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同學是學霸,就怕學霸過暑假。有家長說,寒暑假就是用來「彎道超車」的。其實,那些能夠「彎道超車」孩子,並不是學習任務更重,而是學習更主動。
一、真正厲害的人,都是自主學習的高手
不成功的家庭教育千差萬別,但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是相似的。
有人調研過高考高分學霸的家庭教育情況,總結了一個共同點:成長型的父母,塑造學習型的家庭環境,養出自主學習的孩子。
美國教育家約翰 · 霍特說:
最合適的學習方式,是給予孩子自由和時間,讓孩子主動學習,而教育能做的,是對孩子充滿信心和提供指導幫助。
家長的任務是喚醒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學習,再加上高效的學習方式,孩子才能夠在學業上取得成就。
家庭教育專家蔡笑晚,他把6個孩子都培養成了社會精英,他最大的教育經驗就是挖掘和引導孩子的自學能力。
小女兒蔡天西,她用半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全部課程,進入中科大少年班之後,她提前一年考入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一年後進入哈佛大學,又提前兩年取得博士學位。
同班同學三四年才能完成的事情,蔡天西用一兩年就做到了,這種高效學習的背後正是強大的自學能力。
除了學霸們,全世界各個領域非常厲害的人,無一例外,都是自主學習的高手。
比如比爾蓋茨、喬布斯、李嘉誠等等都是大學輟學,他們的成功也取決於自身的自學能力。
再如盛產天才的猶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一種叫做「哈柏露塔」的教育方式——通過提問與討論,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傾聽和思考,引導孩子自主學習、高效學習。
這套教育方法貫穿猶太人的日常生活,教出了愛因斯坦、史匹柏、扎克伯格等各行各業的翹楚,也是猶太民族教育孩子的最高原則。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主動學習的高手,那不僅會更愛學、更會學,更大把握贏在高考,將來進入職場也會成為更厲害的人。
二、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的4大原因
孩子為什麼不主動學習?因為缺乏學習動力。
結合各種教育學理論研究和實踐,孩子缺少學習動力的原因,可以總結為4點。
1、沒有學習目標
很多時候,家長苦口婆心的教導,不一定能成為孩子內化的動力。
相比考重點高中、重點大學這些抽象的目標,孩子需要更具體、更直接的感受。
比如實地參觀了不同的大學,或者聽一些學長學姐分享了大學生活。
這些具體的、對象感強的體驗,才能真正觸動孩子,他才會在行動上認真對待學習。
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一個能夠「點燃內心」的目標,並引導孩子分解實現目標的關鍵節點,把學習變成一天天實現和突破自我的體驗。
2、沒有學習興趣
產生並維持濃厚的興趣,能夠幫助孩子把原本「不感興趣」的學習和科目,變成他們喜歡和擅長的領域。
有一個孩子本來不喜歡學英語,英語課從來不聽,作業也不想做,家長和老師都很犯難。
無意間,孩子看了《生活大爆炸》,特別崇拜男主角Sheldon,因為男主角是個超級大學霸,什麼都懂,說話還很搞笑。
為了學男主角說話,孩子反覆看了好幾遍《生活大爆炸》,遇到不懂的單詞就查,現在他不用字幕都能看懂劇情了。
這個孩子的英語成績實現了飛躍增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把英語學習和跟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聯繫在了一起。
家長也可以將孩子不喜歡的學科,跟他感興趣的事情結合到一起,讓孩子的學習變得積極主動,效果也會是水到渠成的。
3、沒有成就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習得性無助」。
意思就是,如果每次努力,結果都是失敗的,那這個人就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不行,努力沒用,乾脆破罐子破摔。
如果孩子每次的付出都無法獲得成功,沒有什麼成就感,或者孩子的努力一直得不到家長、老師的認可,他們就乾脆做出一副不在乎的樣子,避免繼續被打擊。
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正面的反饋和成就感,也是提高孩子學習動力的重要一環。
4、沒有感受到被愛和鼓勵
長期被父母批評的孩子,在心理暗示的影響下,他會覺得自己很差勁,不敢在人群中展現自己,也不敢去追求更高的目標,或者用其他方式掩飾自己的不滿。
在父母的鼓勵中長大的孩子,特別陽光自信,敢於挑戰各種困難,進而取得更高的成就。
那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認可和支持,是孩子成長道路上贏得勝利、克服困難的底氣,也是孩子最大的學習動力。
心理學實驗顯示:五次正面的評價,一次負面的評價,是孩子比較能夠接受的比例。
在實際生活中,許多家長正好做反了,敲打孩子五次,才會敷衍地稱讚孩子一次。
三、
作為父母,我們清楚地知道學習主動性跟孩子眼前的成績、未來的發展密切相關。
有些時候,家長越是焦慮,越容易「好心辦壞事」。
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家長千辛萬苦把孩子「培養」成了討厭學習的人。
逼孩子學習,不如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 主動性強的孩子,對學習「心中有數」,能夠合理分配時間,有切實可行的目標,知道什麼時間要幹什麼、達到怎樣的要求;
- 主動性差的孩子,視學習為任務,能拖延就拖延,不會制定目標,對自身能力認識不足,沒有體會成功快樂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