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多昂貴的學校,多優秀的老師,也無法替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有些教育,老師給不了孩子,只有父母能給。
高考出分了,幾家歡喜幾家愁。
浙江嘉興一位母親吐槽自己的孩子:
「三年都在私立學校讀書,花了我十幾萬,今天的成績出來……」
「我不想說人家考的一本、二本,他連基本的高職都進不去。」
「我都氣了兩餐沒吃飯……這樣的孩子以後該怎麼辦……」
評論中,有的網友安慰她「成績不是最重要的」:
有的網友對她的經歷感同身受:
還有的網友認為「成績的好壞,跟孩子自身,跟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是啊!好成績不是死記硬背來的。
教育專家Wendy老師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影響學習成績的4大因素,分別是: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理解力和意志品質。
很少有人天生是學霸,大多數優秀成績的得來,離不開孩子的努力,更離不開家長對孩子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所以說,想要搞好學習,光靠老師單打獨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家長和老師互相配合,各自承擔起自己的教育責任。
老師的工作是「教書」,而家長的工作是「育人」。孩子未來將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首先取決於家長。
正如教育家馮那斯基說的:
「孩子成為什麼樣,全靠父母塑造。」
但是,許多家長忙著拼事業,把孩子扔到學校,什麼都不管……認為自己花錢了,孩子的好與壞都是老師的問題。
這個觀念顯然是錯誤的。
家庭教育是個性化的、終身式的、示範性的,父母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和學習的榜樣。
無論多昂貴的學校,多優秀的老師,也無法替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
有些教育,老師給不了孩子,只有父母能給。
一、父母的行為,影響孩子的習慣
家長群里,吐槽最多的是孩子的習慣問題:
「天天就知道玩手機」「買了那麼多書,一本都不看」「天天睡懶覺,跟她那個爸一模一樣」……
俞敏洪說過:
「家庭就是『複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複印件。」
如果複印件出錯,終究還是要回溯到原件上找問題。
網絡上流傳一張圖片:
孩子是踩著父母的足跡一步步長大的。
孩子身上的每一個不良習慣,幾乎都能在父母行為中找到根源;而好習慣的養成,皆來自於對父母行為舉止的微妙模仿。
如果父母在家整日手機不離手,孩子自然沉迷手機不能自拔;如果父母經常捧著一本書看,孩子也會養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
心理學有一種說法,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先有智慧的父母,才會有聰明的孩子。
2014年安徽理科高考狀元董吉洋講過一件事:
每當他對學習感到煩躁的時候,父母什麼都不會說,只是拿起一本書來看。看到父母都在安靜看書,董吉洋也會沉下來學習。
面對同樣的情況,更多父母的做法是什麼?
要麼放下所有事情,寸步不離地盯著孩子,要麼一邊玩手機遊戲,一邊催促孩子認真學習。
兩種做法得到的往往都是孩子強烈的反抗。
不相信孩子,或者要求孩子必須完成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試想如果是你,你會心甘情願去做嗎?
有人說,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練,三流父母做榜樣。
與其一味地犧牲、說教,不如以身作則。
二、父母的語言,塑造孩子的性格
《父母的語言》中有一句話:
「語言環境只和家庭、父母相關,不論貧富。」
孩子性格中的很多特性,是自信還是自卑,是冷靜還是暴躁,是勇敢還是膽怯,都跟童年時期父母的語言有關。
《小王子》中寫道:
「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在父母的循循善誘、耐心的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每天如同沐浴在春風裡,各方面都表現優秀,內心平和、自信而又獨立。
而幼年時期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性格缺陷,要麼複製父母的暴躁脾氣,要麼自卑、抑鬱、懦弱,要麼非常冷酷,讓人難以接近。
想起了一個泰國短片《豆芽》。
小姑娘家裡非常窮,她看到別人家的豆芽,就對媽媽說:「我想種豆芽。」
媽媽沒有嫌麻煩,也沒有認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而是肯定地說:「我們試試!」
第一次嘗試失敗後,女兒又提出了改進想法,媽媽沒有否定打壓,而是跟她一起將想法付諸實踐。
經歷了幾次失敗,終於等到了豆芽長出的那一天。
德雷克斯說過,如果只有一種育兒方法可以選擇,那他會選擇「鼓勵」。
小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但大部分因為父母的無視、嘲諷、否定被扼殺在搖籃中。
小女孩當年的成功,完全是媽媽鼓勵的結果。
在媽媽的鼓勵中,小女孩克服了種種困難,一路向前,現在的她在瑞典進行科研工作。
每當想起母親,她仍會充滿力量,「媽媽那句『我們來試試』,就像神奇的肥料,養育著我的好奇心,幫助我的『知識之樹』枝繁葉茂。」
語言,是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如果你想讓孩子擁有好性格,請好好說話,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打擊。
三、父母的陪伴,藏著孩子的未來
特級教師吳泓說過:
「學校只能給孩子一時的成功,家庭才能助孩子一生的成就。」
英國做過一項長達70年的紀實追蹤,記錄近七萬個孩子的成長軌跡,試圖找到孩子優秀背後的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受家庭、社會和經濟水平影響,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一生平庸。
但仍有20%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夠打破「平庸」的魔咒,成功逆襲。
這部分孩子的家庭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從小都是父母陪伴著長大的。
陪伴是高級的愛,被愛包圍著的孩子,自然就會變得更加健康和快樂。
父母的陪伴也將變成一縷陽光,溫暖和照亮他前進的道路。
但是,陪伴孩子時,家長容易陷入一個誤區,以為「陪著」就是「陪伴」。
實際上,24小時低質量的陪著,不如1小時高質量的陪伴。
閨蜜曾抱怨,我每天在家帶孩子,為什么兒子跟我還是不太親。
我老公每天就睡前陪他玩一會兒,父子倆關係好得不得了。
追問之後,閨蜜又說,全職媽媽太忙了嘛,大部分時候都是我做我的事情,孩子做孩子的事情。
老公下班回到家,才會陪兒子玩一些簡單的遊戲,或者看看書。
如果趕上出差,老公也會每天跟兒子視頻,或者給兒子畫一張畫,讓他知道爸爸去了哪裡。
不得不說,閨蜜老公非常有智慧,即使偶爾缺席,也能找到獨特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方式。
陪伴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真正有效的陪伴,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陪伴的質量。
孩子需要的是「被看到」,不是「被陪著」。
父母深入地參與孩子的成長,了解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這樣的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童年只有一次,在還來得及陪伴的日子,請一定好好珍惜,不要偷懶。
四、官宣!「家庭教育指導師」成為新職業
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下:
「充滿愛的教育,讓一個人的一生充滿幸運。而缺乏愛的教育,則會讓一個人終生生活在不幸之中。」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懂得如何愛孩子才是本事。
父母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如何做、如何說,如何陪伴,很少有家長真正了解。
做一個學習型的父母,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才能養出成人又成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