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取代英語成為第三主科:運動和不運動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2022-04-25     未來春藤

原標題:體育取代英語成為第三主科:運動和不運動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家長幫助孩子養成運動的好習慣,讓孩子身體更強壯,內心更堅韌,思維更靈活,引導孩子走向更好的未來。

這段時間,「劉畊宏女孩」走紅網絡。

新聞下面看到一條蠻有趣的評論:

我看了好幾天劉畊宏直播,一點兒效果都沒有,難道非要自己動起來嗎?

這句玩笑話,也許就揭示了很多家庭的一種現狀,「多運動」只是一個想法而已。

我們不願意真正去做的,正是近些年教育部反覆強調的。

4月21日,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包括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以及語文、數學、體育與健康等16個課程標準,於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顯示, 「體育與健康」課占總課時比例10%-11%,超越外語成為小、初階段第三大主科。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顯示,滑板、跆拳道、飛鏢、登山等新興體育類運動項目,出現在專項運動技能課程內容中。

教育的每一點滴,都指向未來的大江大河。

體育課的地位上調,也就意味著,以「語數英」論勝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在未來,愛運動的孩子可能會贏在起跑線上。

那長期運動和很少運動的孩子,差距在哪裡?

一、很少運動的孩子,難以有健康的身體

近日,看到一組令人心驚的數字。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聯合國兒童基金學會聯合發布了《中國兒童肥胖報告》,預估:

2030年,0~7歲兒童肥胖檢出率將達到6.0%,肥胖兒童數將增至664萬人;7歲及以上兒童超重/肥胖檢出率將達到28.0%,超重/肥胖兒童數將增至4948萬人。

這就意味著,再過10年,每4個孩子中至少有1個是大胖墩!

也許家長認為,孩子胖乎乎才可愛、才健康。

殊不知,「肥胖是萬病之源」,性早熟就是其中之一。

醫學界目前普遍認為,除了疾病因素,肥胖和環境中的危險因素會增大性早熟的風險。

性早熟的孩子,提前分泌過多的性激素,會導致骨骺提前閉合,不僅影響終身身高,還會提前衰老,面臨更高的生殖腫瘤疾病風險。

曾在新聞看到一個案例。

8歲的婷婷身高一米三,體重卻有110斤,身體也出現了提早發育的症狀。

媽媽趕緊帶女兒到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性早熟,醫生估計婷婷成年後身高不到一米五。

兒童肥胖的危害,還不僅如此。《中國兒童肥胖報告》還指出:

  • 兒童肥胖不僅影響孩子當前的身體發育,還將增加成年後肥胖相關慢性病的發病風險。
  • 超重、肥胖兒童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兒童的3.9倍。
  • 肥胖兒童成年後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兒童的2.7倍。
  • 兒童期至成年期持續肥胖的人群發生代謝綜合徵的風險是體重持續正常人群的9.5倍。

什麼因素導致現在的孩子普遍超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研究員徐維盛說:「排除病理和遺傳因素,吃得多、動得少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現在的孩子,運動量少到什麼程度?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

超過6成的中小學生每天運動時間不超過1小時,甚至超過1/3的孩子幾乎不運動。

運動量少不僅導致孩子肥胖,還給孩子的身體健康帶來了更多隱患。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運動不足是造成全球過早死亡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

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大二學生,整天躲宿舍里打遊戲,幾乎不參加任何體育運動。學期末體育課結業1500米測試時,他跑了不到一圈就猝死了。

專家是這樣解釋的,由於身體長期缺乏鍛鍊和必要的運動,一旦從事體力勞動或大運動量的活動,容易導致心肺功能衰竭而猝死。

一個個驚人的數據,一個個殘酷的現實,都在警示家長——增大孩子運動量迫在眉睫。

有一句話是:健康是1,其他是後面的0 。沒有1,再多的0都毫無意義。

對於孩子來說,強健的體魄是學習和成長的基礎,只有身體健康了,他才能有精力去獲得優異的成績和未來的事業。

二、長期運動的孩子,學習高效,內心強大

許多家長都認為:現在的孩子的學習多緊張啊,哪有時間運動?出去瘋玩一小時,不如刷一張數學卷子來得實際。

事實上,運動與學習並不矛盾。

上世紀90年代,美國芝加哥一所中學開始實施「零時體育計劃」。

學校要求學生早七點到學校跑步、做運動,心跳達到最高值或最大攝氧量的70%之後上文化課。

一開始家長都反對,孩子本來就不願意早起上學,再去操場跑幾圈,累到不行,豈不一進教室就打瞌睡?

結果正好相反,運動後的學生反而更清醒,記憶力、注意力都增強了。

為什麼「浪費」寶貴的時間在運動上,孩子的學習能力卻有了更好的提升呢?

《運動改造大腦》作者約翰·瑞迪教授認為,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改造大腦。

  • 運動時,大腦中會產生一種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化學物質,有助於保護腦神經元,增強海馬體(負責長時間記憶),減少功能衰退。
  • 運動後,孩子的認知靈活性會有很大的提升,他會出現很多創新性的思維,不再滿足於死記硬背,也就提高了學習效率。
  • 一些非傳統的運動,比如攀岩、花樣滑冰、芭蕾、滑板等,既需要複雜的技能,也需要高強度的體力,可以讓孩子更加集中注意力,活躍大腦思維。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那些愛運動的孩子,成績往往更優秀。

2015年福建理科狀元姜麟琨,高考前一天還在堅持跑步;

2016年廣東省理科狀元李奕辰,長期堅持運動,尤其喜歡游泳和羽毛球;

2018年江西省理科狀元傅林軻,最大的愛好是踢足球,他曾任校足球隊隊長。

所以說,運動,才是最有效的「健腦藥」。

另外一點,培養孩子運動的好習慣,也是為孩子將來進入社會打基礎。

在兩會期間,「網紅校長」唐江澎曾提出:「好的教育,應該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

其中,「培養終身運動者」排在首位。

因為運動能讓孩子獲取更強大的內心力量,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成為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

運動為什麼有如此大的能量?

孩子未來人生路上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比如失敗、傷痛、詆毀、努力卻看不到成績……在長期運動的過程中,都會遇到。

運動,讓孩子學會贏,也學會輸;學會獨自拼搏,也學會團結他人;學會爭取屬於自己的勝利,也學會尊重對手的成績……

所以,長期堅持運動的孩子,經過千錘百鍊,內心早已「百毒不侵」,且思維更加活絡。

柏拉圖說:為了讓人類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兩種管道——教育與運動。

越來越多的案例證明,這兩種管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牛津大學「羅德獎學金」,有一個重要的考核標準:喜愛體育,最好有運動成就。

學校認為,這樣的人往往具備優秀的心智,是值得栽培的未來領袖。

哈佛大學也有過一項調研,畢業20年後,為母校捐款最多的,不是當年成績最好的學生,而是那些有校運動隊背景的學生,他們無論當年還是現在都是最有集體榮譽感的。

運動,不僅讓孩子擁有能夠高效學習的大腦,還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以及優秀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未來之路一定會走得更穩、更遠。

三、不同年齡的孩子,適合什麼運動?

幫助孩子養成每天運動的好習慣,僅僅依靠學校的體育課是遠遠不夠的,家長對孩子的影響超過學校。

學校的體育課培養的是孩子對體育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愛上運動則是父母言傳身教以及高質量陪伴的結果。

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家長要知道孩子每天需要運動多久,不同年齡段適合哪些運動。

美國兒科學會(AAP)的建議如下。

  • 嬰兒:清醒時趴著玩或其他親子互動,每天30分鐘以上;
  • 幼兒:散步或戶外活動,每天3小時以上;
  • 學齡前兒童:翻滾、投擲或追趕類活動,每天3小時以上,包括1小時中到高強度運動;
  • 小學生:自由活動和有趣的體育活動,大多數情況下保持每天6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每周3天肌肉/骨骼強化鍛鍊;
  • 中學生:社交性質的運動,避免只專攻某一運動,大多數情況下保持每天6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每周3天肌肉/骨骼強化鍛鍊;
  • 青少年:社交性質的運動,合適的競技運動,大多數情況下保持每天6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每周3天肌肉/骨骼強化鍛鍊。

親愛的家長,不要再將孩子鎖在鋼筋水泥築起的「牢籠」之中,整日與課本和電子產品為伴。

我們的孩子,需要強壯的身體,需要釋放壓力的通道,需要感悟永不服輸的體育精神!

讓我們跟孩子一起去奔跑,去追逐,去探索吧!成長的路上,每一步都不會白走,幫助孩子愛上運動,去擁有更好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fb6623846ccf76839eee8bfa22fa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