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之前總緊張,父母要如何幫孩子克服考前的焦慮感?

2022-06-06     未來春藤

原標題:考試之前總緊張,父母要如何幫孩子克服考前的焦慮感?

心理學上有一句話:「人永遠朝著被鼓勵的方向前進!」相比貶低、否定、打擊,無條件的鼓勵更能賦予孩子努力前行的自信,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

今天,同事跟我聊天時說了關於兒子考試緊張的事情。

她說:「我兒子是不是太膽小了,每次考試前夕都緊張的不行,怎麼回事啊?」

「你說這要是他以後高考可怎麼辦啊?」

「初中的小考你都開始緊張,長大了不更費勁嘛?」

從同事的言語之中,我能感受到她的焦慮。

孩子對於學習和考試的排斥,不禁讓人想問:為什麼有的孩子一到考試就像刺蝟一樣,整個人蔫蔫的,很多負面情緒呢?

不過,我們想要找到問題的答案,要先從父母自己身上開始反思。

一、考試前夕,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多壓力

孩子的緊張情緒,一般是由家庭和外界壓力共同造成的結果。

如果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孩子的成績一定不會很理想。

很多家長在考試期間都會對孩子這樣說:

「考好了就獎勵你,考不好的話,可要懲罰你哦!」

表面看似是在鞭策孩子用功,實際這樣的話語只會給孩子造成更多的心理負擔。

「羅森塔爾效應」表明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尤其是在考試之前,家長如果過於強調考試的重要性與影響,便會給孩子傳遞了一種心理暗示,那就是「考好了你就是好孩子,考不好你就不夠好!」

給孩子一種「成績代表一切」的感覺,只要稍有差池就代表自己不行,從而產生非常重的思想包袱。

所以,孩子面對考試就會感到緊張,手足無措,即便做了完全的準備,還是會對自己感到不自信。

二、溫柔的話語 比責備更具力量與感染力

我在辦公室經常能聽到同事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老母親總是語重心長的告訴孩子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做,只要照著自己的說法做就肯定能成功。但只要孩子考試失利,老母親就開啟了「暴躁模式」,大聲地訓斥孩子,說他就是不聽話,不用功,才導致考試失利的。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則寓言,是這樣說的:「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就是著名的「南風效應」,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

由此可知,我們以前在家庭教育中採用的「棍棒」、「恐嚇」之類的「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表揚,更有耐心,才能培養孩子自覺向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面對考試的時候,不再內心忐忑,也不會一邊寫試卷一邊思考如果真的沒有考好會不會被挨打。

如果我們想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能量,首先家長要轉化信念,不要過分重視成績,而是應該讓孩子明白我是為了學知識而學習的,把考試當做學習的一個環節而不是結果。

三、如何幫助孩子緩解焦慮情緒?

考前是孩子神經最焦慮、最敏感的時期,作為家長,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多注意,否則可能會幫倒忙,更多地要做個傾聽者。

當孩子出現了負面情緒,不要一味地責備孩子,而是以孩子先說為主的策略,更多地去當一個傾聽者,陪伴者。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比如:可以選擇一些體育運動,幫助孩子把壓力發泄出去),讓孩子去宣洩進行自我減壓,然後就可以引導孩子理性地去學習。

其次,家長需要控制住自己的關心程度,不要經常以關心為名出入孩子的房間,這樣的行為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小的壓力,要給孩子留有獨立的空間。

家長要做的只有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儘可能溫馨和舒適的學習環境,讓他能保持穩定的學習心態。

學會降低自己的期待值,不給孩子太多的壓力。

當孩子情緒低落,產生挫折感時,我們要及時站出來告訴孩子:你其實很棒。

我們可以在晚飯後,陪孩子跑跑步,聊聊天,緩解一下孩子的緊張心情,打消孩子的顧慮,睡覺前聽一下舒緩的音樂,幫助孩子提高睡眠質量。

其實,孩子考試成績的好壞,也和父母的言行息息相關。

不要等到孩子無法承受這份「關心」時才明白,我們的成長就是孩子的解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a73ecad7e074d8504bd7be79d9590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