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家長永恆關心的話題。如何高效學習,千萬家長都想掌握其中的奧秘。
談到高效學習,許多家長會想到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以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動機的源頭是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被家長在無形中破壞掉;學習習慣看似簡單,實則有些常常被家長所忽略,比如反思和總結的習慣。
這一期的「暢所喻言」,未來春藤創始人老喻連麥《好好學習》作者成甲老師,從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入手,探討如何成為高效學習的高手。
以下是直播精華內容回顧。
一、學習動機,從何而來?
老喻:您的超級暢銷書《好好學習》裡面,特別提到了一個人的學習動機,以及到底如何而來。您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
成甲:很長時間裡,我對好奇心,包括學習動機的認識,是一個葉公好龍的狀態。就是說我知道內在動機是重要的,卻常常被更具體的東西左右。
在《好好學習》中,雖然我提到了熱情和天賦的重要性,開篇我仍然說「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至少在當時我寫作的狀態下,這兩者之間是暗含某種衝突的,知識是在追求有用之用,而好奇心不一定要追求有用,或者那個「有用」不是你當時的理智可以認識到的。
對我而言,每個階段的學習動機是不一樣的。
我是學旅遊管理的,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把圖書館旅遊管理專業的書都看完了,我還經常去北大聽周其仁老師講貨幣、經濟學,這些都令我受益。
那個時候,我的學習動力是想弄明白這個世界是什麼,還想在專業上找一份好工作,想證明自己,想怎樣能夠在北京立足……很多個因素裹挾在裡面,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比較傾向於滿足安全的需要和恐懼的驅動。
畢業後我就開始創業,面臨的現實壓力會更多,沒有前輩可以去指引,在北京沒有什麼成熟的社會關係,唯一的朋友就是書籍。
那個時候,我的學習動機很大程度來自於把公司做好自己才能活下去,才能對得起這幫跟著你一起乾的兄弟。
這種驅動有一個好處,緩解了當下的壓力,也確實增長了我的知識和技能。
直到有一天,恐懼的部分減少了,比如業務穩定了,收入相對增加了,這個時候持續給你力量的東西就會出現,我才有勇氣和能力去體驗生活帶來的樂趣。
如果有恐懼,你就顧不上追求自己內心喜歡的東西,而會先解決生存的問題。
芒格有一句話,世界就是一個又一個的聯繫。
當你對問題好奇,去探索並聯繫起來,你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是觸類旁通的,你不再沉浸於自己的小事上,而是跟這個世界產生更多共鳴。
這個時候,學習的樂趣會給你很多信心,學習不再是自我滿足的一件事情,而是可以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地去理解更多事情。
最後,你一定會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意義,每個人為什麼存在等等。當你意識到自己本來就有的東西其實是在回答自己和世界的關係的時候,內驅力就來了,最寶貴的就是好好地過著,對得起來世界這一遭,每個當下讓自己開心就最好了。
所以,我的動機有從外部動機轉到內部動機的過程。
我認為,在整個學習學習中,好奇心可能不是最立竿見影的方法,卻是最綿綿不斷、有力量、持久的方法。
老喻:有一本書叫《追尋記憶的痕跡》,作者是一個出生在維也納的猶太人。
書中一段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相親碰到一個猶太女孩,這個女孩說她的父母有兩點標準,一個是讀書人,一個是得窮,因為一個人很窮又讀書,說明他是真愛讀書。
往更深層次去探尋,在學習這件事上,猶太人從骨子裡有一種去除了所有世俗約束的動機,越是這樣,他們在商業、科學、文藝,甚至社會工作上做得越優秀。
芒格說,世界就是一個又一個的聯繫。猶太人有機會真正探尋到世界更本質的東西,倒推回來,如果他們再做一些世俗方面的事情,可能成功的機率會更高。
成甲:如果把一個群體作為對象去考察,猶太人在教育和學習上的成就,是人類平均數之上很高的存在。
有一次,我聽以色列克拉維夫大學張平教授分享「一個孩子何以為好」。
給孩子提一個問題,如果他背出正確的答案,那他是最糟糕的孩子。
給孩子一句領導人說的話,如果他說「我憑啥信他,他說的就是對的嗎」,張平教授對這種叛逆孩子的評價要高於直接回復正確答案的孩子。
以色列人對孩子的評價,比如我們放學回家,家長都問孩子今天學了什麼知識,而以色列人的習慣是今天你提的什麼問題。
學習就是不斷追問為什麼的過程,動機不同,目的不同,學習的手段方法和意義完全不一樣。
歸根到底,學習就是在尋找這個世界「是什麼」以及「為什麼」的過程。您舉例的那個猶太人,很可能是因為他對「長期來看,什麼是最寶貴的財富」這件事情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相比貧窮,讀書和學習是更可貴的。
二、如何保護、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老喻:孩子熱愛學習、有好奇心,不是一個被培養的過程,而是一個被保護和被激發的過程。
孩子從小是有好奇心的,孩子玩耍、探索的效率超越了成年人為他設計出來的系統,因為他們是靠大腦的本能去做的。
全體人類的大多數教育,就是這種標準化、工業化的教育,可能是成建制地破壞了孩子的好奇心,當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現在來說,這件事也有點兒轉變。
前兩天,我跟李誕聊到了微積分,他說自己學數學的時候,特別吃力,現在看一些視頻講得特別好,回想當年的那些教材明擺著就是為了難為人去做的。
我也跟他分享了《微積分的本質》,是一個大神講微積分的視頻,開篇他就說,我不是教會你微積分,而是教會你自己去發明微積分。
所以說,學好微積分這件事,需要的不是天才的學生,而是天才的老師。
未來教育極有可能會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變革,一幫天才級的老師把一些通用型、可共享的東西可視化,配一個助教就夠了,所有人都能夠把那些坑了大家很多年的東西學得非常好。
說到學習,我比較悲觀,成年人的學習就是一個在強化自己偏見的過程。
比如看過成甲老師的書,有人會說,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所有學習都變成了強化自己的偏見。
我舉一個粗俗的比喻,豬吃什麼飼料,最後長的都是豬肉,肥肉多了多少,同比瘦肉也會多了多少,肥瘦比例難以改變。
但是,一個人做決策的時候,往往取決於這種肥瘦比例,也就是某一個比值。
現在成年人不管怎樣學習,都變成了強化個人的偏見,而無法改變自己的比例。
這種困境,您怎麼看?
成甲:您講的這些,我在生活中肯定有感受。我上大學的時候看稻盛和夫的東西,我會說這不就雞湯嗎?看傑克韋爾奇《贏》的時候,我會說都是大道理。
這種傲慢偏見和自以為是在我身上是非常常見的,當然後來啪啪啪打臉,這些書都成了我非常重要的精神滋養。
我認為,這種認知上的偏見可能建立在大腦的連接和想像的過程當中。
人類對抗的是整個工業化的時代和灌輸知識的體系,我們能夠很快地學到知識,總能找到知識間的相似性,而沒有耐心去區分這種相似性是形式的相似還是實質的相似。
李善友老師把這種狀態叫做「知識的妄人」,指的是那些知道很多大詞,知道很多概念,但並不是真的懂這個東西的人。
我無法預測未來,如果說在短期5年到10年改變這種狀態,我和您一樣,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因為我們面對的力量是從200年來工業化時代形成的體系思維和認知。
回到微觀的狀態,在我現在的理解當中,保護好奇心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我們要保護的是孩子的健康、上學、分數,保護好奇心要放下很多恐懼,有很多安全感的時候才能保護。
就像貧窮的時候要讀書,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太難的選擇了。
我是80年代出生,對我的父母來說,他們的工作生活是被國家安排的,好奇心並不重要,也就沒有被好奇心驅動做主導選擇的經歷。
我上學的時候,家裡還是挺緊張的,有一次要花錢買電腦,我是有點兒心疼的,但我爸爸當時說教育不是花錢,教育是投資。
我的父母雖然沒有好奇心重要的意識,但他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在很長時間裡,我並不是被好奇心驅動的,但人在任何時候都是有好奇心的,機緣合適的時候,好奇心會被另一個生命喚醒,可能是一個人、一本書,或者一件事。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會更樂觀,今天人們能夠從過去的自我封閉當中走出來,比過去200年有更好的條件,未來會有更多的個體能夠從囚籠當中走出來看見自己的那一面。
我相信人是會往前走的,我自己能夠走出來,芒格、稻盛和夫等等都在我的生活中起到了警醒作用。
三、反思,最有效的學習習慣
成甲:前幾天,藍象資本的寧柏宇老師問我,學習最有效的習慣方法是什麼?我脫口而出「自我反思」。人不可能永遠是對的,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不是對的,反思能夠確保你不會一直錯下去。
人可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走而不自知,你的家庭、時代裹挾著各種的東西。但是,那是你當時能夠看到的最大的世界。
保持一種反思覺醒,帶著希望往下走,不停留在當中,總有一個視角來檢視是不是有可能做錯了,在哪裡可以改進,這個視角是我最受益的東西。
老喻:反思的確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但我會覺得反思很難是一種主動的結果,大多數時候叫做主動的被動或者被動的主動,一定得是鞭子抽到自己身上,比如下棋,一定是你輸了棋,回過頭來復盤,你才能夠刻骨銘心。
我記得您的書裡面也提到了埃隆·馬斯克,他說如果晚上睡覺之前,你沒有覺得腦袋痛,說明這一天是白過了。
我下棋也有這種感覺,下完了一盤棋,如果頭特別疼,最好你還贏了,你就覺得特別爽。如果下完棋你的頭不疼,即使贏了你也會覺得這盤棋浪費了時間。如果又頭疼又輸了,但你能夠學到東西,其實感覺也還不錯。
成甲:反思這件事,你不用學,出生就會,因為反思就是對過去經驗的再審視。
您剛才提到了輸棋,這是進步還是逃避?不同的人,需要的心力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輸了很痛苦,再也不玩了。雷達里奧就不一樣,他在《原則》里提到,痛苦加反思等於進步。
我早年創業,當時是無知者無畏,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做,你是最後一個回答問題的人,公司同事都可以不會這個題目,但越難的球越會落到你的身上,面臨的壓力和痛苦都超出了當時的能力。
這個情況下,想讓痛苦的情緒不發生,對一個24歲的年輕人來說,那是不現實的,你必須消解這個痛苦。這個過程中,反思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力量。
我發現很笨的人也有可能進步,因為我聽了曾國藩的故事,曾國藩小時候晚上背書,房頂的小偷都學會了,他都沒背會。在這點上,我總比曾國藩要強一點。
反思之所以成為被我選擇的工具,因為沒有其他工具可以選,外部的條件你都沒辦法支撐,你唯一能調用的就是自己。
確實反思的好處是要過一個閾值的,一個周期之後,你沒有理解反思對你的好處,你會覺得反思是個痛苦,總是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甚至很多問題反思了很久,你也找不到答案,那種絕望感是一直存在的。
我挺喜歡文革時期的一個哲學家顧准,他的日記給了我很多觸動,在時代大的變化、個體渺小的情況下的反思,思考的力量帶來的慰藉和勇氣,他怎麼唾面自乾的那種狀態,再看看自己現在面臨的這些困難其實根本不算什麼。
這種反思會不讓你陷入自己的思想牢籠,不會被思想本身所捆綁住,而是和思想做朋友,你可以看見它,它也可以看見你。
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己變得更渺小了一些,你就獲得了某種安全感。
在人的生活中,認識世界就是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以及內外在世界的關係。如果一切外部的東西都坍塌了,你還能整出一個自己的世界,反思是用來整頓和校正自己世界的最基本的邏輯。
認識世界的時候總想尋求真理,最開始學思維模型的時候,我就覺得一定要弄明白這個東西是什麼,其實所有的理論,所有的戰略,所有的策略,所有的方法,都有一個源頭和起點的,就是背後的世界是什麼?脫離世界去聊方法和戰略體系,都是「旗幟不存,勞將焉附」。
周國平老師有一句話給我很多力量,「這個世界上沒有真理,但是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真理。」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世界沒有真理,就是變來變去的,是你們在給世界因果和解釋。
從人的進化、基因的繁殖來說,不管什麼原因,你必須給自己構建一個意義,反思可能就審視你和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是在內在世界建立一個秩序體系。
老喻:我覺得學習和反思都需要一個特別清晰的主體,假如一個人連手頭上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他還想抽象地去反思、去學習,那是很難的。
比如愛因斯坦,他幾乎所有的實驗都是在大牢里做的。還有康德,他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小鎮。這種是非常罕見的,他們終身奉獻於此。
回到教育上,有一種說法叫T字型的結構,一橫一豎,這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假如沒有橫,就是沒有接受通識教育,垂直也很難扎得深;如果沒有豎,通俗可能只是漂浮在面上。
再延伸下去,現在流行的π型的人才,同樣假如沒有形成T,其實很難去跨界。
舉個例子,一個人棋下得特別好,然後他要去打橋牌,這二者的確有相似之處,這種推理、計算,比較容易形成跨界。
否則的話,我寫過一句話,什麼叫跨界,很多時候也會成為平庸者的一個避難所。一些事情作為愛好還是挺好的,如果誤以為自己因此有了跨界的能力,反而會出現許多問題。
從教育上來說,這種T字型或者π字型的人才是真的需要的,現在全球範圍內比較好的大學,包括中國最好的大學,在一年級的時候也有通識教育的選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