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遇瓶頸,如何突破天花板?三步走,助你走出高原期

2020-02-24     職否


朋友小林,工作5年,能力出色,深受老闆重用,是公司的中流砥柱。小林的薪資也不錯,同事間相處也很愉快,照理說,她沒有什麼工作上的煩惱,可最近,小林卻很鬱悶。原來,小林覺得公司不能提供足夠的進步空間,每一個工作項目都像是在吃老本,能力沒有任何長進,這樣下去,她的職業天花板就要提前到來了,說不定還會變成井底之蛙。

小林是個愛學習愛進步的人,她迫切的希望今天的自己和明天的自己是不一樣的,尤其是,當一大波更優秀的95後、00後在不斷往前沖的時候,她很擔心自己被拍死在沙灘上。其實,小林的疑惑和困境,采銅在《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就提出來過:精進,是一個厲害的人必須要走的路,它需要你反人性、學會克制,和環境作鬥爭!

也許,要想避免吃老本,度過職場高原期,小林需要的,也是一條精進之路!

一、個人成長的四個時期,其中就有高原期

很多人,可能會對「高原期」這個詞有所疑惑,在說高原期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個人的職場生涯,有哪些時期?我認為,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緩慢起步期、快速提升期、高原期和成熟期。

1.緩慢起步期

緩慢起步期又可稱之為冷啟動期,冷啟動問題同比於啟動車輛,通常車正式開啟之前需要有熱車階段,這個過程就是冷啟動過程。大家應該都用過淘寶、抖音等APP,它們會根據用戶的興趣去推薦內容,但在新用戶進來之前,積累用戶的過程,就是一個冷啟動期。

緩慢成長期的職場人,一般會有以下特徵:

  • 一是不知道要什麼:這是從學校步入社會的常見特徵,職場人往往會問,哪個行業比較適合我,哪個崗位比較有前途,他們對工作的方向處在一種無知的狀態,渴望別人給出答案,或者希望現實逼出答案;
  • 二是不知道幹什麼:剛進入工作崗位,還不知道幹什麼,要不要殷勤地燒水掃地,要不要阿諛奉承前輩,該怎麼做事,培養什麼能力?這個時候,職場人像處在漩渦之中,周遭有很多東西一閃而過,但就是抓不住;
  • 三是不知道怎麼做:就算承接了一個工作任務,也不知道如何著手,往往是邊摸索邊受挫邊成長,往往很容易放棄。

網紅李子柒很多人都知道,有人幫她算過一筆帳,說她的年收入約在1.68億人民幣。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16年3月25日,李子柒發布的第一個美食視頻《桃花酒》,當天只有三四個人留言,前10個視頻都算是她的緩慢起步期。李子柒也自我懷疑過,放棄過,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但最終她堅持下來,成功了。

緩慢成長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最難熬的過程,司馬遷13年寫成《史記》,勾踐十年臥薪嘗膽……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個階段,因為過於緩慢,有時候會造成職場人看不到希望的假象,很多差距,其實在一開始的緩慢起步期,就已經拉開了。

2.快速成長期

快速成長期,又可成為入門期,這個階段,你掌握了一定的竅門,對職場有了一定的把握,和緩慢成長期相比,進步會非常明顯,比如從一無所知到獨當一面。

快速成長期的職場人,也有三個特徵:

  • 一是成就感足:這個時期的職場人,已經在公司站穩了腳跟,甚至在行業站穩了腳跟,受到老闆、客戶、同事的認同,做事有成就感;
  • 二是成功率高:同時,這個時期,職場人的運氣也會特別好,能力在不斷提高,事情做得會很順利,工作任務會完成得相對完美;
  • 三是競爭力強:再有,因為成就感和成功率的影響,人的自信心會達到一個高度,無懼競爭,隨時想要挑戰,有很強的競爭意識。

這個狀態,是小林以前的狀態,她對工作充滿了積極性,覺得同事搞不定的事情,自己都能搞定。就像一個產品的成長期,已經初步站穩腳跟並逐步拓展市場。

同樣以李子柒為例,她一直堅持保持四五天一個短視頻的更新頻率,進步不算大,到第11個作品,《用美食說520》,有70多個評論了;到第20個視頻的樣子,一篇《覆盆子》,當天的評論穩步增長到200個,這時候李子柒已經有了不少忠實粉絲;然後,到了第30個視頻,《上方雞樅》當天的評論又是暴漲。這就是一個快速成長期。

我們常常說,從零到一,很難,但從一到一百,卻比較容易,這就是緩慢起步期和快速成長期的區別。

3.高原期

高原期,也可以叫熄火期,一輛汽車在爬坡,爬到一半熄火了。高原期,是指在複雜技能形成過程中,練習到一定時期出現了練習成績的暫時停滯不前的現象,它在練習曲線上表現為出現一段接近水平(或平坦)的線段。

高原期的職場人,表現出來的特徵有:

  • 自我懷疑:這份工作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要繼續待在這個公司嗎?我的能力真的有那麼強嗎?也許是一次挫敗,也許是意識到危機,他們開始對自身的成就產生質疑;
  • 自我恐懼:因為有了之前的影響力作背書,他們害怕被否定,害怕不能進步,害怕原地踏步,對不進則退的現狀,有深深的憂慮,對未來產生懼怕;
  • 自我設限:快速成長期的小高峰,會讓職場人誤以為,自己的能力就到這了,天花板已經出現了,以後不能做得更好了,水準就只有那麼多。

高原期產生的原因,既有外在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內在主觀因素的影響。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迴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

做新媒體的很多人都會有一個感受,紅利過後,就會有一個時期,上不去也下不來,放棄可惜,繼續又艱難。就像奧運會上的運動員,他們奮勇地爭奪冠軍,但在破紀錄上,有時候差距就是0.01的細微精進。

小林目前的狀態,就是處於高原期,她獲得過職場的榮譽,得到過各方的認可,有過各種成就了,但突然之間,不知道頂上是什麼。她覺得自己的能力成了一個糧倉,在支撐自己往前走,可糧倉總會空的,該如何補充新鮮的食物呢?

4.成熟期

成熟期也叫自我實現期,是挺過高原期之後的不惑期。這個時期,不是說不會失敗,只是懂得讓失敗真正變成墊腳石。處在這個時期的職場人,熱愛、修煉、持續是主要的特徵,他們把工作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把修煉當成身體的一部分,把持續當成一種習慣。

很少有人達到這個境界,因為到的,都已經站到了頂端。

二、如何度過高原期,走出一條精進之路

了解了職場成長的四個時期,我們就要來重點解決高原期的問題!要想走出一條精進之路,重點是做好三個對待:用采銅法則對待時間、用滿意原則對待選擇、用最小化對待行動。

1.用采銅法則對待時間

采銅法則是采銅在《精進》一書中提出的,一件事情應不應該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做,可以從兩個角度評估

  • 一是這件事在當下將我們帶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物質的,比如金錢、好處,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滿足感、興奮感等,可稱為「收益值」;
  • 二是這個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稱為「收益半衰期」, 影響持久的,半衰期就長;影響短暫的半衰期就短,相當於長期收益和短期收益。

通過這兩個角度,我們可以把單位時間內的事件分成四個維度:高收益值、長半衰期;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低收益值、短半衰期。

  •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工作中,你學習了一種思維或者分析方法,可以長久地使用到各個任務中; 關注了一個大佬,能夠不間斷地提供新知;
  •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吃了一頓大餐,得到了很大滿足;購買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精神愉悅;
  •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看了一本閒書;和朋友天南地北的聊天;練習鞏固了一個技能;
  •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毫無目的地刷朋友圈、看娛樂新聞;和同事爭論吵架;背後說人是非、挑撥關係等。

采銅指出,在對待時間上,儘量少做或不做「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而應該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愛上北斗星男友》里,男主赤語說過一句話,他說,人類最寶貴的應該是時間。的確,時間的投資一旦正確,將來會回饋的,遠遠不止目前的收益。

長半衰期可以有哪些事呢?知識的積累、技能的訓練、思維的構建、品味的提升、經歷的豐富、信任的培養、資源的積累等,只要能夠在一段時期內,保持你身心健康發展,且對你提供成長幫助的,都是長半衰期事件。


比如,作家村上春樹當年為了專心寫小說,關閉了自己經營多年的音樂酒吧;畫家齊白石用幾年的時間只鑽研一套畫譜;扎克伯格為了把更多精力放在網際網路上,常年穿同樣的T恤……

這些成功者,就是用采銅法則,做對了時間投資。

2.用滿意原則對待選擇

我們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疑問,大公司和小公司,該選哪個?高工資離家遠,相對較低工資,離家近,哪個工作更好?大城市和小城市,哪裡更有發展前景?我們都妄圖在選項里,選出一個最優值,但往往,事與願違。諾貝爾獎金得主,美國管理學家、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家、經濟學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西蒙,認為決策遵循的是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

為什麼我們無法用最優原則作出選擇呢?

  • 一是因為,理想的決策行為是必須獲得與決策有關的全部信息,了解全部價值所在,但現實中往往得不到滿足。
  • 二是因為,對於收集到的有限信息,決策者利用能力有限,只能制定有限數量的方案,無法準確地預測每個方案在未來的執行結果。

很多人窮盡一生,尋找職業中最大的麥穗,但往往,變成丟了西瓜,撿了芝麻的猴子。我們必須要承認,絕大部分的人,不可能擁有全部最優的資源,包括你的技能、知識、素質、見識、體力、能力、智慧、金錢、關係、為人等等,為此,我們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滿意」才是進行人生規劃的最重要原則。

運用滿意原則,我們可以分兩步走:

(1)給自己的內心設立高標準

上學的時候我們練習跳遠,老師總是會說,不要盯著刻度線,把目光放遠,你才能跳得更遠。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比約克夫婦,就曾經提出過一條提升學習效果的原則,叫「必要難度」。意思是,學習的時候,適當地增加一些難度,學習效果更佳。在職場也是如此,在設立目標的時候,調高自己的標準,比如,你是一個新媒體運營,你給老闆的目標是一個月漲粉1萬,那麼給自己的標準,就是一個月漲粉1萬5。

貝索斯也曾經表示,建設高標準文化是非常值得的,它會帶來很多好處。關於高標準,貝索斯認為其具備四個要素:它們是可以傳授的,是特定的,你必須承認它們,必須明確設定期望值

(2)擴大自己的可選項

除了給自己的內心設立高標準,我們還要擴大自己的選項,才能使用滿意原則。

目標懸置

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難關,自己多定的目標無法完成,導致後面的事項因為自身的情緒而不能推進,這個時候,不妨把目標放下,待時機成熟了,再重新拾起。

能力遷移

古典老師說過,我們提到了每個人的能力中間,都隱藏著可以被回收再造和遷移的技能,能力可以組合,就可以分拆,分拆出來的技能、才幹可以遷移到新的領域繼續修煉。《你的降落傘是什麼顏色》書中也提到:可遷移能力水平越高,工作越自由;可遷移能力越強,找工作面臨的競爭就越少。

可遷移能力是擴大可選項的關鍵步驟,美國喬治·安德斯所著的《能力遷移》一書中提出,培養自己的能力遷移能力,有三個因素:

  • 擁有社會腦:研究在社會上已經收穫了成功的人的傳記;研讀社會學,歷史學等解釋社會背景性的資料,對社會有清晰的認識和判斷;
  • 練達通俗語言:剝離每一句話中間的雜物,提升概括力,研究修辭掌握恰當的形容方式,多用具體詞彙描繪事物,少用抽象詞彙解釋概念;
  • 凡事深入10%:同樣是看書,有的人看過就算,有的看過化思維腦圖,有的人看過之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來供別人參考,這個只深入10%的行為,就可以調動你的信息歸納能力、素材提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這些能力,最終都可以用到你的工作上,助你從職場脫穎而出。

特性改造

原定的工作是枯燥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現在,把你的定義標籤改造一下,將工作變成有趣的、熱情的。就像薛兆豐教授講經濟學,就講得通俗易懂。如果你喜歡打遊戲,就把工作變成遊戲,把任務變成通關,通過設立明確的目標、適當增加難度、及時反饋三步,來進行特性改造。

3.用最小化對待行動

古語有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說的就是,再小的行動,只要是善的,就該做,只要是惡的,就該棄。這個理念,現在,要用到我們的職場中。

傳統的教育體制中隱含著「未完成」的思想慣性,在老師們看來,傳授給學生知識、理論、技能是讓學生為今後做事「做好準備」,而不是「現在就做事」。所以我們10年。甚至20年的苦讀都不過是在「做準備」,在學習、練習,在完成習作,卻不是創造出「產品」。這會讓人有一種思維慣性,做一件事之前,我們總覺得還沒準備好,於是花大量時間來學習準備,往往,這種工程量巨大的準備,會耗盡一個人的自信和熱情,最後那件事根本就不曾開始過。

為了克服「未完成」的思想慣性,我們就要從最小化做起:

  • 做出最小化的產品:這個產品可以是一個行動,可以是一個作品,你要先開始做,比如很多公司要開設抖音號,那你就先拍起來,而不是一直學習;
  • 對產品進行更複雜更優化的改造:拍電影的時候,往往有個粗剪,然後才是精剪,我們工作也是如此,在最小化產品的基礎上,才能慢慢修正,將其變成精品。

這裡有個故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與一位朋友告別後,決定寫一本書,於是將小小的列印紙拼接起來,用老式印表機開始創作,20天的時間裡,只待在房間裡,自言自語,讓思緒與荷爾蒙齊飛,最終經典著作《在路上》問世,據說初稿連一個標點符號都沒有。莫言也差不多如此,他在寫《生死疲勞》時也沒有準備,坐下來就寫,47萬字,43天便寫完了,寫壞了50支軟筆。

不要讓無窮盡的準備,錯過了行動的時間,只有幹起來,你才會得到你想要的結果,所有的一切,都取決於你的參與度。一句老話,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到希望。

三、總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精進之路,之所以被稱之為精進,只是對你職場的疊代優化而已,卻是你度過高原期,不可或缺的一條路。

用采銅法則對待時間,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用滿意原則對待選擇,給自己的內心設立高標準,擴大自己的可選項;用最小化對待行動,克服未完成的思想慣性。

你現在處於職場的哪個時期呢,如果恰好是高原期,希望能夠幫到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fBfeXABgx9BqZZIpY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