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哪有什麼正確的選擇,不過是把選擇變正確

2019-12-26     職否


11月20日,今日頭條、西瓜視頻與新世相聯合出品了一檔虛擬人生體驗式談話節目——《人生選擇題》,嘉賓在自信、樂觀、誠實、勇氣、健康、親情、友情、愛情、夢想、智商、顏值、才華、幽默、自尊、自律、好奇心、抗壓能力、賺錢能力之中選擇自己覺得最重要的9 樣進行遊戲,從選擇看清內心的堅守。

人生需要選擇,作為人生的一部分,職場中選擇也在分分秒秒地產生,每天有人在悟空問答里提問:是該選擇錢少輕鬆的工作還是錢多負累的工作;是該選擇前途光明的工作,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前些日子和同事聊起明年的計劃,還談到該不該選擇辭職,是選擇現在辭職還是年後辭職。存在主義哲學家加繆認為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選擇,實際上,存在,正是以人的選擇來定義的。

我們之所以糾結選項,不過是怕選擇一個錯誤的方向,我們希望選擇是一站式的限時問答,規定時間內有正確答案,可這是職場啊,哪有什麼正確的選擇,不過是把選擇變正確罷了!

一、這些年的職場路,有哪些選擇,成為一個轉折?

當你聽到轉折這個詞的時候,一定以為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恰恰相反,這三個選擇,都使我的工作變得更苦難,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

1.選擇意氣,帶來一年空窗期

我畢業實習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培訓學校做網絡推廣兼教務員,乍一聽不是什麼好工作,可這家公司現在已經是本地行業內有規模的培訓學校了,如果我待到現在,估計也是個資深級員工,薪資和地位應該也不低了吧。可偏偏,當時的我選擇了辭職!

初出茅廬總是意氣風發,喜歡強出頭、喜歡說一些自以為正義的話,當時的我就是如此。當同事們都在說老闆摳門、不會管理的時候,正義感爆棚的我就想要出頭和老闆談談。可仔細想想當時老闆做了什麼嗎?好像也沒做什麼,因為我們吐槽午飯沒補貼,老闆考慮自己建個員工廚房;因為特殊時期加班,老闆允許我們抽時間調休;因為是封閉式培訓,需要員工值班,但晚飯住宿費用全包……如果是現在的我看來,這一切都是能夠接受的。可僅僅因為老員工同事們的挑撥,我就上鉤了,以盛氣凌人的姿態斥責老闆的為富不仁,現在想來,真是幼稚的可笑啊!

《少年的你》那個女警官說,不可能有人會為了另一個人付出一切的,男警官回答說,我和你當然不會,可是他們是少年!是呀,因為是少年,因為年輕,所以總有一些明明很正常的職場生活,被當做是不能容忍的行為。

關羽不聽手下建議,敗走麥城;馬謖不聽王平勸告,痛失街亭;石達開意氣用事獨自帶兵離開大部隊,結果被清軍剿滅……而我,因為選擇意氣用事,與老闆正面硬剛,沒底氣又沒道理,同事們安然無恙,我卻灰溜溜辭職。我從來沒有想過,因為這次辭職,我會一年都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因為我總覺得,好像還是原來單位更好一些。或許,是我對職場產生了畏懼;或許,是我不想承認我對選擇後悔了。

2.選擇回報,導致3年沒有財富積累

當我徘徊在失業的時間隧道里時,一次偶然,遇到了後來的老闆,就像久旱逢甘露,時間早就磋磨了我的傲氣,這個時候,只要是一份相對合適的工作,都會被我當做至寶。我很努力地工作,三個月就成為公司的黑馬,成為了核心骨幹,六個月就被提拔成副主編,漲了一倍的薪資。當時我覺得原來不是沒有選擇,只是選項太靠後,至少結果還不錯。

可誰曾想,這家公司轉眼就成了瀕危企業,業務萎縮,流動資金出現巨大缺口,投資商又紛紛撤資,一下子公司里,走的走,散的散。可是老闆並不想結束公司,當時我視其為伯樂,心裡是充滿了感恩的,一直在想,是和其他同事一樣選擇各奔東西,還是選擇繼續留守?最終,情感戰勝了理智,我願意為了曾經老闆對我的欣賞,與他共患難。在這期間,公司一直發不出工資,給的都是最基本的生活費,當時卻覺得很快樂。

我以為,我做到了前英特爾總裁安迪•葛洛夫所說的:「不管你在哪裡工作,都別把自己當成員工,而應該把公司看作是自己開的」,我以為終有一天會迎來曙光,得到老闆的肯定,分配到公司的股份。結果,我什麼都沒有等來,等來的是老闆鬱鬱不平地斥責:都是因為你們沒有生產力,才拖垮了公司。你嘗試過清心涼透心涼嗎?

我們不是故事裡的主角,選擇回報知遇之恩,並不會有柳暗花明,不過是求得了一個心安,在那家公司3年,除了第一年正常發薪水,後面都是一直欠薪,當我發現自己三年都沒有什麼財富積累,被大學同學質疑的時候,那一刻我對自己的選擇有過最深的後悔。我始終無法想像,當時的我,為了一個伯樂,竟然能堅持這麼久。

3.選擇底線,失去了難得的機會

雖然沒有財富的積累,但是我有了各種工作經驗的積累,對於一家只剩下零星幾個員工的公司,壞處是什麼工作都得做,好處也是如此。從那家公司離職之後,我很快到了另一家公司上班,開始步入一般人的正常職場生活。或許是我學習力強,或許是我執行力強,我的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在得到認可。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家發展勢頭很旺的公司來挖我,我拒絕地很乾脆,可神奇的是,他們堅持了一年多都不放棄。於是,我終於答應見面聊一下。那家公司充分表達了對我的欣賞,如果是以前,我興許會虛榮心作祟地覺得榮耀,但現在的我,只會覺得是陷阱。職場,所有真誠的背後,都在牽扯著利益。果然,該公司給了優厚的條件,讓人不忍拒絕,條件就是,在未正式入職之前,能夠稍微收集一些原公司的客戶關係,不作強制要求,只是一種期望。

兩種選擇擺在我面前,答應,可以有一個全新的平台和全新的開始;拒絕,就要繼續陷入對現有工作的厭倦和疲憊。思考了一夜,我還是拒絕了,再多的錢,再好的機會,都不能抹平出賣原公司的負疚感,如果日後是背負著道德的枷鎖去功成名就,那也許我並適合野心吧。我知道這個選擇代表著什麼,我夢寐以求的一個機會,再也回不來了。

二、故事講完了,現在來說說原因,是什麼造就了我選擇後的困境?

在職場的丁字路口,似乎我的每一個選擇,都讓職場的路更加泥濘,是我天生不會做選擇嗎?不,我認為不是的,而是一種選擇悖論,導致了我的結局。

1.什麼是選擇悖論?

《選擇的悖論》是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巴里•施瓦茨所著,在《選擇的悖論》一書中,施瓦茨提出了一個觀點:幸福意味著擁有自由和選擇,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並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相反,選擇越多,幸福越少!施瓦茨認為,當人們面對更多的選擇時,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其次,即使人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不一定會感到滿足。

2.造成選擇悖論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究其原因,有三點:

對反事實思維的沉迷

我們經常會覺得,當初如果我怎樣怎樣就好了,比如當初,面對第一家公司沒有辭職就好了,現在我也是大公司的資深職員了;比如當初,面對第二家公司,沒有選擇與公司共進退就好了,也許現在成就會更大……可是沒有當初!「反事實思維」針對是並沒有發生的,但如果你採取了另一種方案,結果也許就會發生改變的對事件的看法。

反事實思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向上的反事實,對過去已經發生了的事件,想像如果你這樣做,就有可能出現比真實情況更好的結果;一種是向下的反事實,如果這樣做了,情況可能更糟。奇怪的是,我們熱衷於向上的反事實。「原本可以」的思維方式,讓我們糾結在未曾被選擇的選項里,就像我們考試,答案出來了,就會說,要是我堅持第一感覺就好了。

  • 如果……那麼……
  • 要是……就……

我們總覺得,如果重來一次,結局會變得更好。

選擇多樣性導致後悔機率上升

我們出去買東西,會有各種品牌,琳琅滿目的商品,似乎選擇的自由更多了,但卻更難選擇了,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認為人是喜歡逃避自由的動物,當人一旦獲得自由,卻被自由所累。這就導致了,人的後悔機率會比選擇少的時候更大。如果你只有一個選擇,你都沒有後悔的餘地,可你一旦有了多項選擇,沒多一個選項,就會多一分後悔。正如那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猴子,總是在後悔中度過。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勒在20世紀60年代發表了一篇極具影響力的論文《神奇的數字 7 +/- 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認為人們在任何時候都只能處理7項(加或減2)。也就是說,如果人類一次只能處理7件事物,當我們遇到更多事物時,就會感到不堪重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產品經理,在設計時會儘量避免給用戶帶來過多的選擇。選擇一多,就容易後悔。

對於後悔,一種是決定後懊悔,一種是預期性懊悔,決定後懊悔是指做了某個決定後,因為結果不理想而產生的懊悔;預期性懊悔是指做選擇之前,因為預計到結果不好或者還有更好的選擇而感到後悔。不管哪種懊悔,其實都是基於與可能性的對比而產生的。試想一下,當那些人問,該選擇雙休的四五千薪資的工作還是一個月無休的七八千薪資工作時,無論選擇哪一個,他們都會有後悔的情緒,但如果他們眼前只有一種選擇,就無從後悔。正如我會為以前的選擇感到後悔,是因為曾經有另一個選項擺在我面前,我卻視若無睹。

周國平說過,「悔恨是一種事後的聰明,在悔恨者眼裡,往事是一目了然的,他已經忘記了當初選擇時錯綜複雜的困境和另一種可能的選擇的惡果。此時此刻,已實現的這種選擇的惡果使他成為了那種未實現的選擇的狂信者。他相信,如果允許他重新選擇,他將不會有絲毫猶豫。

對機會成本的執著

什麼是機會成本,通俗的講,就是你放棄一個選項的代價!是指你選擇某個機會,而放棄其他機會所能帶來的最高價值。當一份穩定高薪沒有上升空間的工作以及不穩定上升空間巨大的工作放在你的眼前,你會選擇什麼?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這就意味著你放棄了上升空間的價值,這就是你要付出的代價。大家還記得《奇葩說》里冉高鳴講的故事嗎?為了能賺錢,他選擇去噴火,而放棄了沒有工資的電視台實習生崗位,當他的同學風光無限時,他卻還在噴火。他的機會成本,就是被放棄的電台記者前景。

在我的故事裡,因為意氣,我放棄了一家有前景的上升公司;因為回報,我放棄了三年內本可以積攢的財富和人脈;因為底線,我放棄了可以拯救我脫離目前工作瓶頸的機會……為什麼我覺得選擇後的職場更難了?因為我始終覺得,我的機會成本太大了,一個人,一旦覺得自己付出了過高的成本,又怎麼會對目前的選擇甘心,為目前的選擇感到快樂呢?

三、如何戰勝選擇後出現的困境,讓選擇變得正確?

因為我們的反事實思維,因為選擇多樣性帶來的後悔機率,因為對機會成本的可惜,導致我們無論做什麼選擇,都覺得錯了,本該過得更好才是。可其實,哪來那麼多正確的選擇,不過是在選擇後,將其變得正確罷了。那麼,面對這些,我們如何讓選擇變得正確呢?

1.聚焦選擇後的努力

在《選擇悖論》里,施瓦茨提出,要把精力集中在做最重要的選擇上,而我認為,選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選擇了之後,是否能夠堅持努力,把你的選擇變成最佳最正確的選項。現代選擇學之父麥可·雷在《成功是道選擇題》中寫道:選擇很重要,但努力是做出選擇的基礎,只有先努力獲得足夠的人生積累,才有選擇的機會和能力。馬伯庸也說過:「所謂選擇,只是努力所賦予人的一種資格」。

  • 為選擇努力:我們常常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我認為是誇大了選擇的能動性,如果當初我能夠在選擇之後,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那麼不會有一年的空窗期,若不是因為在後悔中糾結,在同事們的背叛中惱怒,何至於面對任何工作都戴著有色眼鏡?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人的精力分配,往往決定了他的層次。我做的事情價值多少,是由我放棄的事情反映出來的。
  • 用努力製造下次選擇的機會:董明珠曾經對職場人說過一句話,「你只有在崗位上努力做得比別人都好,才有機會選擇更好」。你看,在我的第二個選擇里,雖然三年沒有財富積累,可是並沒有放棄努力,公司不行了,可我的能力卻在蒸蒸日上,才能迎來第三次的選擇。


文斯隆巴迪說:「一個人生命的質量與他追求卓越的努力成正比,不管他們選擇努力的領域是什麼」。假設也好,後悔也罷,都無濟於事,只有努力,才能為你製造選擇的資格。當初,郭德綱可以後悔進入相聲界的選擇的,可是既然選了,他就只能努力,現在不也是行業的佼佼者。阿里巴巴的馬雲,好好的大學老師,穩定的工作,不用起早貪黑被人誤解的創業的,可他選擇了,當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時候繼續努力,成就了如今的商業帝國。所以,聚焦選擇後的努力,才是你應該做的。

2.做一個滿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民間有一句俗語:當了皇帝想成仙。說的是人不知道滿足,一直想做個最大化者。有時明明能做到更好而沒有行動,是很讓人遺憾,我們可以嘗試回憶生命中曾經因「夠好」而滿足的時刻,不要把期待值定得太高,多想想那些滿足的時刻,我們是如何選擇的,並把這些技巧運用在其他選擇上。

  • 在我的第一個選擇里,我的利益沒有最大化,因為我失業了,可我的經歷該滿足,我認清了職場給新人設置的一些陷阱,從而避免了日後與同事相處的時候,什麼該聽什麼該忍什麼該表現;
  • 在我的第二個選擇里,我的財富沒有最大化,可我的能力是該滿足的,我能成就現在的自己,不正是在飄搖的公司裡面對各種困境,一個人獨自扛下去,銷售、文案、推廣、活動,多有的崗位都做得兢兢業業,才有了現在更多的就業選擇;
  • 在我的第三個選擇里,我的機會沒有最大化,可我的道德得到了滿足,正如我當初想的時候,金錢不能撫平道德的虧損,至少在日後,我可以無愧於心,沒有對不起公司,對不起我曾服務的行業。

人是慾望的產物,生命是慾望的延續,我們要認清楚,在職場,沒有方方面面的最大化,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必然會為你開一扇窗,我們要滿足的,就是那扇窗,才能在選擇里,無怨無悔。

3.將你的選擇設定為不可逆

什麼是不可逆?即讓你的選擇沒有退路。置之死地而後生,當你退無可退的時候,還會去假設嗎?不會的,當你的選擇沒有退路的時候,你只會向前。譬如,購物時可以7天無理由退貨,我們的選擇就會隨意,就會反悔,覺得「別人家的產品更好」。但如果選擇像出生一樣,家庭、性別都不能再更改,你是否就會以現有的資源為資本,迎難而上、絕不回頭?


  • 讓自己的選擇不能回頭:比如同事和我說想要辭職,遲遲下不了決心,總覺得選擇哪一個都是一種損失,那不妨就把其中一個選擇切斷後路,比如除了這家公司你找不到別的工作的,那麼再難你也得找到調整的方法,這樣就不會為選擇留在原公司而糾結後悔。
  • 用向下反事實思考選擇:你會發現,我們很多時候對選擇的遺憾表現在哪裡?是沒有發生的美好假設上,比如另一個選擇的話,或許就怎樣了……這是因為我們用向上的反事實在思考,那麼不妨,用向下的反事實去反擊,比如,還好當初我沒有選擇那個選項,不然我現在該多難受啊,結果該多糟啊。想想另一個選項中不好的事情,你就能對自己的選擇倍加珍惜。
  • 把選擇變成唯一的方向: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人,因為一時的沒有成就,就覺得是選擇除了錯,其實不是的,就像你挖一個坑,馬上就要挖到了,你卻停止了,你差的是一個堅持罷了,堅持你的選擇是對的,堅持你的努力。如果你要三心二意,不妨就告訴自己,除了這個點,再沒有可下鏟子的地方了,這樣,便能孤注一擲。

四、總結

牛頓,選擇了追究蘋果的落地的根源,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拿破崙,選擇了戰爭,征服了大半個世界;袁隆平,選擇了在土地上搞科研,解決了世界的溫飽問題。為了避免選擇後的困境,我們應該:

  • 不被向上反事實思維所累,以不切實際的假如否定現在;
  • 不為選擇的自由所累,誇大自己的後悔率;
  • 不因機會成本的可能而看不到現在的價值。

如果你因為選擇而出現困境,記得,不是選擇的錯,你只要:

  • 聚焦選擇後的努力,像袁隆平那樣,就能有一片天地;
  • 做一個滿足者,而不是一個最大化者,你永遠會要的更多,但想想滿足的快樂就好;
  • 把你的選擇設定為不可逆,你沒有後悔的餘地,沒有回頭的權利,逆向只會讓事情更糟。

我們的工作、生活,每一天都在做選擇,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仍然覺得,其實沒有什麼正確的選擇,而是每一次選擇之後,我們都將其變得正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PyTQG8BMH2_cNUgSt7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