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習慣讓我們減少了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學習更有效率。
如果說學習路上有捷徑的話,那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很多,其中專注、獨立思考、復盤尤為重要。
這些學習習慣,正是清北學子的標配之一。
一、專注的習慣,是學習第一生產力
卡耐基說:
「成功的奧妙在於將所有的精力、思想、資金,都投入到所從事的一件事情中去。」
專注力是一種學習力,主要表現在孩子能不能專注做一件事。
比如上課能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講的內容上,同時大腦跟著老師講課的節奏同步思考。
如果孩子缺乏專注力,上課經常開小差,可能會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
王同學被保送到北大,在王爸爸的眼中,兒子的專注力非常強,無論做什麼事,總能全身心投入,意志堅定,心無旁騖。
為了學到原汁原味的數學知識,王同學從初二開始只看英文書籍和文獻,從一天看不了一頁到最後能夠遊刃有餘。
堅持的背後,離不開高度的專注力。
旁人問怎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時,王爸爸回答:
「兒子小時候玩耍、看書,我們有意讓他把一件事從頭做到尾,從來不打擾他,不端茶送水。當他需要父母的幫助時,我們才提供幫助。」
除了王爸爸提到的關鍵點以外,我認為還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1、給孩子的任務難度,與孩子的能力相匹配。
任務難度可以稍稍高於孩子的能力,跳一跳即可得到,否則孩子不能專注於這個任務。
最好的對手是勢均力敵。比如打桌球,如果對方是一個高手,或者是一個新手,跟你的水平不在一個層面上,輕易被打敗會讓你感覺沮喪,輕鬆打敗別人會讓你感覺毫無挑戰性,兩者都不會讓你投入其中。
2、設定具體可實現的目標,還要有及時的反饋。
具體可實現的目標,能夠確保孩子在行動中清楚自己下一步具體該怎麼做。
只有這樣,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孩子才能夠完全將注意力投入其中,不斷地積累小成就,從而進入非常投入的狀態。
在孩子逐漸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完成情況。
如果完成得很順利,家長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表揚,增強孩子繼續努力的信心,讓他在接下來的行動中更專注,更用心。
如果完成得不理想,家長要及時引導孩子糾正錯誤,幫助孩子提高能力。
3、適度壓力,勞逸結合。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證實:
焦慮水平過高或過低,都會對工作效率有負性影響。
動機適度,工作效率最佳。過強的動機會使機體處於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干擾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
想要孩子形成良好的專注習慣,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要確保孩子不焦慮。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耐心溝通,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孩子的情緒只有是愉悅的,他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
孩子不可能長時間保持專注力,在完成一些事情之後,家長應該允許孩子停下來放鬆,大腦放鬆之後會再次進入興奮狀態,注意力也會更持久。
家長也可以採取文理學科交替學習的方法,比如做完數學作業,讓孩子大聲地誦讀一篇小文章,切忌強迫孩子一直專注做事。
對於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家長要儘量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做到眼睛、耳朵、手部歸於一心。
比如做數學題,腦子想著,眼睛看著,手裡寫著,嘴裡念著,孩子就會非常專注,效率肯定會高。
二、獨立思考的習慣,比考滿分還重要
一個人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凡事就會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就不會人云亦云。
獨立思考能夠促使孩子反省、思考、探究,在大腦中對老師教授的內容進行再加工。
所以說,獨立思考是提升能力的必經之路。
一個清華學子的媽媽講述了女兒小時候的事情。
我會要求她獨立完成作業,遇到不會的先自己思考,如果實在不會就空著。全部作業完成了,我再跟她一起討論解決。
這樣久而久之,女兒就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到了高中階段也是如此。
怎麼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1、多用啟發式提問。
跟孩子溝通時,不建議用命令式的語氣,而要用多啟發式的提問。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5W(why、what、who、where、when)2H(how、how much)」,鼓勵孩子表達,之後父母再發表看法。
2、教會孩子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鼓勵孩子多角度觀察,這就要求家長提供寬鬆的家庭環境,鼓勵孩子敢於發表不同的意見,全家人可以針對不同意見展開討論。
如果孩子犯錯了,家長也要看到積極的一面,正確引導孩子。
3、不要替孩子說話或做事。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不要急著替孩子回答或幫忙做事情,適當延遲一些,留給孩子思考和嘗試的時間。
4、親子共讀。
陪孩子閱讀的時候,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水平,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循序漸進,引發孩子思考。
建議使用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即記憶、理解、分類、分析 、綜合、評價。
拿小紅帽的故事舉例。
記憶-孩子複述故事;
理解-說清楚故事的先後順序,或者概括故事;
分類-問孩子小紅帽有沒有其他方式到達外婆家;
分析-如果你是小紅帽,你會怎麼防範?跳出故事本身,遇到黑夜該怎麼辦等……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問題逐步升級,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復盤的習慣,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復盤的習慣足以讓每個人受益,是自我快速成長的手段之一。
從小養成復盤的習慣,促使孩子對找出最佳解決辦法的興趣濃厚,從他律過渡到自律,自信心不斷增強,遇到挫折也不會輕易情緒化。
家長可以經常就一件發生過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復盤,復盤時建議採用「過程導向」的反饋,而非「結果導向」的反饋。
兩者區別在哪裡呢?
「結果導向」著重於個人特質和能力,主要是對於能力、智力的表揚;「過程導向」偏重於對於策略、方法以及努力的表揚。
在表揚孩子時,家長可以說「我看到你嘗試了很多方法,最後解決了問題,這樣很棒」,或者「我看到了你的努力」。
而不是說「你擅長做這件事情,你真有天賦」,或者「你真聰明,表現得很棒」。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也不要說「你搞砸了」、「你就是學不會」之類的話。
而是要讓孩子看到進步的可能性,比如「你選的方法好像行不通,還有別的辦法嗎」,或者「這次沒達到目標,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應用在學習上,復盤習慣就是反思改錯。
《學習高手》作者李柘遠說:
大多數同學把時間都用在做校內作業和課外課題上,但我每天都會抽出一點兒時間,抱著不同的錯題本複習最先出現錯題的章節。
在耶魯和哈佛讀書時,李柘遠遇到不少志同道合的夥伴,他們無一不痴迷於和錯題作鬥爭。
出現錯題後,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沮喪、忽視、放棄,而是興奮地把錯題拎出來研究,直到徹底搞明白為止。
每次考試結束後,家長往往只關注孩子的成績,但最有價值的都在孩子做錯的題目上,因為考試的本質是查漏補缺。
怎麼培養孩子復盤的習慣?
1、指導孩子整理錯題,查找知識漏洞,做針對性練習。
家長可以指導孩子製作錯題本,把有價值的錯題抄在本子上,或者裁剪下來貼在本子上。
先讓孩子把答案完整地寫一遍,旁邊標記上關鍵的知識點、題目突破點、難點,以及解題方法,然後從中提煉出此類題目的解法,並找到更多題目進行強化訓練。
只做題不改錯,學習效果永遠達不到預期。
我兒子高考英語140分,就得益於復盤改錯。
兒子高三的英語錯題本,是我一手整理的,整理了幾套題之後我發現,他做錯的題都是「非謂語動詞做狀語」部分。
我就把好多個課件裡面的這部分內容整理出來,利用午飯十分鐘時間跟孩子講明白。
孩子掌握了知識點,我再把原題的選項稍作變化,讓他重新選擇,強化這部分的內容。
考試之前,孩子直接翻看改錯本強化記憶,這種點對點改錯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2、通過復盤發現孩子學習中的問題,及時給予方法指導。
- 如果是審題不細心,那就培養孩子讀題時圈劃關鍵詞的習慣;
- 如果是草稿紙太亂,那就訓練孩子在草稿紙上標題號,一道道按順序、分區域打草稿;
- 如果是知識點記得不牢,那就用螢光筆在卷子寫上大大的「易錯」兩字,再畫幾個感嘆號,這樣每次翻出這張卷子,孩子都會一眼看到易錯點,重複幾次就記牢了。
將行為固化為習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般會經過觀察、模仿、練習這3個關鍵環節。
孩子的絕大多數行為都來源於對他人的觀察,同一個行為需要不斷重複地模仿,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才能成為習慣。
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需要家長做好榜樣示範,需要家長的支持和幫助。
一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會自覺地形成一種良性的優質循環,那一切都會變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