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孫雲曉曾說:「離開了做人的教育,一味給孩子灌輸功利的成才觀,會扭曲孩子人格乃至人生。」
如果家長堅持用過去的方式教育現在的孩子,就等於剝奪孩子的未來。
B站前段時間上線的短片《狀元》,講述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故事。
倪虹潔飾演的是一個高三孩子的媽媽阿香,她意外得到了「高考分數透視眼」的超能力。
興奮至極的她,辭去工作,專心陪學,一心將兒子小滿培養成高考狀元。
於是,在高考前一百天裡,母子二人開始拚命嘗試各種提分措施。
在超能力的「指引」下,小滿放棄了暗戀的女生,疏遠了要好的朋友,砸掉了熱愛的吉他。
他頭頂的分數大幅上漲,卻沒有想像中開心。
看著學習進步飛速,但變得魔怔、偏執的小滿,阿香終於放下了培養狀元兒子的執念,鼓勵小滿去交朋友、玩音樂,希望找回他的善良和熱忱。
30分鐘短片,聚焦高考生與家長之間的酸甜苦辣,以魔幻形式展現了高考前的焦慮和迷茫。
所謂的超能力,像極了中國家長視若真理的成才觀:重智力、重分數、重共性。
視頻的最後,小滿再次跟朋友們聚在一起,台上的年輕人青春飛揚,熱情洋溢,似乎在提醒家長: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
正如心理專家陳默在一次演講中說的:「現在的孩子變了,只是老師和家長落後了。」
家長也要與時俱進,拋棄以下3種過時的成才觀,用新時代的眼光審視當今的孩子。
一、重智育輕德育
電影中,阿香最熱衷的提分技巧是以食補腦。
孩子智商提高了,自然能夠考出高分。
果然,小滿進步飛快,創造了諸多奇蹟,成為了老師眼中最聰明的學生。
但事情接下來的走向,逐漸脫離了阿香的計劃,變聰明的小滿越來越冷漠、勢力。
他對摔斷腿的暗戀女生漠不關心,說什麼「那沒事,不影響考試」。
他不願意再跟玩音樂的人在一塊,認為他們很墮落,說他們「死豬不怕開水燙」。
他刪除了好朋友的聯繫方式,因為「超能力」告訴他,跟分數低的人講話會拉低自己的分數。
終於,小滿在智商一路飆升的同時,丟掉了人性中最本真、最寶貴的東西。
教育家羅素曾說:
「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育培養理想的品質。」
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只要責任在家庭。
《小歡喜》中黃磊飾演的爸爸方圓,是典型的「貓爸」。
兒子方一凡考試成績再差,平時再淘氣,方圓始終站在兒子這一側,從未發過火。
有一次,方一凡將同學開豪車的視頻做成動圖,並發了出去。
方一凡就想開個玩笑,可同學的父親是一個國家幹部,一張動圖可能會讓他丟了工作。
方圓知道後暴怒,他對兒子再也沒有往日的溫言細語,而是大聲地質問方一凡:
「你知道錯了沒有?你是成年人了,你要有責任感,你要有責任心,你要先做人!」
在方圓看來,孩子可以學習不好,但不能品行不佳。學習不好,尚可靠努力彌補,但養出道德敗壞的孩子,會是父母終身的遺憾。
教育社會學家謝維和指出:
「德育和智育的分離,是當今教育最大的不幸。」
一個智商高,但內心陰暗、自私冷漠、暴力成性的孩子,他的知識越多,能力越強,也就越危險。
而一個富有同情心、做事用心、待人真誠的孩子,即使智力普通,未來也會收穫幸福。
智能化的未來,更需要道德品質高尚的人。這種成才觀已然成為國際共識。
作家周國平在演講《教育生態中的變與不變》中談到:
「凡是不可數字化的因素,所有人類的精神能力,都是人工智慧無法觸達的,包括想像力、真情實感、道德良知等等。」
哈佛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也提出:
「道德智能,是新世紀需要具備的五種思維能力之一。」
也就是說,道德品質是未來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
家長要清楚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既要重視孩子的智育,也不要忽視精神品質的培養。
如果孩子擁有堅如磐石的意志、崇高的道德境界,他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各種變化,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迎接新的挑戰。
二、重分數輕能力
智商不湊,努力來湊。為了提高分數,阿香和小滿都做了哪些努力?
剪掉頭髮,杜絕一切可能會影響學習的因素;每天早起背書,起得越早,分數越高;熬夜刷題,哪套卷子能提分就刷哪套。
同時,小滿戒掉了一切會降分的行為:不跟喜歡的女生說話,摔掉了視如生命的吉他……
現實生活中的孩子也是如此,砍掉個人的喜好和情感需求,杜絕一切「無用」的事情。
杭州一所中學的「突擊考試」,三成初中新生不會繫鞋帶。
也許有家長會說,這種小事不會做就不會做,有什麼大的關係呀?
當然有關係!孩子的很多思維和能力,往往就是在一些「無用」的事情中習得的。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一方面鍛鍊手指,孩子的精細動作得到發展,進而促進智力開發。
另一方面,獨立精神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教育專家指出:
「一個能夠獨立穿衣吃飯的孩子,自然能夠獨立完成作業。而一個任何小事都依靠父母的孩子,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 」
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自己事情自己做等等,表面看是一件小事,實際激發出的獨立性、內驅力,是所有偉大成功的內核。
還記得「三進三出」清北的超級學霸張非嗎?
他從小智慧過人,老師評價他是個天才,專門為他制定複習計劃和模擬試題。
在家他更是享受著熊貓般的待遇,父母為他安排好一切,任何大事小情都不需要張非動手。
第一次高考,張非沒能如願進入清北,他拒絕了復旦而重新備考。
後來,張非先後於2003年、2005年考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後都因成績太差被勸退。最後一次高考,他再次考入清華大學。
四次高考,一次復旦,一次北大,兩次清華,張非的智商和應試能力確實異於常人。
但是,兩次退學都因為他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低——在脫離父母的照顧和管束之後,他每天在電腦前虛度時間,缺席了大量的課程,最終被學校放棄。
後來,張非母親祝明燦在採訪中表示,不盼著兒子有多大的成就,只要自食其力就行了。
如果時間倒退,張非的父母在生活中適當放手,那張非的未來也許會改寫。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深入,跟以前不同的是,現在的成績,不再拼誰刷的卷子多,誰學習的時間長,誰熬的夜更晚……
拼的是自發學習的內驅力,是拒絕誘惑的意志力,是制定遠大理想的目標感等等。
許多孩子小學一二年級成績優秀,越到高年級,學習動力越不足,學習成績越差,就是家長忽視能力培養的結果。
所以說,成績只能讓孩子走得更高,能力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各項能力的培養,早培養早受益!
三、重共性輕個性
小滿雖然學習成績墊底,但他是一個能寫會唱,積極樂觀,人緣極好的孩子。
可惜的是,在提分的過程中,音樂、朋友都被他看作是邁向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一個有個性、有理想、有激情的孩子,就這樣被改造成了只對學習感興趣的「優秀」學生。
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這是孔子留給世人的大智慧。
從優勢教育的角度看,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一無二的個性和能力。
家長要做的,不是強求自家孩子必須跟別人家孩子一樣,而是無條件地接納他,根據他的興趣和天賦,提供個性化的教育。
看看那些真正成功的教育案例,不是追求卓越成績的孩子,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孩子。
周浩小的時候,跟許多小男孩一樣,喜歡拆東西,動手能力非常強。
進入北大後他發現,學術氛圍濃郁的北大並不適合自己,學到的知識太理論了,而缺少動手的機會。
經過調研他還發現,同個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數都會繼續深造。也就意味著,北大畢業後的很多年,他都將悶在實驗室里。
周浩清楚地知道,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於是在2011年,進入北大僅僅一年之後,周浩毅然選擇退學,轉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一所技工學校。
在技校學習機械技工的的周浩,仿佛魚兒回到水中游,他不再迷茫,表現優秀,成了許多高薪企業爭搶的專業人才。
周浩的經歷告訴我們,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人心中對羅馬的想像不同,可能是「天上的月亮」,也可能是「滿地的六便士」。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成人成才,但成才的標準不是統一的。
哲學家陳嘉映如此解釋「有用之才」:
「我夢想的國土不是一條跑道,所有人都向一個目標狂奔,差別只在名次有先有後。我夢想的國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採花的、在溪邊濯足的,容得下什麼都不幹就躺在草地上曬太陽的。」
每個人各司其職,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成功和幸福。
如果一個孩子都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還談什麼「感恩父母」、「心繫天下」、「報效國家」等宏大的人生理想?
只有成才的標準豐富了,家長的心態才能放平,而不是逼著所有孩子扎進同一個賽道,在人擠人的縫隙中求生。
四、
短片的最後,小滿紅著眼睛問媽媽:假如我還想和他們折騰一下,我得付出多少分?
阿香無視「超能力」的降分警告,哭著鼓勵兒子。
看著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終於露出笑容的小滿,阿香才明白:
相比優秀的成績,她更希望孩子擁有真摯的感情,持久的愛好和打不散的朋友;
相比世俗的成功,她更希望孩子抓住自己想要的幸福,找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更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