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這九件事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未來,家長們必須知道!

2022-05-19     未來春藤

原標題:人民日報:這九件事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未來,家長們必須知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是家庭教育的開端。

朱永新曾說:

「在所有的問題兒童身上,都可以找到他們家庭的原因。」
「家庭教育才是我們整個教育鏈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了,這也意味著,中國父母們進入了「依法育娃」的時代。

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

本著「一切都是為你好」,一味命令孩子、控制孩子;

有錢給孩子買名牌請私教,卻難有時間陪孩子讀一本書……

這些教育理念也都成為了「過去式」。

而且,就在上周我們也經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施行後的全國首個家庭教育宣傳周。人民日報還向大家推薦了九個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觀,你知道有哪些教育觀點會關係到孩子未來的成長嗎?

如果你還沒來得及關注,別擔心,今天就帶著你一起回顧家庭教育周都講了哪些重要的事情吧!

01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影響。
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是在教育孩子。
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
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孩子在剛到這個世界之初,對外界只有好奇,無法迅速分辨什麼是好,是壞,更無法分辨善惡等更複雜東西,如同一張嶄新的白紙;但孩子是具有模仿能力的,在成長過程中,他的行為習慣,心理狀態,興趣愛好以及為未來的言談舉止,待人待物的方式,都源自父母的影響。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庭基本就是他的世界;

父母,就是他的啟蒙老師,學習對象。

而最初的習性,卻往往深深植入孩子的心身,一直伴隨和影響孩子的一生。

02

拒絕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說過:

「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

公益短片《看見淤青》里,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爸爸經常家暴,媽媽被打的場景,小男孩看過無數次。

為了逃避爸爸隨時可能揮舞過來的拳頭,他很小知道如果爸爸生氣時自己必須躲起來。

有一天,男孩長大了。

他和心愛的女孩結婚了,婚後他一遍一遍告訴自己不要成爸爸那樣的人。

可不知道為什麼,他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他的身體里長出了惡魔。

像自己的父親一樣,他動手打了妻子,由於有了第1次,就有了第2次,第100次,第1000次……

暴力就像一顆種子埋在孩子的心裡,它一天天發芽,一天天茁壯成長,終有一天會衝破他的身體一躍而出。

讓他成長為自己曾最討厭,最不想成為的樣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兒童習得暴力行為實驗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實驗發現,那些觀察過暴力行為的孩子,其攻擊性,遠高於別的孩子。當成人在兒童面前施暴時,就等於在給兒童傳達這樣的信息:暴力是被允許的。

由於這些孩子習慣於用暴力解決問題,虐待伴侶和孩子就形成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

目睹過父親家暴的男孩,極有可能把暴力延續下去,成為另一個施暴者。

即使他排斥暴力本身的衝擊感,但這樣會讓他在潛意識認為,暴力是一種可接受的現象,這對他的價值觀塑造也起到很大影響。

03

尊重和保護孩子的人格尊嚴

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再小的孩子,他們也是一個獨立個體,有自己的尊嚴,這也是父母需要給予、維護的。

倘若父母一次次摧毀孩子小小的自尊,那他們的內心會破敗不堪。

有一位古人曾說:

「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

第一條就是「對眾不責」,即不要在眾人面前責備孩子。

這就是對孩子尊嚴的維護。

如果孩子犯了錯,需要你教育引導,那可以當時當地溫和提醒,然後回家再教育。在家裡,或者在無人的地方,可以跟孩子好好談談他的行為,讓他自己去反省自己的行為。

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

04

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

演員黃磊談到對女兒多多的教育時說:

「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作為家長我們更應該像黃磊說的那樣,尊重孩子的想法與意願。不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更要把屬於孩子的選擇權,交還到孩子手中。

心理學家畢淑敏所說:

「我覺得一些家長為孩子設計人生之路,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孩子有權利選擇其他道路。」

如果強迫孩子在自己設計的軌道下按部就班地前進,最終在自己不喜歡的領域做不喜歡的事情,孩子是無法感受到一絲幸福和快樂的。

唯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選擇,才能過上他自己想要的人生。

05

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演員趙文卓,有三個孩子,其中最大的女兒已經14歲。

眾所周知,明星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每逢假期,他都會專門推掉工作陪孩子,包括錄節目,他也特意把孩子們接到了工作的地方,還給他們報名了夏令營。

錄製節目的間隙,他還會特意抽空去陪伴孩子,平日裡,孩子們成長的每個重要時刻,他也儘量不落下。

他了解每個孩子的喜好、個性,深度參與到了他們成長的每個角落。

他認為:只有高質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不缺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效的陪伴,一定是用心的。

用真誠建立起與孩子溝通的橋樑,仔細傾聽孩子內心的快樂、悲傷;

替他解決生活中、學習上遇到的困惑;

時刻做好他的後盾,為他建立滿滿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父母送給孩子童年最珍貴的禮物,從來就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用心的陪伴。

06

性格才決定孩子的命運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說過:

「學生沒有分數就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數,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

這句話告訴我們,分數並不是可以衡量或定義一個孩子的標準。

分數很重要,但孩子的人生中不應該只有分數,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如果最後沒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好的教育應該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以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

07

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在《長大不容易》一書中講到:

在讚許的目光中長大的孩子,一定會樂觀活潑;在信任的目光中長大的孩子,一定會充滿自信。
反之,在挑剔的目光中長大的孩子,特別容易嫉妒;在懷疑的目光中長大的孩子,心理就比較陰暗。

作為父母,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話到嘴邊時,卻總告訴孩子:「你看看隔壁家誰誰誰的兒子多麼優秀,再看看你……」然後表現出恨鐵不成鋼的模樣。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雖然孩子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的快,有的慢,成績有高也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而是,多去發現孩子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不要對孩子吝嗇讚美和表揚,鼓勵他做更好的自己!

08

言傳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最好的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教育孩子的實質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曾子殺豬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孩子一定要以身作則,言而有信,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孩子,才能真正發揮教育的作用。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家長們自我成長的旅程。

09

不要讓孩子替你實現夢想

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讓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有自己的思想和獨立思考的權利,不要讓做不去思考的盲從者,更不要讓孩子成為代替父母實現未盡理想的工具。

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獲得真正的幸福。

那些真正有幸福感的人,人生並不是千篇一律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8fda906a187b56f001e0e3a85e2a6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