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迷信權威、陰謀論,非理智行為的背後,藏著一個謬誤

2020-03-20     職否


莉莉最近和一個同事不對付,拌了幾句嘴,本來也沒什麼,職場上,同事們因為觀點不一致、意見不合,有些爭吵也無可厚非,但慢慢地,莉莉發現事情越來越不對勁。無論這個同事說什麼,做什麼,莉莉都能夠從中發現不好的端倪。比如同事提的方案明明有出彩的地方,但莉莉總是會逮著一些不好的地方進行誇張化;比如同事做了一件事情,本來是好意,但莉莉總是懷疑這是同事故意為之,有目的。莉莉說,似乎這個同事無論做什麼,都有陰謀都是瑕疵,總是忍不住要挑錯。莉莉開始害怕,她不想變成這樣的人,她希望自己能夠正視同事,不能因為有過爭執,就一直對人不友善。其實,莉莉是陷入了關聯性謬誤思維,才會有這樣的舉動。

在解釋關聯性謬誤思維前,我們先來看一個事件:

科羅娜啤酒英文名為「Corona」,寓意「皇冠」,關於品牌名,科羅娜曾驕傲地在廣告中寫道:「味道如名字一般動人」。而如今,因為一場新冠疫情,英文名為「Coronavirus」。新冠病毒一轉身,成了科羅娜(Corona)病毒(Virus)。於是,大家開始抵制這個品牌,作為一個 1925 年創建的百年老品牌,科羅娜用 95 年贏了對手,卻在短短 2 個月內敗給了新冠病毒,果然是「啤」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你看,明明在邏輯上完全沒有關聯的兩件事,一個是啤酒,一個是病毒,只因為英文名的某種相似性,引發了心理上的關聯,就誘導大眾產生了一系列不理智的行為。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是關聯性謬誤思維,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思維?

莉莉和同事吵架,從而認為同事身上都是問題;科羅娜是啤酒品牌,撞名新冠英文名,就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存在,那麼,到底什麼是關聯性謬誤思維,產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1.關聯繫謬誤思維的概念是什麼?

在專家們的研究里,關聯性謬誤思維是指把本不相關的事,賦予某種荒唐的關聯。關聯性謬誤具有的共同特徵是論證中的前提與結論在心理上相關,而在邏輯上不相關,當論證的理由和主張不相關時,就會產生關聯性謬誤。

小時候我們寫作文,會說天上的白雲變化莫測,有時候像棉花糖;有時候像狗熊,憨頭憨腦;還有的時候像一匹奔跑的駿馬……但其實雲就是雲,在邏輯上與糖也好,與狗熊也好,與馬也好,都沒有任何相關,只是心理上一種相似的想像,就有了關聯。當然,這是正向的關聯性謬誤,和想像類似

再來看,有的人犯了錯就會受到大家的排擠,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無論這個人如何彌補錯誤,或者做了很多好事,但只要類似的錯誤出現,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是這個人所為。這就是負向的關聯性謬誤,和偏見類似。

人類的大腦是非常發散的,一些完全沒有關聯的東西,一經大腦加工,則會主觀的產生關聯,比如最常見的就是請明星做廣告,明星和產品的質量好壞沒有什麼關聯,但人們會傾向於明星就是權威,在沒有明顯區別下,就會買有明星代言的產品。

2.產生關聯性謬誤思維的原因有哪些?

知道了什麼是關聯性謬誤思維,那麼,產生這種謬誤思維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因為直覺總是比其他都快

在《思考,快與慢》中,卡尼曼曾經提出過一個論斷,他認為,人類大腦存在著兩種思維:一種是直覺、機械、直接的思維;另一種是有意識、理性、緩慢、有邏輯性的思維。往往,早在有意識的思維開始之前,直覺思維就得出了結論。也就是說,直覺總是快人一步,就如本能的反射一般。

直覺思維,是指對一個問題未經逐步分析,僅依據內因的感知迅速地對問題答案作出判斷,猜想、設想,或者在對疑難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對問題有「靈感」和「頓悟」,甚至對未來事物的結果有「預感」「預言」等都是直覺思維。

直覺,有簡約性、創造性、自信力三個特徵:

  • 直覺的簡約性表現在,對事物判斷的壟斷性,比如,莉莉和同事吵過架,她的直覺就告訴她,同事說的做的都是該被否認的;
  • 直覺的創造性表現在,想別人所不能想,做別人所不能做,比如莉莉,為了證實同事方案的劣質性,就要找到有創意的點子來進行辯駁;而在生活中,把雲看作是動物,把雲看作是波浪,這都是創造性;
  • 直覺的自信力表現在,毫不懷疑,比如莉莉,一開始的時候,她從來不懷疑同事的方案是劣質的這件事本身的正確性,她對自己的論斷非常自信。

我們寫字,如果盯著一個字看,你越看越不認識,你只有憑直覺寫出來,才能成功。就像動物園裡有人問蜈蚣,你那麼多腳,哪只腳先邁出去啊,蜈蚣想來想去想不出來,結果不會走路了。所以直覺,是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出的行為,因為直覺帶來的關聯性謬誤,有的時候能促進事情的發展,有的時候卻會給事情帶來毀滅性的的災難。

二是迷信總是比其他都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手機選號碼,一定要選6和8多的,表示「順」和「發」,一定要避開4這個數字,因為感覺和「死」同音,這其實,是一種迷信思維。在莉莉的案例里,她的同事就是那個不好的數字「4」,與之有關的事情,都帶了陰暗的色彩。

認知科學家吉姆·戴維斯,曾在科學雜誌《鸚鵡螺》上提出:「迷信思維,有一個腦神經科學的機制,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生理現象,為的是對抗不確定性」。在不確定性來臨之前,大腦中已存在大量過去的經驗與認知。

「不怕一萬隻怕萬一」,就是典型的迷信思維,如何判斷我們的思維是否是迷信思維?萬維鋼老師曾經提過,我們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 第一,你相不相信身邊有些事情,是你無論做什麼都控制不了的事情。
  • 第二,你相不相信這世界上有不少事情,是無緣無故發生的。

萬維鋼老師說,如果你不相信上面兩個說法,一定要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偶然的事情,一切都有自身的規律,這就是迷信思維。

一旦有了這種思維,人們就會有三種表現:

  • 追求好運氣,比如出門不堵車,會認為一天都會很順;
  • 會陰謀論,比如莉莉和同事吵過架,同事的每一個眼神都像是挑釁;
  • 會隨時發現事情的意義,比如一個簡單的工作,會賦予其整個人生的意義。

我們重新回到莉莉的案例,因為和同事吵過架,莉莉總是會產生一系列的聯想:同事和人說了悄悄話,覺得是背地裡說她壞話;同事在工作中的一點看法,就覺得是故意搞事情;同事和老闆有了接觸,就認為其在背後打小報告。這樣聯想下去,莉莉都不用工作了。事實上,很多事情可能就是無緣無故發生的,只有你承認自己控制不了它,放棄不必要的控制,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重生》里,在調查案件的時候,胡隊說過一句話,這樣的現場不可能偽造,調查人員所鎖定的一些紕漏很可能就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不能解釋。迷信思維,讓我們認為,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

職場上,迷信權威、陰謀論,非理智行為的背後,藏著一個謬誤

直覺思維的快人一步,迷信思維的因果論、掌控度,共同造成了關聯性謬誤思維的發生。前面我們說過,關聯性謬誤有時是正向的,有時是負向的。

關聯性謬誤思維,會給職場工作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莉莉其實已經意識到關聯性謬誤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迫切地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現在梳理一下,職場上因為關聯性謬誤,帶來了哪些不利影響?

1.用非理性的態度對人對事

關聯性謬誤的聯想非常發散,其程度甚至連當事人都不能控制,大眾在關聯謬誤之下,很難保持理性。比如當年因被樂視舉報,快播被封,萬萬沒想到,在網友的一陣陣罵聲中,樂事薯片不幸躺槍:「你為什麼舉報!!好好賣薯片不行嗎!」這種非理性的行為,有三種主要表現:

  • 忽視客觀事實:樂事薯片和樂視,完全是兩個概念,但卻被連坐;莉莉同事的能力和他們的關係,也是兩件事情,但卻發生了聯繫,這個時候,客觀事實不重要,心理的那個關聯占了上風;
  • 情緒容易失控:莉莉在遇到同事的事情時,總是會煩躁、火大,這就是情緒失控的表現,情緒先於事情,就會造成不好的結果;
  • 犯經驗主義錯誤: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事物,比如一件事情,過去失敗了,但可能現在條件成熟了,但工作中,我們還是會覺得,必然會失敗。

忽視客觀事實也好,情緒失控也好,犯經驗主義錯誤也罷,都是非理性的行為。

2.多思多慮產生陰謀論

有一個故事,是說一個老闆因為一個員工做兼職,把公司的業務攬到了自己名下,就開始產生一系列聯想,認為公司的所有員工都是背著公司偷業務。員工稍微離開座位時間過久,就懷疑其去打私人業務電話;員工請假,就懷疑其跑私人業務去了……這樣的聯想下,讓員工感受到了濃烈的不信任,從而造成公司與員工之間的脫節。關聯性謬誤,很多時候,不過是子虛烏有的好事情罷了。

  • 以點帶面,產生不實事件。比如某個明星被群起而攻之,與之名字相近的明星都會遭殃,鍵盤俠們還會罵的振振有詞,甚至說,你就不該叫這個名字;對於莉莉來說,因為吵架這個點,輻射到同事的人際、能力等方面,直接得出其什麼都不好的不實判斷;
  • 以線帶面,佐證各類猜測。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會因為一個論點去找論據,同理,在關聯性謬誤里,如果覺得同事討厭自己,就會找各種線索去證明。

關聯性謬誤,會讓職場人多思多慮,勾勒出一幅幅陰謀論畫面,從而影響工作的效率和前景。

那麼,如何糾正關聯性謬誤思維,避免職場的不利影響呢?

我們都希望關聯性謬誤產生正向的影響,那麼面對負向影響,可以怎麼做呢?

1.學會批判性,克服非理性

《禮記·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說的就是一種批判思維。魯迅在《狂人日記》里有一句話:「從來如此,便對嗎?「這也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思維是一種智能上經過訓練的過程,包括積極的和高度技巧化的概念、推論、分析的綜合,或者評估收集而來的或產生的信息,觀察,實驗,沉思,推理,或者交流,作為一種對信念和行動的指引。要想建立批判性思維,克服非理性,我們可以藉助一個模型——「蘇格拉底方法」,也稱為「助產術」,可以分為四個部分:譏諷、助產術、歸納和下定義。

  • 所謂「譏諷」,就是在談話中讓對方談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然後揭露出對方談話中的自相矛盾,使對方承認自己對這一問題實際上一無所知。比如,莉莉對同事的看法,同事的方案是否得到過客戶認可,是否獲得過成功?莉莉可以羅列同事的一系列事實,從中找出她內心裡的自相矛盾;
  • 所謂「助產術」,就是用談話法幫助對方把知識回憶起來,就像助產婆幫助產婦產出嬰兒一樣。比如莉莉和同事吵架前,是否有合作愉快的時候?無論是好的和不好的,都可以回憶;
  • 所謂「歸納」,是通過問答使對方的認識能逐步排除事物的個別的特殊的東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質的普遍的東西。比如莉莉通過以上兩個步驟,把特殊情況排除在外,顯然,吵架就是那個特殊的東西;
  • 所謂定義,就是出事物的「定義」。這是一個從現象、個別到普遍、一般的過程。比如莉莉的同事,從目前的現象,到個別事件,到普遍事件,最後得出莉莉的同事是個什麼樣的人,能力如何的最終定義。

莉莉可以這樣運用4個步驟:找出自我觀念的矛盾,回憶同事的優秀處,排除吵架的特殊性,定義整個事件,正確定義同事。

2.學會慢思考,克服反射性

如果說直覺是一時衝動,那麼事實就是謀定而後動,如果說直覺是反射,那麼事實就是慢思考。我們要培養慢思考的能力,來破除直覺的弊端,克服關聯性。波士頓諮詢集團紐約辦事處懂事總經理馬丁·里夫斯總結了他培養慢思考能力的6個原則,並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上:

  • 第一個原則:給自己安排自由思考的時間。這段時間裡,要不受任何事情的干擾
  • 第二個原則:尋找一個良師益友。一個人的思考是有限的,我們需要一個人,來引導我們一問一答,完善思考;
  • 第三個原則:建立一個能夠促進思考的問題列表。有時候我們直覺過快,是因為缺乏問題,那麼列出能促進你思考的問題,多問一些為什麼?比如莉莉可以列:同事的方案為什麼不好?不好的根據是什麼?判斷是依據哪些事實作出的?
  • 第四個原則:讓自己免受信息過載的影響。思考要集中,比如莉莉在思考和她吵過架的同事的若干事的時候,就不要去思考別的同事的相關事;
  • 第五個原則:成為元問題解決者。元問題,就是本質問題。其實莉莉的偏見來源於一次吵架,那麼莉莉就要成為這個問題的解決者;
  • 第六個原則:成為榜樣。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安排,將固定時間用來思考。將自己的日程表貼在顯眼處,展示自己如何利用時間來思考的。

電視劇里武功高強的人,都會有條件反射,有人靠近,就一劍過去,那萬一過來的是親近的人呢?他們為什麼不會傷害親近的人呢?這就是用慢思考來克制了直覺,區分了直覺。

3.學會科學假設,克服陰謀論

與迷信相對的,就是科學思維,在克服陰謀論上,我們就要藉助科學思維。在科學認識活動中,科學思維必須遵守三個基本原則:在邏輯上要求嚴密的邏輯性,達到歸納和演繹的統一;在方法上要求辯證地分析和綜合兩種思維方法;在體系上,實現邏輯與歷史的一致,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我們不妨用假說方法,來壓制迷信思維:

所謂假說是以一定的科學事實和科學原理為依據的、關於未知事物及其規律性所作出的一種假定性說明。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 一是科學性。假說,不是信口開河,它必須以一定的科學事實和科學原理為根據,並經過一定的科學論證;
  • 二是假定性。假說是一種猜測或猜想,至於這種猜測是否正確,在假說提出時還是一個未知數。假說的真理性有待往後的實踐來證實。

運用假說方法,一是要從事實出發,而又要超越事實;二是要進行邏輯論證;三是要用實踐驗證。只有當假說與事實驗證相符合,它才可能上升為科學理論。假說可能發展為科學理論,也可能被證明是錯誤而被淘汰。

科學認識正是沿著「假說—理論—新假說—新理論……」的途徑,不斷地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假設數字「6」就能順,那麼就要進行邏輯論證,列舉大量樣本,來證明;然後再自身去實踐證明,否則就是一種迷信。莉莉也同樣,假設同事的一些行為都是錯誤的,那麼進行邏輯推斷,歸納演繹,毫無遺漏,然後再用新的事件去驗證同事的行為。這樣得出的結論,才不會被關聯性謬誤所誤導。

寫在最後

古有愛屋及烏,也有恨屋及烏,當心裡是愛,關聯也是溫暖的;當心裡是恨,關聯就是陰鬱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批判性克制非理性,用慢思考克制反射性,用科學性克制迷信性,當心裡有恨的時候,才不會在關聯性謬誤下,喪失了理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Jm_EHEBiuFnsJQVGl_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