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總愛挑刺?背後的真實原因戳痛心窩

2022-03-17     未來春藤

原標題: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總愛挑刺?背後的真實原因戳痛心窩

沒有一無是處的孩子,只有看不到孩子閃光點的家長。發現獨一無二的優勢,每個孩子都會有了不起的人生!

家長群看到兩位家長的對話:

「孩子做事太磨蹭啊!一點兒都不爽快!」

「我家的是太毛躁!風風火火的總出錯!」

「兩個孩子互換就好了!」

「是啊!」

我們可以預想,如果兩個孩子的行為方式互換,想必兩位家長也是不會滿意的。

為什麼家長總是習慣性地關注孩子的缺點呢?「視網膜效應」了解一下。

一、家長強調什麼,孩子將成為什麼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做「視網膜效應」: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會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徵。

這是一種認知偏差和片面性的歸納總結,意思就是越在意某件事,越容易關注它。

在家庭教育中,相比孩子的優點,家長對孩子的缺點的敏感度更高。

舉個例子,孩子數學考了100分,語文考了90分,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為什麼語文只考了90分,而不是讚揚他的數學考了100分。

也就是說,孩子哪件事情做得不好,家長越去抓哪件事,他們還會不斷尋找相應的證據。

比如家長認定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問題,不管孩子做了什麼,家長都會往這個方面聯想。

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葉聖陶先生曾說:「一味地強調孩子的弱點,這個弱點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紀錄片《零零後》,有兩個性格內向的孩子。

一個是名叫一一的女孩兒,她享受一個人玩的感覺,總是獨自玩泥土、看書、睡覺、吃飯。

身邊人都說她性格孤僻,不夠合群,這樣子會交不到朋友的。

但是,一一媽媽不這樣認為,她覺得女兒很正常,喜歡獨處不是什麼問題,她也沒有要求女兒必須做出改變。

長大後的一一,性格雖然依然內向,但身邊的朋友都非常喜歡她,一一的表達能力也不差,面對鏡頭時自信大方,毫不怯場

另一個孩子名叫錫坤,他的媽媽是一個異常焦慮的媽媽,她就像一瓶「修正液」,不斷想著去「修正」孩子,讓他變得更好。

比如錫坤痴迷於科學實驗,投入的時候常常達到「忘我」的狀態。

然而,錫坤媽媽認為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不行,將來會無法享受跟人交往的樂趣,便強行將他送去了語言培訓班。

這是錫坤不感興趣,且非常不擅長的領域,慢慢地他成了班裡最差的孩子,變得沮喪而自卑,性格越來越孤僻

其實,孩子的優缺點,很多時候取決於家長如何看待。

心態平和的家長會接納孩子的一切,而焦慮的家長總是試圖糾正孩子。

這種簡單粗暴的糾正,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還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或者令孩子心生不滿,出現叛逆、自卑等心理問題。

心理學上說,每個人的信念都在塑造著他的現實,這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每個孩子最初「自我概念」的形成,都來自於父母的評價。

家長焦慮孩子身上的不足之處,就是在強化孩子的弱點,念叨久了就變成孩子的「信念」。

他的性格、心理和行為都會朝著這個信念不斷發展,直到變成事實。

家長越是認為孩子內向,孩子就越孤僻;越是認為孩子語言能力不行,孩子的表達越成問題;越是認為孩子做事不細心,孩子毛躁起來越讓人抓狂。

家長過於強調、不斷放大孩子的缺點,不僅無法使孩子變好,反而會讓他「向壞」發展。

二、家長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質

成功學中有一句話:「改變缺點不能導致成功,發揮優點才可以導致成功。」

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發現孩子的天賦。

家長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質。

卡耐基曾經指出過:每個人的特質中大約有80%是優點,只有20%左右是缺點。

做事拖延的孩子,可能更善於思考

性格內向的孩子,可能專注力比較好

毛毛躁躁的孩子,可能思維發散,有創造力;

性格固執的孩子,可能堅韌性強,不會輕易放棄……

錫坤媽媽眼中「不善表達」的孩子,其實好奇心、探索欲、堅韌性和行動力都很強。

所以說,沒有一無是處的孩子,只有看不到孩子閃光點的家長。

如果家長能夠看到並挖掘孩子的天賦,支持孩子發展興趣特長,他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尤其是「雙減」政策落地之後,怎樣保證孩子的學習效果,又怎樣找到適合孩子的發展之路,是每個家庭都關心的問題。

這就意味著,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並不是簡單地灌輸教科書上的知識,還要培養出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面向未來的底層能力。

這就涉及到了驅動力的問題。

如果孩子一定要做成某件事,目的是以後可以不再做這件事,那就屬於恐懼驅動。

而優勢是什麼?優勢是一個人既喜歡又擅長的事情,激發的是孩子對一件事的持久熱愛。

所以,在學校教育之外,家長應該想方設法點燃孩子心中的火焰,找到並發揮孩子的優勢,這才是順應「雙減」政策的家庭教育之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f62a0bca6dbe7bb989b392d308b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