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高考分數將陸續公布。
等待家長孩子們的將是一場壓軸大考——志願填報。
面對數百所學校,上千個專業,不同城市的發展前景、幾年後的就業情況等等,家長想要做出清醒冷靜的判斷,並不容易。
填報志願的時候,城市、學校和專業,分別如何選擇?是家長們最關注的問題。
在春藤家長APP名師課《給高中生的生涯規劃課》中,志願填報專家姜振鵬老師給出了一些建議,分享給大家參考。
不少志願填報專家都強調,城市最重要!
這個執念植入了很多家長孩子的腦海里,認為一定要去北京,一定要去上海。
真的是這樣嗎?
一、高考志願填報之「買房模型」
經濟學裡有一個「蒙代爾不可能三角」理論,指的是有三個條件不可能同時滿足。
高考志願填報的過程中,城市、學校、專業,這三者也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意思就是,除非你的成績足夠高,全國學校隨便挑,否則必須要有取捨。
了解過高考志願填報的「買房模型」,大家就會理解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了。
志願填報和買房是一樣的,高考分數就是買房的預算。如果我是土豪,想買哪兒就哪兒;如果我是高考狀元,想上哪兒就上哪兒。
但是,絕大多數人的預算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在地段、小區、裝修之間權衡。
地段相當於學校所在的城市。
你可以在宇宙中心買一個 10 平米的廁所,也可以在幾環之外買一個 150 平米的三居,也可以回老家建一個三層的別墅。
這三個選擇,需要花的錢是差不多的。
如果大家都想去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你肯定要為進入超一線城市付出分數的溢價。
那麼,你付出的分數溢價是不是值得的?會不會造成學校、專業選擇上的過度縮水?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權衡的。
小區相當於學校。
每個人都希望小區環境好、服務好,有一個英國管家,每天熱情地跟你打招呼;而有的小區,快遞、外賣隨便進,沒準兒還會有人拿石頭砸你家玻璃。
分數可上可下的時候,很多人糾結,是選擇當雞頭,還是選擇當鳳尾?
如果進入高一個檔次的學校,面臨著專業選擇的風險和限制,甚至是服從調劑。
如果接受差一檔次的學校,專業選擇會相對靈活。
比如清華北大每年招收的最後一名,他的成績肯定高於任何一所211院校入學的第1名。
但是,經過4年的培養,一所211院校的前5%的學生,顯然會強於清華北大 50%的學生。
所以說,人生沒有「一招棋錯,滿盤皆輸」,只有「一步走對,事半功倍」。
裝修相當於專業,也是不確定性最強的。
很有可能你今天付出了分數的溢價,選擇了一個熱門專業,畢業之後發現就業一地雞毛。
志願填報專家不是經濟學家,沒有辦法預測行業和經濟的波動。
因為中國用30年時間走完已開發國家100年歷程,造成很多行業都是「牛短熊長」——短期行業收入迅速拉高,高位震盪,長期陰跌。
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相關的專業為例:
野蠻生長時代,快速積累了大量工程技術人才,註定要在快速飽和、長期萎縮的行業里度過大半的職業生涯。
21世紀初,入行的80後已經成為了領導和骨幹,而且年富力強。
2008年「4萬億」時代入行的人,可能只是晚入行5-10年,但發展空間和可以獲得的財富被前者嚴重擠壓了。
今天紅紅火火的網際網路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也近在眼前了。
一方面,選擇專業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一般看5年左右, 那收集信息的能力很重要。
另一方面,時代變化越來越快,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一輩子干一個行業已經不太可能,培養自己終身學習的能力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素質。
二、城市、學校、專業,如何權衡?
城市,學校和專業三者之間,如何分配有限的分數? 給大家分享三個操作性極強的定律。
城市如何選擇?
選擇城市時,我的建議是要相信群眾。
大家可以去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城市人口流入流出的數據,如果每年人口凈流入在10萬以上,代表著這個城市正處在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發展通道當中。
到這樣的城市求學是不會吃虧的,因為你畢業之後留在當地就業,你就能夠享受它的增量。
學校如何選擇?
選擇學校時,我的建議是劉邦可為鳳尾,項羽當作雞頭。
如果你身上有一股類似劉邦「混不吝」的勁頭,在全都是高手的環境里,是在中上的位置,在競爭對手都很差的環境里,也是中上的位置。
這樣的孩子應該儘可能進入到一個好學校,哪怕在專業上做出犧牲和讓步,因為把他扔到強手如雲的環境里,能夠激發他最大的鬥志。
如果你跟項羽一樣,高敏感、高自尊,一路走來在小池塘里非常優秀。
這樣的孩子適合做雞頭,學校檔次可以降一點,讓他成為身邊同齡人中比較領先的學生。
如果當了鳳尾,孩子發現自己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不拔尖了,興趣愛好不行,社交能力也不行,他的情緒會變得非常消沉,而人一旦沒了自信,就會遭遇更多的困難。
專業如何選擇?
我有一個非常功利但很實際的做法,借力先人的積累,以到長輩能幫襯的行業里就業倒推選擇專業。
這個時代,行業的周期一般都非常短暫,肯定短於一個人的職業生涯。
如果你想像父輩那樣一輩子干一個工作,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人到中年,你可能會面臨轉型、換行業等情況。
無論行業如何波動,如果有長輩提攜,都能夠讓你在起步階段得到很大的優勢。
事實上,各行各業有頭有臉的父母都在用「生命」給孩子鋪路。
前幾年的春節,陳佩斯、朱時茂帶著自己的兒子上北京春晚,重演當年經典小品《吃麵條》;宋丹丹帶著兒子刷各種各樣的綜藝;鍾南山院士的兒子也是搞醫學的。
但是,在長輩的羽翼之下,對你的發展也會有一定的限制和制約。
最後如何選擇,還是取決於你是關注風險,還是關注收益,不同的人關注點也不一樣。
如果你不想用這樣的策略,或者沒有這樣的長輩,那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必須了解清楚專業度和適用度的「二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