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來自資深教育顧問劉劉教練,她也是未來春藤教育規劃技能培訓線下大課的主講老師。
劉劉教練認為,「共建共創共舞」是促進家庭和諧的有效方式,是在不確定中做出最優決策的重要方法,也是大多數家庭都忽略的未來核心能力。
過去的工作經歷,包括講課培訓、做一對一的家庭教育輔導,給我一個很深的感觸:
如果家長有共建共創共舞的意識和方法,親子之間的矛盾衝突可能會減少一大半,家長自身的無力感、恐懼感也會減少很多。
近十年,我都從事企業高管領導力、團隊共創等工作,我發現很多管理者沒有共建共創共舞的體驗,他們不知道怎樣做,做的過程中也會對不可控的信息和情感流動充滿恐懼。
管理者不習慣共創,那家長呢?家長同樣是管理者,是職場上的人,就像我曾經說過的,家長在公司能把會議開得多枯燥,在家就能把和孩子的談話談得多枯燥。
很多家庭都知道家庭會議很重要,但我現在都不敢建議家長在家開家庭會議,因為幾乎一開就砸,很多家長特別擅長把家庭會議開成批鬥會。
一、促進家庭和諧,少說教,多共建共創
去年年底,所有的直播邀請,主題都是「雙減」之後家長怎麼做。這一陣子,主題又都是關於疫情居家親子衝突的。
實際上,疫情居家親子衝突就是一個偽命題。
那些共同參與、相互滋養的家庭,根本不存在一居家親子之間就產生衝突的情況。
一定是平時忽視了某些方面,到了疫情,人之人之間物理空間特別小的時候,它就爆發了。
有一種說法,教育不是目的,教育本身就是目的。許多事情本來就該做,只不過是疫情和「雙減」把它們暴露出來了。
許多時候,我們過於強調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總是期望有見效特別快的方法。
家庭教育工作者跟牙醫的苦惱是一樣的。很多人牙齒不爛掉是不會來看牙醫的,可是等到牙齒爛掉了再來就診,牙醫也很難處理。
疫情居家親子衝突也是同樣的,等問題爆發了再處理,所有人都很難。
比如,我分享一個家庭裡面的常見現象。
一些家長老師都在不遺餘力地說說說,結果發現說教的效果並不好。
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將問題上升到態度層面,甚至道德層面,認為孩子不聽話、不認真。
還有現在反覆在說家校共育,學校舉辦了很多家庭教育的講座,效果也不太好,也有抱怨覺得家長不認真、不投入。
其實,如果拋開態度,拋開情緒,真正的原因是人的認知從聽進去到做出來需要一個過程。
孩子也好、家長也好,輸出本來就是很難的。而我們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被動輸入上,主動加工的過程少,輸出就更難。
「共創」呼應的正是加工和輸出的過程,共創的過程就是怎樣把每個人的想法帶進來、加工、帶出去。
從教學法角度來說,不是給一個人新知識,他就能夠立刻學進去,並且做出來。
而是用舊知識帶動新知識,新知識只有跟舊知識發生勾兌,新知識才有意義,才能夠在腦子裡面產生連接,才有可能輸出新的東西。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許多家長都很苦惱,我聽了多少課,懂了多少道理,依然管不好娃,最後一步到底是什麼?
如果家長總是說教,那孩子就缺少一個內化的過程。
所以,家長要當翻譯官,把我們認為很有道理的事情,翻譯成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最好邀請孩子一起當翻譯,讓孩子在轉譯、內化的過程中實現學習。
二、面對不確定,少伸手要答案,多共建共創
如果我們還抱著疫情前或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思路,來衡量未來不確定的事情,那就會增加恐懼感,或者破壞專業支持力量與家長之間的關係。
家長總希望專業的講師、培訓師、家庭教育指導師能有一個靈丹妙藥,馬上就能搞定熊孩子,馬上就把未來的一切都鋪墊好。
實際上,任何問題都不會藥到病除,手起刀落。問題的本質是複雜性,解決一個問題就會帶來新的問題。
舉個例子,6月份很多孩子都在選學校,選小學、中學,還有轉軌的問題,要不要去國際學校,或者要不要回到體制內等等。
如果用上一個時代的模式,我們想要一個確定的答案:哪個學校在幾年之內一定能夠給我的孩子帶來一個看得見的未來。
但其實很多問題是很難回答的,國際路線風雨飄搖,國內體制內的學校也在不斷改革,有的創新學校令家長不放心等等。
許多家長都想要確定的解決方案,但學校本身並不是解決方案,沒有哪所學校能夠許給孩子一個打包票的結果。
不確定時代的父母需要將思路打開,解決方案不是誰給我們的,而是共建共創共舞出來的。
比如創新高中項目「探月學院」,從誕生到現在一直都在和不確定共舞,那兒的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探月社區的一分子,學校遇到任何問題,大家會開共建會一起碰撞、表達,一起看見更多可能性,讓答案慢慢浮現。
關於共創共建,邀請大家想像一個畫面,原始部落里,大家圍著篝火議事。
這個時候人就會有力量感,你感覺自己的資源是無窮的,因為每個人都能連結更多的資源。
社區的概念也相當於每個人在為自己建設的社會支持系統,而不是等著社會給我們什麼樣的支持。
家長也要想辦法把學校變成資源,變成社會支持系統,大家一起去建設更好的學校。
當然,並不是說擇校時候隨便選。有句話叫「盡人事,知天命」,做選擇的時候一定是把所有你能考慮到的因素儘量多考慮到。
考慮各種因素的時候,共創也是發揮作用的,比如可以去採訪更多的人,獲得更多的信息,而不是只憑自己腦子裡的信息來判斷事情。
我經常用「拼圖」來比喻共創,好比家長手裡有一片拼圖,孩子手裡也有一片拼圖,大家再各自找來更多片拼圖,各種資料和想法彙集起來,拼出更大更全面的畫面,事情就有了更多可能性,也就有了更優的選擇。
許多家庭之所以很難做決定,就是因為擔心決定是錯的,將來會後悔。
所以,家長心裡首先要接納不確定,不要總想問來一個答案。我們可以彙集儘可能多的拼圖讓決策變得更優,同時也要知道,再優化的決策也都是短暫的最優解,還是要面對各種變量,要看到「共舞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性。
三、共建共創共舞,家長孩子如何做?
家長過去養成的思考習慣是,將各種想法拼起來然後選出一個,一定要聽誰的,要麼聽專家的,要麼聽孩子的,要麼聽家長的。
實際上,真正高段位的共創是拼出更大的畫面,呈現出一個更新的東西,這個時候就達成了共識。
如果上過衝突管理類的課程,或者談判類的課程,大家就知道,所謂的共識,不是聽誰的,也不是折中後取中間的意見,而是大家共同看見一個新的天地,共創的過程就是這個共同看見的過程。
而且並不是一次共創就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了,實際上我們都在不斷面對新的問題,需要有共舞的精神,就像兩個人跳雙人舞,不斷尋找彼此合適的距離和節奏。
比如前面提到家長關注的擇校問題,實際上擇校後有可能繼續遇到新問題。如果沒有共舞精神,就會很崩潰。
我認識的一位家長,好容易給孩子選了一個好學校。結果待了半年,孩子非要退學,母子倆就在家槓上了。
家長找到我,我對不用急著說服孩子、不用馬上決定退還是不退,建議你跟孩子分頭去做一些調研,比如孩子上網查、找到那個學校的學生交流,你去各個目標學校走訪。
調研結束回到家之後,在大桌子上鋪張大白紙,或者牆上貼張大白紙,家長孩子把自己收集到的情報寫到便利貼上,倆人像打牌一樣出便利貼、逐漸看到彼此的意見。
還可以對信息排序、歸類,這個過程就體現出了每個人的側重點,家長可及時了解到孩子的想法。
如果確實如家長所判斷的,是孩子不夠理智,他正在做一個錯誤的決定,那這個結論也要由他自己在拼圖共創的過程中自己看見,原來現在這個學校有的問題別的學校可能也會有,原來離開並不是最優解,這個結論是孩子自己得出來的,而不是家長急著說服孩子。
現在家庭PBL特別火,家長都在忙著送孩子參加各種PBL項目,其實,在家裡把家長跟孩子的爭論變成探索的過程,也是家庭PBL項目。
再比如,老師和家長常常遇到孩子問「我幹嘛要上大學呀?上大學有什麼意義啊?有的人不上大學也能創業……」
好多家長就忙著說服孩子、壓制孩子,也有很多老師苦惱不知道怎麼樣回答,即使回答了也沒法說服孩子。
如果家長和老師有一些共創的意識,把這個問題變成一個探究項目邀請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收集「論據」,事情就容易解決了。
比如哪些人覺得上大學沒啥用,哪些人覺得上好大學才有用,就可以形成持有不同觀點的小組,分別去採訪哪些人、查哪些資料……大家各自去探索研究就好。這就是一個共舞的過程。
也就是說,共創共建共舞講究的是邀請人們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得出結論,而不是被說服、被控制、被要求做出選擇。
我經常說,青少年家庭千萬別一家三口悶在家裡死磕,不要試圖去說服誰。做做各自的探索,再來做做拼圖式的交流,就會看見更多的可能性,隨時接住生活拋過來的球。
四、「三半內驅理論」
我的家庭教練工作室教「半說力」,把我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總結成了一套原創的理論叫「三半內驅密碼」。
第一個「半」是「半急」。
一急毀所有,很多家長跟孩子之間的關係都毀在急上。
第二個「半」是「半知」。
當我們進入到半知的狀態,就進入好奇的狀態,就願意聽到其他人的聲音。
很多家長是「全知」的狀態,就是誰的話都不聽的狀態,認為孩子能懂什麼?老師能懂什麼?甚至專家講師都是掙錢的,不能信。
進入「半知」的狀態就是我們既要相信自己的知道,又要保持一個好奇、開放的狀態。
再比如,我發現家長非常容易緊張,他們一定要自己想通,把過程都想得清清楚楚才肯跟孩子談、帶孩子做。
其實,家長不用想那麼多,想得多了就容易進入勸說模式,就會想要勸說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
我們只需要向孩子發起一個話題,告訴孩子其實媽媽也沒太想好,但媽媽感覺這是一個趨勢,或者媽媽聽老師說這個很重要,我們一起來研究,有些東西媽媽去研究,想邀請你分擔一些、我們一起研究研究?
這才是一個更智慧、更有策略的方式,而不是急著把你知道的全塞給孩子,要求孩子接受。
第三個「半」是「半說」。
「半說」的內涵很豐富、方式方法有很多,可以歸納為不說、少說、大家說,共創就是大家說的一種。
為啥叫「三半內驅密碼理論」呢,內驅力從哪裡來,就是從這個過程中升起來的。
最後的一點小提醒。
人到中年,就會發現,人是多麼容易年輕氣盛。
我也看到很多年輕父母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在彼此的關係問題上,容易沉迷於爭論誰對誰錯。甚至等孩子不知不覺到了青春期,遇到各種困難、各種障礙的時候,夫妻倆來到老師跟前做一對一諮詢,還在爭論誰對誰錯。
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建議年輕的爸爸媽媽多多參加一些人生修養的活動,對於人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會看得更清楚一些,也會放下一些執念。
公司也好,家庭也好,個人也好,都不容易,我們是時候放下所有執念,抱團取暖了,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更難了。
我遇到很多青春期家庭,父母學了很多,十分想要改變,但孩子可能不給機會、不相信爸爸媽媽會改變。
這也是我在共創之前先倡導共建的原因,只有家庭是共建的狀態,家長才可能用好共創的方法。
共創是比談話、說教更有效的好方法,半說力劉劉強烈推薦,而共建是共創的基礎,共舞是共創的底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