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孩子培養的三個關鍵時期,孩子未來才能更出眾!

2022-04-21     未來春藤

原標題:抓住孩子培養的三個關鍵時期,孩子未來才能更出眾!

在孩子成長的三個關鍵期,任何一個過程出問題,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前幾天,我正在排隊買東西,看見一位年輕媽媽正在訓斥孩子。

「你再鬧!我就再也不要你了!我就把你送人!」

可是,媽媽的訓斥不但沒有讓孩子停止哭泣,反而讓小朋友哭得越來越大聲,逐漸引來不少人的圍觀。

這位媽媽眼看不妙,只好放棄購物,帶著孩子悻悻離開。

在生活中我們其實會見到很多這樣的場景出現。

我們努力工作,只為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努力賺錢只為供他上更優秀的學校,放棄了自己以前的愛好與自由,把所有的精力與愛都奉獻給了孩子。

卻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教,甚至與我們漸行漸遠。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家長的心意始終無法傳達給孩子呢?

那些非常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他們的家庭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聊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三個關鍵時期。

一、3歲前,給孩子更多安全感

以前,我們會覺得孩子為什麼總比別人家孩子膽小,不敢說話。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喜歡跑跑跳跳,跟其它小朋友玩,自己家的孩子只會粘著媽媽不撒手呢?

這些正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如果孩子不能從父母這裡獲得充足的安全感,也會影響到他進入幼兒園以後的生活。

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3歲之前報各種兒童游泳、畫畫或是其它的課外班。

但往往這些都是最不重要的!

因為,3歲前建立安全感,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當寶寶出生後,雖然身體已經和媽媽分離,但精神上依然還處於胚胎的狀態。

周圍的一切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未知的,他們通過父母的表情、神態、語言、反應,一點點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所以,3歲前的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仍然與媽媽是一個共生體。

就像20世紀80年代初有這樣一個實驗。

實驗中要求母親在與孩子互動的中途,突然停止做出任何面部表情,來看看嬰兒會有怎樣的反應。

圖片來源自網絡

這些忽然失去母親表情互動的嬰兒,一開始會努力放大他們的聲音和動作,然後更加努力地尖叫抗議,如果母親還是繼續保持著沒有表情的狀態,那麼這時嬰兒開始發出哭嚎,充滿了絕望。

圖片來源自網絡

這時候,如果嬰兒發現母親重新又對他充滿關注,你就可以看到他還是有幾秒鐘的猶豫,然後才慢慢恢復原來的愉悅笑容,開始和母親繼續十分親密的互動。

圖片來源自網絡

英國心理學家兼精神分析師約翰·鮑比(John Bobby)表示:失去母親關注的孩子,他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不同的心理階段——放大動作、抗議、絕望,如果這個嬰兒還是看不到母親的回應,或是這種不被注視的狀態持續一年,那麼他就會逐漸變得疏離,甚至自閉。

幼兒教育專家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孩子若在3歲前,和媽媽分離超過兩周,孩子的被拋棄創傷將是不可逆的。

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傷害就越難以彌補。

很多案例指出:大部分問題孩子,小時候都常常表現出壓抑性的乖巧。

而到了青春期,他們往往容易形成反社會人格,變得叛逆,養成壞的癖好等。

所以,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關鍵階段,這段時期父母能否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決定了他一生與外界的情感連結模式。

而建立安全感的最好辦法只有4個字:用心陪伴。

二、6歲前,教會孩子什麼是規矩

現在的爸爸媽媽,都希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鍛鍊他們的獨立能力。但是,一味地縱容,覺得「只要他喜歡就好」、「孩子高興才是最重要的」、「這些規矩長大了孩子自然就懂」……但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容易變得自私、沒禮貌,甚至是叛逆。

愛孩子是本能,立規矩是責任,有原則的愛才是真愛。

真正的好教育其實就是拼父母,拼父母的遠見卓識,拼父母的格局和擔當。

哈佛大學有研究表明:3-6歲是孩子性格、行為習慣培養最關鍵的時期,可以用「潮濕的水泥期」來形容。

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為方式,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6歲前若不給孩子立規矩,再好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呢?

第一點:面對哭鬧不妥協。

給孩子立規矩的最好一點就是大人以身作則,說到做到。而且,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不吃飯等威脅而對不正確的事情進行妥協。

如果我們的底線始終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大人的話語在孩子心中就完全失去了威懾力,今後管教起來會更加困難。

只有面對原則問題時不妥協,擺出堅決的態度,孩子才有可能意識到自己是否做錯。

第二點:教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當有一天父母放手的時候,就不會過於擔心,孩子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一切,自己也不會恐懼。

第三點:不要用暴力來威脅孩子

給孩子立規矩時很多家長都走進過誤區,就是覺得當孩子怕了自己才是有效的立規矩,經常通過」恐嚇「的方式來讓孩子服從。

但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遵守規則,更可怕的是孩子或許會從心底里開始牴觸、排斥規則。

家長們需要認識到一點,就是我們需要用溫柔和堅定來支持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語氣要溫和,態度要堅定,說過的事情就要嚴格執行。

6歲之前比其它小朋友多會學幾道算術題或是多背幾首唐詩並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到入學以後這些優勢很快就會消失,甚至對孩子的學習和學習態度起到一定的副作用。

唯有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和規矩,孩子自律的品質,會經年累月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最終決定孩子的成敗。

三、12歲之前,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價值觀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他有跡可循,秘訣就在於父母的家庭教育。

有格局的父母,更懂得教會孩子愛與責任。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則新聞。

因為一張「十年父子照」火遍全國的「棒棒父親」冉光輝,為了更好地照顧自家兒子,每天平均負重100多層樓,夏天裡一天要灌下20斤白開水。

貨物多,工作壓力大,他吃完晚飯常常要干到凌晨才能休息。

因為長期保持一個姿勢,手指的關節都扭曲變形了。

孩子心疼他,想輟學幫忙,他卻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你好好讀書,考上一個好的學校,我們的幸福才會來!」

《父母的格局》一書中說:「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視野,有廣度的胸懷,有厚度的理想。」

比起眼前的勞累,有格局的父母往往更在意兒子的未來。

他們會通過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指明行進的方向。

好的父母往往把眼光放在更遠處。

鍾南山的父親鍾世蕃,就有這樣的「大局觀」。

鍾南山讀大學時,奪得了男子十項全能亞軍,還打破了當時的男子400米跨欄記錄。

北京體委慕名找到他,說:「你來我們這裡做職業運動員吧!」

鍾南山有點動心,對當時的年輕人來說,運動員就像明星一樣,活在掌聲和光環中,收入也不菲。

他向父親詢問建議,鍾世藩卻說了這樣一番話:「鍾家優良傳統有兩個,第一就是要永遠有執著的追求,第二是辦事要嚴謹要實在。」

當時的鐘南山已經考上了醫學院,鍾世蕃不希望他半途而廢,旁敲側擊地提醒他。

因此鍾南山最終放棄了成為職業運動員的機會,也為日後成為醫學名家打下了基礎。

拘泥於眼前的蠅頭小利,很有可能毀了孩子的未來,愛孩子,就千萬不要讓他變成「方仲永」。

父母就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盞明燈,一定要為孩子指明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05cb34908951468417b344cffdd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