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一下子出現了很多波動。
面對不確定性,如何設計自己的人生?
史丹福大學的兩位教授開設了一門選修課叫《人生設計課》,後來成為整個史丹福最火爆的一門課,幫助上千上萬的人找到了人生方向。
這一期的「暢所喻言」,未來春藤創始人老喻對話中國設計人生髮起人王成老師,跟大家聊一聊到底如何設計自己的人生。
一、史丹福爆火的人生設計課,怎麼來的?
老喻:史丹福大學一直強調用硬功夫去解決問題,這門有點兒柔軟的課是怎麼來的呢?
王成:人生是一個特別複雜、沉重,且個性化的話題,即使是國內大學,也不會教幸福課、人生課,老師擔心接不住。
《史丹福人生設計課》的兩個作者Bill Burnett和Dave Evans,2007年,一個是史丹福大學的創新教授,一個在伯克利教產品和生涯課。
1983年,Bill Burnett從史丹福畢業之後,一直在產業裡面做創新,同時在史丹福教課。
2007年,他的老師、史丹福的D.School創始人David Kelley跟他說,你有沒有興趣接受史丹福一個全職的教席,如果接受就意味著你必須要離開自己的公司,成為一名全職的老師。
當時,他特別糾結,他就去問身邊的親人、朋友和專家。
問了一圈他發現,當人生面臨艱難抉擇的時候,所有理論都失效了。
當他和Dave Evans在聊怎麼辦的時候靈機一動,史丹福最成功的就是硬科技的創新,大量的矽谷企業聞名於世,其中最核心的一個體系叫「設計思維」,就是幫助企業去應對顛覆式的改變。
他們倆就思考,既然我們成功地幫助了那麼龐大的組織實現了創新和轉型,那能不能把這種理念應用到每個人身上。
於是在2007年,他們邀請了十幾位史丹福大學的碩士生和博士生,跟他們一起在自己身上踐行設計人生的體系。
他們主要是在工程學院、商學院教這門課,他們就邀請教育學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們做實證研究,首先對內容本身的科學性進行研究,然後對學生的實際效果進行持續研究。
到今天為止,史丹福發表了兩篇博士畢業論文,全球發表了很多,包括歐洲、亞洲很多學校都在做相關的研究。
最終證明,設計思維在人生髮展中的應用,從教育上來講,這種干預是有效的,成果是顯著的。
2007年兩個人創辦這門課,到了2013年才對全校公布,也不是他們是主動的。
史丹福大學教務長聽說一門講人生設計的課不錯,他說史丹福能開這種胡說八道的課?
聽了半天之後,他又說這麼好的課,為什麼只獻給你們工程學院的研究生們聽?它應該變成一個學校級別的課程。
於是,人生設計課就變成了史丹福的一門公共課程,而且在受歡迎程度上始終是有排名的。
二、理論框架:設計人生羅盤、支柱、底盤
老喻:您在中國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有非常多精彩的案例,能不能快速地分享一下史丹福人生設計課的結構?
王成:設計人生就是讓大家不斷地搞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
咱們經常會說,等我長大了,等我有錢了,等我財富自由了,等我有時間了,等我退休了……
設計人生強調的是專注於當下,你現在需要什麼,你現在在做什麼?
這裡面有一個巨大的問題:每個人的目標是不斷變化的。
世界會變,每個人想要的東西會變,需要做的行為和動作也會持續改變,核心是構建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如果把設計人生看作一座房子,有三層,上面有房頂,中間有柱子有牆,下面有地基。
上面一層是羅盤。
國內正經歷著一個巨大的變化,書里稱之為叫「顛覆」,生活狀態都被改變了,而新的狀態還沒出來,人就需要一個指南針。
大家已經特別適應有導航、有地圖、有滴滴的生活,當這些東西都消失的時候,就好像行駛在無邊際的大海上,你需要指南針來告訴你往哪個方向走。
中間一層是支柱。
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地認識到自己是誰,自己在什麼狀態,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有多少創造性的方法,我以前沒有想到過的方法,我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最小的風險去試一試,把這個路重新創造出來。
下面一層是底盤。
當今的世界已經是一個非常複雜、動態和變化的世界,每個人的成功不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需要人和人之間更密切的連接。
第一,必須有大量的實踐。
第二,有自己設計人生的團隊,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面臨一些你沒有遇過的、解決不了的問題,尤其是你沒錢沒時間沒資源的時候,你怎麼讓別人幫助你,同時你也能成就別人。
第三,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體系,你一定要接受專業人士的支持和幫助。
三、設計思維:人生並不存在唯一的最優解
老喻:設計思維給出了一個系統,好比一輛車4個輪子,並不是簡單地組合在一起,而是在系統的協調下動起來,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王成:字面上看,設計人生就是老師直接給你做規劃,未來5年應該怎麼走,按照一步步的里程碑和步驟你就搞定了。
實際上,設計人生是從設計思維開始的。
在傳統的理念上,設計思維是幫助企業設計出來以客戶為中心、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解決客戶的需求、用戶的需求。
在設計人生裡面有一個反轉,客戶是我自己,產品是我的人生。
我的人生就是為了滿足我自己的需求,所以一定要先問自己,我今天的狀態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多層的身份,拿我自己舉例,我是一個父親,我是一名老師,我是一個公司的老闆,我是一個兒子……
在多重的身份之下,我有各種各樣的目的和意義,這些都要同時考慮到。
統理完自己的現狀之後,問一問自己,我現在最大的問題和挑戰是哪些?
走出困境,是設計人生的第一步。
而不是上來就設計未來,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捆著沉重的枷鎖,根本就是動彈不得,這個時候談不到設計未來,把現在的事情做好就行。
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上的劇烈變化,但能夠改變和控制自己對變化的反應方式。
多年來我們遇到變化的第一反應是憤怒、迷茫、有挫敗感,這些都無益於解決問題,我們想走出困境,先要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走出困境並設計出來很多方法之後,我們面臨的可能是這些方法不見得肯定行得通。
比如我想跑步減肥,試了兩天之後發現跑步並不適合自己,可能是身體本身不適合,或者沒有時間等等。
設計思維又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要用機率的思路去考慮未來,因為可能會發生你考慮不到的意外。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知道哪個方法肯定能行得通,雖然從機率上它可能行得通,但真正邁出去一步會發現你對這件事的認知就變了。
我雖然不能跑步,但我覺得互動式運動很有意義,我應該多朝這方面努力。
最核心的一點,不管是自己身上發生的,還是幫助朋友的時候,永遠不要問一類話:未來我應該走哪條路,哪個選擇對我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或者我最擅長什麼。
兩位教授說了,人生並不存在唯一的最優解,人生也不可能被完美規劃。
正如設計師不會一味地去思考未來,而是去主動地創造未來,保持它的開放性,相信你的未來藏著無數種可能。
四、設計工具:跳出低效信念,找到設計方向
老喻:人生設計給出了一個儀錶盤,我看了之後心裡「咯噔」一下,因為通常會說我怎麼樣變得更厲害,我怎麼樣掙更多錢,但它給出的幾個要素是健康、工作、娛樂和愛。
為什麼會選取這4個來做人生設計的儀錶盤呢?
王成:我們做設計人生的時候,第一個工具就是「愛/娛樂/工作/健康」儀錶盤。
你滿意自己的關係、工作狀態、娛樂狀態和健康狀態嗎?給自己的滿意度打個分。
你可能投入了很多時間在工作上,尤其是今年的形勢,當你不能出門的時候,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都在上班。
打分之後可能很讓人意外,為什麼投入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工作竟然不太滿意。
接下來問自己,這個不滿意是你給出去的,還是你被反饋獲得的,這些就給了你一個非常明確的指導:我既然對工作不滿意,我能夠做點兒什麼?是因為我工作的時間過長了,還是因為我的產出不理想。
這個時候就用到第二個工具羅盤,你要看到不滿意背後的、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觀念。
我有一個同學40多歲了,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企業家,她最大的問題是她特別想娛樂,但她發現自己不享受娛樂。
在幫她梳理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她有一個非常根深蒂固的觀念:從小就不能幹浪費時間的事情。
任何不是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這種高效的工作和動作,都視為一種浪費,一定要干一些對自己對別人有明顯產出的事情。
她發現自己在玩的過程當中,天天想著娛樂是可以讓公司的業績變得更好,還是讓我的孩子更加愛學習,還是讓我的身體變得更好?
如果在她的內心深處不斷地質問自己,那她的娛樂是沒可能變好的。
在設計人生裡面,有大量的信念是低效的信念,堅持不懈地去踐行就會造成很多問題。
一旦我們意識到有些信念不見得是真的信念,或者這個信念有一定的應用場景或時間的時候,你就會把自己釋放出來,你就有無限的潛力。
剛才提到的女企業家,她意識到了娛樂真正的核心目標是為了讓自己放鬆,是為了補充自己的能量,是為了讓自己跟家人的關係更好,這不叫浪費時間,這是對人生有意義的事情。
當她意識到這些的時候,她就能自己放下對娛樂行為的執念,她就會享受娛樂的過程。
再舉一個例子,現在很多人轉型,眼前的這條路行不通了,但不知道轉到哪個方向,那麼多陌生的行業,也不知道自己擅不擅長。
如果你向別人請教說我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轉型,一個最常出現的反饋是問你喜歡什麼。
每個人潛意識裡都希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每個人都在追求擅長還能掙到錢的生活。
當一個人面臨轉型,或者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被問你喜歡什麼的時候,絕大多數人就卡在這兒了。
我不知道我喜歡什麼;
我喜歡的東西掙不到錢;
我喜歡的事情跟我的工作都沒有關係;
我喜歡花錢,我喜歡跟女朋友在一起,我喜歡出去旅遊……
這裡面有一個低效的信念,每一個人必須能夠清晰地辨識出自己有哪些喜歡的東西跟工作相關。
史丹福有個青少年研究中心,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發現:80%的成年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尤其是跟工作相關的。
另外,你喜歡不喜歡一個工作,喜歡不喜歡一件事,並不是你做這件事的出發點。
每一個人從小長到大,什麼時候是因為喜歡一件事才去做的,很多工作不就是正常地干,越干越喜歡。
你喜歡一個工作是因為你嘗試了,做出了一點兒小成績,甚至有了一個階段性的結果,給了你反饋,不斷地加強這個循環,你才喜歡一份工作。
在設計人生裡面,當給別人建議的時候,不要再說你喜歡什麼,因為喜歡什麼不是出發點。
電子商務剛出來的時候,有人說喜歡電子商務,喜歡移動商務嗎?那東西都沒有出現過世界上,談不上喜歡不喜歡。
只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得到了正反饋的機制,讓他有能力把一個不熟悉的事變成了自己喜歡的事。
我們應該問的是你有沒有一個好奇的心,有沒有一個成長型的心態,你願意不願意接受並去探索新的東西,甚至有能力設計出來。
五、設計核心:自驅力來自於興趣和正反饋
王成:家長面對孩子,或者領導面對員工的時候,特別希望這個人有自驅力。這背後是什麼意思?
第一是我們硬塞給人家一個活兒,第二是如果他能自驅,我們就省了大事。
在設計人生裡面,我們很難創造出來一種動機。
比如家長都渴望孩子喜歡各種學科,自己找到好的學習方法,一下子就人生巔峰了,然而這個夢想在現實中被無數次地擊碎。
我家老二今年上初一,他是一個目標性很強的人,他也很懶,因為學習他經常跟我吵架。
我就跟他進行了一場對話:
「在學習上你有什麼目標嗎?」
「我特別希望別人能夠將對一個學科產生興趣的方法教給我,我有自驅力了,我就好好學習了。」
「你喜歡什麼?」
「我喜歡打遊戲,我喜歡跟同學聊天,我喜歡網絡購物,我喜歡看視頻,我還喜歡編程。」
「你哥哥喜歡什麼?」
「哥哥喜歡摺紙,喜歡跆拳道。」
「你能不能把你喜歡打遊戲和編程的興趣轉移給你哥?」
「我不能,他不喜歡這些事。」
「他能不能把他喜歡摺紙和跆拳道的興趣轉移給你?」
「也不能,我不喜歡這倆東西。」
「你為什麼會認為存在一種方法,能夠讓你對不熟悉的,或者不喜歡的東西產生興趣?你就開始有自驅力了?」
「我怎麼辦?」
「你認為最重要的,但做不好的學科是什麼?」
「我的作文特別差。」
「你能不能把你喜歡的事,跟你認為最重要但你做不好的事結合起來?」
「能不能把我喜歡的打遊戲的情節寫成作文?能不能把同學聊的話題跟寫作結合起來?」
「為什麼不能呢?」
設計人生的核心是什麼?自驅力來自於興趣,來自於正反饋。
我們要做兩件事。
第一,不要說服別人去喜歡某件事,而是把他原本就喜歡的事情和他正在做的重要的事情結合起來。
第二,降低目標,把做一件事的目標門檻降低到比較容易做成。
孩子一旦干成了這件事,他就有了正反饋,他就能夠持續地做下去。
這跟我們傳統的觀念是不一樣的。
傳統做法是設定一個特別高的目標,孩子一定要考上清華北大,一定要考150分。
設計人生的做法恰恰相反,不是上來就跑5公里,而是今天能不能跑5分鐘,結果5分鐘沒堅持住,那就先跑3分鐘。
3分鐘堅持了,第二天你就會有一個重複的動作,跑5分鐘、10分鐘。
用不了一個禮拜,你就能跑一個小時了。
所有重要事情的目標降下來,才能夠逐漸成為你可以接受並且能夠重複的行為,因為目標降得很低就會有正反饋。
老喻:為什麼好工作是設計出來的?
王成:有的人說好工作是讓我得到更好的成長,有的人說好工作是我的領導不斷地給我正面的支持,有的人說好工作就是多掙錢。
你會發現,任何一家機構,不可能同時滿足你這麼多條件。
我遇到過一個女生,她喜歡繪畫,工作是培訓師,她喜歡的事和她做的事是連不上的。
我們去幫她梳理,你喜歡的是繪畫,對你來說重要的是培訓的工作,這兩者能不能結合起來?
她自己找到了答案,現在有很多做視覺筆記的,在表達的過程中把它寫下來,用非常可視化的方式讓別人一目了然。
她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學完這套東西,結果她一個剛剛畢業的培訓師,因為兼具了培訓師和視覺表達的能力,她就成為公司最受老闆重視的那個人。
老喻:史丹福人生設計課裡面特別提到了,幸福也是可以設計的。幸福怎麼設計?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王成:有人說,好工作叫錢多活少離家近。不是的,這只是我們假想中的一種狀態。
多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人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追求的是什麼?
第一,目標和意義。
第二,有很強的掌控感,也就是內驅力。我不是被別人強迫,而是我自願去做這件事。
第三,自己滿意的同時也會被別人認可,我們有影響力。
為什麼很多在北京上海的城市人對生活不夠滿意,因為你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感,你追求的目標和意義都不能實現了,你是在被迫做很多事情,你也沒有能力去影響更多的別人。
設計人生就是讓我們真正創造出來更多的可能性,給自己和別人創造更多的價值。
我們堅信人生沒有唯一的最優解,永遠有更多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