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接受採訪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現在很多人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我認為,孩子的起跑線不在學校,也不是在補習班,而是在家庭。」
郭老師說這番話時已經是在很多年前了。
確實,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很多時候,孩子身上所反應出的問題,都源於家庭的影響,包括孩子未來的成功,也離不開家庭教育打底。
而且,好的家庭教育,也並非照本宣科。
更不是盲目聽從所謂的專家建議,盲目地借鑑成功者的經驗,而是懂得因材施教。
就像郭老師之子郭麒麟在採訪節目中說過的話:「關於他(父親)的這個教育方式其實就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過程。沒有我,他這套教育方式放在別人的身上是行不通的,是我成就了他的教育方式和觀點。」
「但是沒有他,我現在很多是沒有的,是他建立了我的三觀和人格。」
通過這段對話,我們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學識與自省。
正如郭麒麟所言,教育的本質也是孩子和父母一個互相成長,互相成就的過程。
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家庭教育中的三個關鍵詞「陪伴」、「教導」、「尊重」,這也是孩子成長道路中最寶貴的東西。
一、0~6歲,用心的陪伴
孩子年齡越小的時候,就越會依賴父母。一些家長,因為生活所迫或是工作繁忙,便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將他依託給家裡的老人、保姆照顧或是將年幼的孩子送去寄宿學校。
但是,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清楚,即便別人再細心,再有經驗,但對孩子來說,終歸是無法做到和父母陪伴同等的效果。
特別是在孩子0~6歲的黃金時期。
也是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性格養成的關鍵期。
這個時候,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最為深刻,也是直接的,孩子也會無條件地接受,並且很快能得到反饋。
同時,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階段。
孩子有沒有安全感,將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
比如不佳的人際關係,情緒不穩定,經常會自卑,無法融入集體,喜歡逃避,甚至容易被人欺負等,這些問題可能在孩子入學之後,很快就能會顯現。
當問題出現時,再想矯正就十分困難了。
其實,這個時期的孩子要的東西也很簡單,那就是足夠的安全感和可以確認自己在父母眼中的重要性。
就如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為幸福快樂的人,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會一直都被自卑包圍著。
在這個階段,父母的用心陪伴對孩子來說是無價的。
因為,我們在孩子身邊度過的每個瞬間裡,都藏著他的未來。
二、6~12歲,耐心的教導
都說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作為老師,我們就需要有很好的教導能力,來幫助孩子們在正確的道路前進。
父母的教育態度,也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父母的認知高度,隱藏著孩子人生下半場的結局。
這個階段,我們要通過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細節,幫助孩子來養成好的習慣,用包容的態度允許孩子試錯,讓他在錯誤中反思,並找到下一次遇到同樣問題的解決方式,給叛逆期來臨前的孩子種下名為「規矩」的種子。
我們還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易卜生說過:「世界上最堅強的人就是獨立的人。」
獨立,是孩子成長最大的軟實力。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這本書中就講述了一位身患重疾的母親,如何用自身的行動,教會孩子獨立的故事。
從教會女兒最基礎的曬衣服、疊衣服等。
再到自己即便十分擔心做菜時,刀可能會傷到孩子,也忍住沒有把刀搶走,而是一步一步耐心的教導孩子,如何正確使用廚具,直到孩子慢慢做出一碗最簡單的湯。
當母親走後,小女孩會給悲傷難過的父親做自己跟母親學會的料理,也會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最後還成為了父親的精神支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明白「獨立」,才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技藝。
三、12~18歲,足夠的尊重
央視新聞曾這樣說:「學會尊重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課。」
12~18歲,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也是孩子開始推翻父母權威,渴望掙脫束縛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強烈的領地意識,迫切地希望能和父母保持距離,以此證明自己已經長大。
父母的管教和過多的建議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發親子矛盾,就像那句話說的:「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與節奏,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
這個時候的孩子需要的是像任何一個成年人一樣被尊重,被當成「一個人」看,而不是「小孩子」。
所謂尊重孩子,不是說不打罵就是尊重了,而是在父母和孩子的意見發生衝突時,父母能認真地體悟、理解孩子的感覺及需求。
說到「尊重」,這裡有兩個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去年,有一則小朋友弄丟自己珍藏已久的動漫卡片的消息,被推上了新聞,起因是父母在電梯門口貼了一張尋物啟事,上面寫著「尋找孩子丟失的一本卡冊」,尋物啟事的最後還有寫道:「這是孩子攢了很久的卡片,是他很心愛的東西,如果您撿到了,請及時聯繫我們,非常感謝!」
(來自:央視新聞)
許多網友看到後,表示非常感動,都說:「這樣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真的很有愛。」
(來自:央視新聞)
另一個故事,則是講自己小時候到農家樂玩,非常喜歡籠子裡的肉兔子,後來卻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最喜歡的那隻兔子變成家中晚餐的故事。
那天,他哭了,他不肯吃那隻已經被擺上桌子的「兔子」。
他哭泣的模樣,惹來大人們的鬨笑,甚至打趣到說:「這麼好吃,你可別後悔啊!」
即便最了解自己的媽媽,也用開玩笑的方式表示著「支持」。
最後自己餓著肚子,抗議到了最後,大人們則嘻嘻哈哈收尾。
多年以後,再次想起這件事也成為了一種說不出感覺的心結。
(來自:央視新聞)
也許從表面看,這些是孩子的愛好被輕慢粗暴地對待了,是孩子眼裡的心愛之物沒有被同等地珍視,是孩子的難過心情沒有被及時理解和接納,但究其根本,卻好像是:為人父母者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雖然孩子的很多想法不成熟,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也不完善,但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他們對和自己有關係的事情,是有感情的,也有想法的。而這種感情和想法不應該被一句「小孩子懂什麼」輕易地剝奪。
而那些尊重孩子的父母,哪怕不太能了解孩子的興趣,也會換位思考,理解什麼東西對孩子而言是珍貴的。
他們會在孩子丟失珍愛之物後認真尋找,而不是用一句輕飄飄的「那小破東西沒了就沒了」來打發。
他們會在孩子表現出難過和牴觸時,不嘲笑不漠視,給予及時的關注。
他們會在孩子想走一條和他們預想的不同的道路時,平和地予以鼓勵,積極地進行引導。
好的家庭教育,不但在孩子小時候能給予充分的陪伴,還能在孩子成長中耐心的教導與培養,也能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相互尊重、理解並可以及時放手,讓孩子自己走。
孩子在成長,父母也要成長,不合時宜的教育方式,只會成為孩子的束縛,順應孩子成長的教育,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