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被慣壞了,背後藏著父母忽視的4點需求

2022-06-30     未來春藤

原標題:愛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被慣壞了,背後藏著父母忽視的4點需求

有家長問,我女兒13歲了,控制情緒的能力非常弱,經常發脾氣,還有沒有救?

情緒管理能力(學習的軟體)跟智商(學習的硬體)的發展,是完全不一樣的。

智商在20-24歲左右達到頂峰, 20歲之後記憶力開始慢慢下降。

但是,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情緒管理後天的可塑性一直持續到50歲出頭。

還有一點,智商的變異度不會超過25%,而情緒管理的可塑性達到40-50%。

所以你看,孩子青春期脾氣大,還是有改善的可能的,關鍵是掌握適合的方式。

今天我們聊一聊,不同階段孩子的情緒是怎樣發展的?家長應該側重哪些方面?

一、0-2歲:預測性強的環境

孩子和周圍世界的關係,來自於父母,或者貼身照顧他的人。

與他們之間親密的關係,奠定了嬰兒的自我概念,比如這個世界值不值得信任、我重不重要等等。

培養嬰兒對世界的信任感,預測性強的環境非常重要。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會馬上過來了解他的需求,是餓了還是渴了,並給到及時的反饋。

家長還可以給孩子玩那種帶因果關係、操作性強的互動玩具,按某個按鈕,玩具就會發出來音樂聲,激發出孩子積極敢做的一面。

這種態度是一個開端,讓孩子知道我哭了爸爸媽媽就會來照顧我,我渴了就會有食物……

這些基礎的互動都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過程。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早期語言交流的發展,為適當地表達情緒提供了正確的途徑。

1.5-3.5歲是語言的爆炸期,如果孩子能夠有一個很好的語言環境,即照顧者經常跟他講一些情緒名詞,比如「你看上去很傷心」,慢慢地孩子就會把情緒名稱內化到自己的詞彙量裡面。

給自己的情緒貼標籤,是整個情緒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對腦成像的研究顯示,當人們給自己的情緒貼標籤的時候,大腦中情緒的反應,比沒有給情緒貼標籤的反應要平靜很多。

以上這些做法都是幫助孩子打下情緒管理積極基礎的好途徑。

二、2-6歲:安全探索的環境

很多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什麼事情都不敢嘗試,為什麼?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兩歲半的孩子來我家玩,我發現玩具必須拿到他面前,他才會玩。

我跟他媽媽說,孩子跟他的年齡階段不太符合。

媽媽也發現這個情況,她說孩子從八、九個月開始跟保姆在家裡面,保姆年紀比較大,生怕他出了什麼安全性的問題。

所以在孩子會走之後,保姆常常對他說不要動這個,不要動那個,孩子就養成了畏手畏腳的習慣。

在2-6歲之間,培養「我可以做」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應該具備基本的自理能力,可以做到吃飯、穿衣服、脫衣服,做得越多,孩子的自信心越強,這是情緒管理的基礎。

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可以安全探索的環境,把危險的東西鎖起來,或者放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鼓勵孩子主動探索,逐步鍛鍊自理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一定會做錯事,因為他的身體協調能力比較弱,拿東西會撒,容易摔倒等等。

語言發展也在完善中,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表達不出來,只能用咬、扔東西、哭鬧等方式來表達。

這個時候,家長如何對孩子說「不」呢?

哈佛大學教育發展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嘉納在《改變想法的藝術》一書中,總結了對孩子說「不」的5種積極方法。

第一,用「可以」取代不行。

比如孩子現在就想吃糖,很多家長會鎮定地說:「晚飯之前不能吃糖。」

換一種孩子更樂於接受的方式,比如對孩子說:「可以吃糖,晚飯以後我就給你,但我們現在先吃飯,或者先吃一些健康的零食。」

第二,耐心說出孩子的感受。

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可以對孩子說:「你這樣哭鬧,影響到了爸爸的工作,你有什麼想說的話,告訴媽媽好不好?」

讓孩子理解到他的行為會影響到別人,每個人都應該考慮別人的感受。

第三,為孩子提供多樣的選擇。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有權利,自己能夠控制局面。

孩子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需要就是自主性、控制感、成就感。

從兩歲開始,孩子特別喜歡自己做主,有控制感,他才會感覺到自己在做主。

如果是孩子自己選擇的,他就更願意去聽從家長的指令。

家長問:「今天外面颳風了,我們是穿紅色還是藍色的外套?」看上去是孩子選擇,其實是因為颳風了,要加一件外套。

簡單地說,就是最重要的底線是家長來制定的,同時多給孩子選擇權。

第四,親自示範並告訴孩子。

如果孩子做了不對的事情,之後應該怎樣做,家長要示範給孩子看。

比如孩子打了妹妹,家長要告訴他:「妹妹很小,你可以用手輕輕地拍拍妹妹,或者可以教妹妹怎麼玩這個玩具,但你打她,她會很疼的。」

給孩子一個替代的行為,他下次就知道妹妹可以輕輕地拍,而不是使勁地打。

第五,態度嚴肅語氣堅定。

儘管不能說「不」,不能責罵孩子,但態度要嚴肅,語氣要堅定。

孩子是非常善於觀察表情的,當家長非常嚴肅的時候,孩子就知道這件事情不能再做了。

2-6歲的階段,家長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這也是情緒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議家長設定一個孩子感興趣的獎勵。

孩子想要聽故事,媽媽可以告訴他,「看到這個鐘錶了嗎?你已經學會了1到5,等這根長針走到5的時候,媽媽就給你講故事,可以講半個小時。」

推遲孩子想要的一個獎勵,用言而有信培養他的耐心和對周圍世界的信任。

孩子的安全感越強,他對世界的信任感越強,他的情緒管理能力也就越強,延遲滿足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三、6-12歲:健康的人際關係

6到12歲之間,情緒調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孩子找到成就感和健康的人際關係,在活動中培養孩子更多的積極情緒。

趕走黑暗,最有效的是光明。孩子的積極情緒越來越多,能夠對消極情緒起到對抗的作用。

6歲的孩子開始跟別的孩子比較了,當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會直接反映在情緒上,家長能做的注意孩子的微小進步。

在組織中,什麼樣的交流才會讓工作效率更高?一個研究者發現,鼓勵性的語言和批評性的語言相比,比例是2.9比1。

在教育過程中,家長給孩子建設性的意見之前或之後,一定要找到孩子至少三個微小的進步,才能讓孩子維持積極的情緒。

這個年齡段的情緒管理,一定會提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的暢銷書《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他把重視孩子情緒發展的父母叫做「情緒教練」。

他們不壓制、不忽視孩子負面的情緒,比如憤怒,悲傷,恐懼等等,而是接受負面情緒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並抓住機會教會孩子應對不如意的策略。

約翰·戈特曼發現,成功的親子交流中,訓練情緒有五個步驟。

第一步,覺察到孩子的情緒。

第二步,把情緒化瞬間當作建立親密感、對孩子進行指導的好機會。

哪怕家長認為孩子不對,也一定要先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看到他了,父母在關心他,比如「你看上去很累」「你是不是很傷心」「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你是不是非常生氣」等等。

第三步,認真地傾聽孩子感受。

如果是學齡期的孩子,家長可以直接提出來:「如果有什麼事情,可不可以告訴媽媽?」

青春期是不一樣的,家長一定要給青春期孩子選擇:「等你願意跟爸媽媽講的時候,我們非常願意聽你說發生了什麼事情。 」

第四步,用語言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

第五步,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家長把孩子說出來的所有方法都寫下來,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一起來決定哪一個最能解決目前的問題。

情緒教練,需要的耐心和其他教練沒什麼兩樣。

如果想要足球踢得好,孩子一定得經常訓練。

同樣的道理,如果家長想要孩子能夠應付壓力,有健康的情緒管理能力,當他有消極情緒的時候就是最好的課堂,是家長提供正確指導的最佳機會。

戈特曼教授做過一項針對4歲到青春期孩子的跟蹤調查,他發現:

父母一致運用情緒管理訓練的家庭,孩子身體更健康,和同伴相處得更好,行為問題更少,情緒更積極,即使悲傷、憤怒、恐懼的時候,也能很快地安撫自己,並從困擾中反彈,有效地處理問題。

換句話說,他們更有韌性,情緒管理的能力更強。

很多情緒問題,根源來自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比如他做不好題了,他怕失去爸爸媽媽的愛,他在學校犯錯了,這些都是內心的不安全感在影響著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時刻提醒自己,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誇他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用最終的成績來決定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

孩子在學習上找到興趣是最好的,如果在學習上不能獲得成就感,那一定要有一樣孩子做得還不錯的課外活動,讓孩子從中培養自信心。

四、12-19歲:良好的親子關係

家長要跟孩子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是青春期孩子情緒管理的關鍵。

大腦的發育有一個特點,掌握衝動的管控、時間的管理、冒險的判斷等等的大腦前額葉,信號傳導性最差,需要最長的時間來發育。

最新腦科學研究發現,男性的大腦前額葉30歲左右才會完全發育成熟,女性是27到28歲。

青春期孩子易怒、衝動、注意力不集中、時間管理不好,都是受大腦生理髮育的局限。

青春期期間,孩子始終在尋找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向成人過渡的過程中,他有很多的疑惑,他特別需要被認可。

如果在家中得不到,他就向同伴獲取認可,但同伴的影響不一定是正面的。

所以,家長一定要充分地給予孩子尊重和信任,如果孩子說「不要說了」,家長就不要說了。

很多時候,孩子情緒的發泄,不一定是對父母的不尊重,家長不要給出太強烈的反應,否則孩子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青春期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壓力是非常大的,而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一般情況下,早晨自控力最強,下午和晚上自控力最弱。

在孩子自控力最弱的時候,家長的說話方式再讓他聽起來很不對勁,他就更容易發脾氣。

孩子為什麼在同學老師面前不會亂發脾氣,他一定會控制自己?

那是因為他知道,在學校發脾氣會有很大的後果在等著自己,也許是同學不理他了,也許是老師對他的態度不好了,甚至是一些處罰。

但是,孩子認為家裡是安全的,不管他怎樣發脾氣,父母總是愛他的。

所以在青春期,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最安全的環境,提供最多的選擇,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儘量讓他自己去做,家長不要管得太多。

家長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很多時候,要做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如果孩子不突破底線,比如按時完成作業、不違反法律和道德,其他的情況,比如頭髮染成什麼顏色,、穿什麼衣服,家長完全可以給孩子一些自由。

家長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情緒銀行裡面的積極情緒越多,孩子在需要管教的時候,他越能夠接受情緒管理的外在環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0ab2211d0f194efe167e273c9028f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