水平差不多,我覺得自己在高考能夠正常發揮的關鍵在於心態輕鬆。」
謝欣穎
高考前的兩次測試中,謝欣穎的成績後退了十幾名,甚至跌落到年級600多名,但她不僅沒有氣餒,反而積極尋找原因,後來她通過練習高考真題、總結錯題終於找到了答題的感覺。最後她輕鬆上陣,創造了高考奇蹟。
正如大家看到的,如今的高考狀元們人格獨立,內心強大,擅長自我管理,有學習目標,也有人生規劃,廣泛閱讀與積累,熱衷於思考和總結……這樣的孩子,即使不是高考狀元,也會擁有自己閃閃發光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