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疫情期間的網課,還是「雙減」後大量培訓班的關閉,家長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孩子們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
面向未來的學習方式是怎樣的?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未來的學習方式?
這一期的「暢所喻言」,未來春藤創始人老喻對話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老師,共同探討面向未來的學習方式。
一、未來新常態: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習方式
張華:10年前,少年商學院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做素質教育,很多人都覺得不太靠譜。因為大家都認為,素質教育是線下的,實踐的,有老師帶隊的。
少年商學院有一門叫「小小生活創意家」的設計思維課,線上發起每周一節直播課,4周的時間線下自主完成一個項目。
一個月之後,一個孩子重新設計了家裡的榨汁機,一個孩子發現小區裡面的老年設備存在風險,他跟管理處溝通之後進行了改進。
印象最深的一個孩子,發現了小區的垃圾桶並沒有滿,但外面堆了很多垃圾。
他採訪了小區的20多個人,得到的反饋是垃圾桶離路邊有點兒遠,比較矮,顏色又灰暗,於是他做了一個墨綠色的鱷魚垃圾桶。
後來,在一次英語演講大賽中,別人都在講自己拿了鋼琴幾級、編程幾級,他把這次做項目的經歷講了出來。
他說自己雖然性格內向,但善於發現生活當中一些不被關注到的事物,並想辦法解決問題幫助到別人。
當時,全場評委包括那些老外站起來給他鼓掌。
還有一個天津男孩,2015年就是我們的學員。
2017年他的媽媽患絕症,爸爸要帶媽媽到日本看一個名醫,當時11歲的他獨自在家裡面至少一兩個月。
一個月後,爸爸回了一趟家,發現孩子在父母離開之後兩個星期就輟學了,爸爸頓時大發雷霆,孩子默默不作聲。
當天晚上爸爸發現家裡面擺滿了英文文獻,都是從天津圖書館借的,還有一些列印的資料。
孩子說我想把學到的批判性思維、檢索信息的技能用起來,如果檢索到一些有用的醫療信息,能夠延長媽媽的生命,或者緩解疼痛,我覺得比上學更有價值。
我認為,如果要聊孩子未來的學習方式,線上線下結合是亘古不變的一件事。
二、未來,線上線下的學習意味著什麼?
張華:現在是2022年,5年之後,當說起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習方式的時候,您認為會呈現怎樣一個畫面?
老喻:我們家老二特別喜歡看Youtube,什麼都看,有的是講歷史的,有的是特別搞笑的。
有一次,我跟他聊起一些比較複雜的話題,類似於通貨膨脹之類的,結果他竟然能夠講清楚,我好奇他從哪兒知道這些知識,他回答自己在網上看的。
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就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就是要從網絡上獲取知識。
過去說數字世界的知識過於碎片化,但這種碎片化有一個優點,就是更加發散,你能夠順著某一個線索鑽得更深。
從學習方式來說,一方面網絡就是孩子原生的土壤,另一方面網絡信息的速度會更快。
海外學校還特彆強調學習社區的自由的氛圍,孩子隨便坐,桌椅擺得比較靈活,教室旁邊還有帳篷,哪個孩子心情不太好,或者有點兒沮喪的時候,可以去待一待。
我想像中,未來的學習場景——
首先,線上和線下在功能上會有一個劃分。
那些需要灌輸的、快批量生產的知識可以在線上高效解決,因為線上可以有名師,可以更加智能化,可以為你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路線,而把課堂和老師留給需要面對面接觸的部分。
其次,社區的氛圍會越來越實際。
虛擬技術越來越強大,從一開始的視頻可視化到人機互動。
我有兩幾個VR眼鏡,戴起來還是有點兒暈的。我相信技術一定會到達某個臨界點,生理上的區別被克服之後,未來的線上社區還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張華:在做記者的時候,我採訪了近100個企業家,我會問對方,你是一個什麼樣的爸爸/媽媽,你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你的教育理念是怎樣的等等。
創業之前,我總結了兩句話,就是從這些國內外的優秀企業家身上得到的。
第一句話,我們要讓孩子從小就延展知識的廣度和思維的深度。
第二句話,我們陪伴孩子時間的總時長有限,但高效陪伴是一門值得深度研究的課題。
關於知識廣度,我們有很多非常便捷的獲取知識的方式,除了在選擇合適內容方面費點兒心思,其他方面今天的家長根本不用擔心。
關於思維深度,我認為世界上所有事物背後的核心都是人,經過科技、人工智慧、AR、VR這些變化之後,本質依然是找到一種更好的人和人之間連結的途徑。
未來線上學習,除了學生跟老師之間的場景更逼真,交互更容易,小組討論不再用zoom或騰訊會議之外,有沒有可能構建遊戲化學習場景。
比如讓孩子穿越到喬布斯當年被趕出蘋果公司的會議室,孩子可以旁觀一下,甚至發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彈幕。
馬斯克為6個兒子創辦了一所學校,學校的面試題目是將10個視頻放到10個場景裡面模擬。
有關於道德準則的,離職之後你把自己在公司創作的智慧財產權拿出去賣,讓小學生討論。
再過5年,馬斯克兒子都不在這所學校了,但會有交互更加深度的場景讓孩子參與。
線下是必不可少的,加拿大、德國、瑞士甚至日本、新加坡,都非常流行學徒思維。
世界上任何一個非學校、非興趣班的專業人士都可以成為孩子的師傅,孩子都可以向他請教。
總結一下,圍繞思維深度,我有兩個觀點:
第一,線上的場景更加縱深,人跟人交互更加逼真,除了師生之外,還有一些社會上重要的人所在的場景和故事的背景。
第二,線下的學徒思維可能會瓦解興趣班,很多年輕家長不再會報興趣班,而是找到一個能夠給孩子點撥、啟發的師傅。
三、面向未來的學習,一定要回歸本質
老喻:我曾經跟一個非常資深的教育專家聊過,幾百年前有很多偉人、文學家,他們的學習資料非常少,沒有現在我們擁有的一些工具,為什麼他們還是可以達到相當深的境界?
有一道關於機率計算的題目叫「賭徒分錢」,以前我覺得幾百年前機率剛剛有,這道題目肯定很簡單。
最近我自己算了一遍,結果只能用大吃一驚來來形容,這不是一道簡單的題目,以前的人來理解它,是一個太大的挑戰了。
帕斯卡是最早參與到機率研究的,國內外的這些先行者,他們一定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有自己要跨越的關鍵一步。
跨越這關鍵的一步,如果不依靠外部的工具,那這種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一定是人人都有的某些東西。
這就可以推出來一個結論,人類先天就擁有一個最好的思考機器,就是宇宙間已知的最強大的計算機——大腦。
康德一輩子沒有離開他的小鎮,憑藉與生有之的大腦,他就可以鑽研得那麼深。
但是,極有可能我們在犯一個特別大的錯誤,用成人化的那一套東西把我們自身強大的大腦給格式化掉了。
每一個孩子被交到父母手中,送到老師身邊的時候,他們隨身攜帶了一台跑得最快的計算機,老師卻說所有人把自帶的計算機砸掉,我給你們發一個算盤。
面向未來的學習要回歸到人的本源,人是如何誕生的,人是如何存在於宇宙的,大腦在整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如何去認知它。
張華:我想起了亞里士多德,他啥都懂,為什麼在那個年代會出現這樣一個人,而且非常多。
有人會說一些外因,他們很閒,他們沒有干擾。這都是非成長型思維的回答。
我是這樣思考的,帕斯卡也好,亞里士多德也好,達文西也好,他們在做兩件事情。
第一,善於思考,找到學問的本質是什麼。
第二,基於人,或者基於創造價值。
達文西描述飛機最初的模型,大膽地把想像力發揮出來,基於的是能不能創造價值,能不能解決物質匱乏的問題。
您剛才說傳統教育在犯的錯誤,就是把過去人類最精華的學問放在一邊了,或者越來越疏遠了。
人工智慧時代,元宇宙時代,無論技術怎麼發展,父母都應該引導孩子去尋找真正的興趣、才情、哲思、大膽、品位,這些也是在機器時代,不會被取代的一些能力、思維和品格。
所以,能不能回到學問本質,能不能回到創造價值,能不能激發孩子超越機器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是父母在提升自己之外,規劃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四、家長忽視的,可能是教育最重要的常識
老喻:為什麼我們會忽視一些特別本質的東西,背後一個特別關鍵的問題,教育是一件特別農業化的事,是一件很手工業時代的事。
在我們腦海中,傳統農業是落後的東西,現在是一個現代化的、信息化的、智能化的、元宇宙化的,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夾層,蓋住了大腦才是宇宙裡面最厲害的計算機的事實。
我接觸到很多家長,他們都認為教育孩子得憋大招,幾乎把所有時間排得滿滿的,假如有10分鐘沒學到東西就著急。
事實上,對孩子來說,影響力最大的就是身邊的父母。
如果我們能夠和孩子成為很好的朋友,就會意識到自己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對象,自己才是小樹苗旁邊照耀時間最長的太陽,自己才是給孩子最多雨水的提供者。
幾乎所有談及家庭教育的,都會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就是講家長不對,你們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家長就更加著急了。
張華:說到家庭教育,家長應該給孩子的,第一件事情是力所能及的高效陪伴。
當年採訪100多個企業家,他們做的就是在日常用街頭智慧高效陪伴孩子。
我們家老三今年六歲,前兩天我回家吃飯,他拿了家裡幾個紙杯在玩。
我就突發奇想,這個世界上有沒有關於玩杯子的遊戲,在家庭裡面遊戲化思維是最好的帶動氣氛的方式。
結果我一查,有一個叫做「競技疊杯」的遊戲,我就找到這樣的視頻,對兒子說你可以看一看,這個挺好玩的。
像這樣的陪伴,既激發了孩子的思維,孩子又從爸爸媽媽身上得到了一些滋養。
第二件事情是你跟孩子有沒有共同的愛好。
哪怕你是一個鄉鎮的媽媽爸爸,你也可以陪孩子到田間抓螞蚱。
第三件事情是才情。
我們通過激發孩子的自驅力,發現孩子在看完世界,或者聽完一些人類智慧的通識課之後,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到了15歲的時建立目標感。
許多家長正做的,要麼在想自己的時間、精力、智力不夠,要麼就是給孩子定個目標,考清華北大、哈佛、耶魯,這本身不是目標。
史丹福大學青少年研究中心提到,目標感要滿足三個條件:對自己有價值,對社會有意義,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可衡量。
名校出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推動社會進步,自己也很開心,這叫目標感。
老喻:這幾年我從事教育,也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案例,我就發現家長們都很著急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他們覺得把硬通貨的事情給解決了,以後就慢慢來。
一個教育學碩士分享過一個特別經典的案例。
父母特別希望孩子快速提分,然後就找到他,在教的過程中他發現這個孩子特聰明,學習根本就沒問題,但他完全沒有獨立去寫作業的習慣。
後來發現這個孩子的媽媽是一個特別認真負責的媽媽,孩子做作業她全程陪伴,孩子就形成了兩個習慣:
每做一道題就回頭看一下媽媽,媽媽說對或錯,他再往下走,不然他就不走。
拖延,比如12點睡覺,他就一定得把時間慢慢磨到12點。
老師問孩子為什麼不快一點,孩子回答如果我11點半做完了,媽媽就會再給我加半個小時其他的事情,必須讓我弄到12點,我幹嘛要快點兒做。
你就會發現,即使是應試這種特別現實的問題,推理到源頭來說,也都是一些看起來似乎不是那麼緊急,其實是特別重要的事情。
這一類作為常識的東西,或者作為教育的第一性原理的東西,沒有那麼複雜,也沒有那麼多,反而是最缺乏的。
張華:我們不可能不關注成績,畢竟孩子基本上都是傳統的學校,成績也是孩子能力的重要證明。
我們談素質教育,是因為我們把教育分成了二分法,教育本來只有一種,都是人的教育,是愛的教育。
有一本書叫《能力牽引》,每個孩子從小都是一個哲學家,都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家長能不能從他感興趣的地方入手,鼓勵他,讓他更有信心,同時把這種能力遷移到學科上。
孩子畫個建築,同時他正在學幾何,學物理等等,家長激勵孩子讓他覺得首先在從媽媽爸爸身上得到愛和歸屬感,其次發現學幾何跟畫畫還挺有關係的。
學習學科和興趣愛好是不衝突的,家長要針對孩子的個性去做一些能力的遷移,找到孩子的獨立和自信之後,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您說的第一性原理,跟我說的回到教育的本質,讓孩子變成一個完整的人,變成一個獨立自信的少年,這是本質。
所有人只看到別人家孩子成功的結果,只看到了別人家孩子上了名校,沒有看到別人家孩子在小學期間培養好的習慣,初中期間培養目標感,日常發展跟孩子的共同愛好。
希望咱們家長都少一些焦慮,多一些本質的關注和努力。
五、名校錄取標準發生了哪些改變?
張華:世界名校錄取越來越關注中等但出類拔萃的孩子,不光看sat高考分數了,在一到兩個領域有巨大的熱忱,有成果,有同理心,創造了社會價值,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被錄取。
這些世界名校有沒有可能在研究這一代候選學生,他們更容易在哪一些領域出類拔萃,或者他們選擇人才的標準,從機率的角度理解有沒有一些新的變化?
老喻:名校招人的時候會想,這個孩子未來成才的機率有多大,他能不能給社會創造價值,有沒有一些獨創性的東西有機會拿諾獎,因為孩子成功了將來就會給學校捐更多的錢。
招生標準綜合了世俗的標準和對社會的適應力,以及孩子的意志力、學習力等等,更有可能在未來世界取得成就,並且他還願意分享,這樣才能夠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循環。
中國孩子在申請名校時候吃的最大的虧是什麼?就是你能否很生動地呈現出來一個鮮活的人。
我們的孩子太優秀了,優秀到招生官感覺不到這個孩子的稜角。
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一個孩子得讓人感覺是非常真實的,有強烈的畫面感,就像面對一個孩子,你就想上去拉他一把,你就想幫助他能夠去改變世界。
您在開頭講的,孩子去優化垃圾桶,看起來是很細微的事情,往往正是名校特別關注的。
第一,你是否有改變世界的激情和願望?
第二,你是否願意親身實踐,最好你做過一件事,證明你已經為改變世界做好了準備。
一個華人男孩上了最好的學校,他的簡歷並沒有那麼優秀,但他組建了一支樂隊,經常到老人院和醫院表演,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堅持了5年。
這些是真正鋪在底層的事情,是無法用一些技巧去解決的。
張華:有一個詞是多樣性,學校要保證學生的多樣性,一個孩子5年里堅持做社區工作,這樣的案例非常少,名校招生非常看重這樣的案例。
今天家長的一些焦慮來自於,從知識到見識沒有把視野多元,接納這個世界的多樣性。
孩子在社交,在升學留學,在興趣愛好的探究方面,只要有多元的思維,接受多樣性的結果和夥伴,他的人生就會非常遼闊。
我們可能沒有機會都上世界名校,但孩子從小打好基礎,再慢慢加上一些能力、品格,還有心胸開闊,視野遼闊,那就是一個很棒的人,就是一個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