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道歉了!比失敗更可怕的,是說出口的「成就」

2019-11-26     職否

江一燕道歉了,其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的:我為老舊的房子,開啟了改建的計劃,我有一些創意和設想在改建中付諸實踐,整個團隊共同努力的設計創意參加建築設計的專業評比獲獎,我曬了獎項引發群嘲,當我還陷在這次人設垮塌的群嘲不能自拔的時候,我的房子被舉報了,然後我親自參與的「建築作品」將由我親手打碎。

事情的經過大概是:10月22日江一燕發文稱自己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大獎,引髮網友質疑;11月7日,有網友向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反映稱該建築不合規;11月18日,經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順義分局核實,反映的江一燕私自改擴建工程,未依法取得規劃審批手續;11月21日午後,江一燕微博道歉稱,接受所有規範下的決定。

江一燕會曬建築師大獎,與過去的翟天臨曬博士學位一樣,自認為是一個跨界的成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獲得認可,吸引大眾的目光,結果反而適得其反,為什麼說出口的成就反而毀了他們?其實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職場假象,很多成就並不是結果,而是中間的一個過程,大腦其實並不智能,它會把「說的」,當成是「做的」,你說出口後,會產生一種「已完成」的假象。我們常常以為,一點工作上的成就是該被外人知道的,以此來振奮人心,可是他們忘了,這並不是終點。

前段時間,老闆和我們說,接下來一個年度大項目,可能從明年開始會變得很忙碌,當時公司員工都很開心。可不久之後,煮熟的鴨子就飛了,大家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原本好好的合作,說散就散了。其實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情況,很多事情,只要我們說出口了,就變了,得到的會失去,未成的會失敗,我們成了那個泄露天機的人,在職場上摔得頭破血流。

為什麼說出口的成就,會毀了職場人的籌謀?

經歷的同類事情多了,我們不得不來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們說出口的成就,非但沒為我們帶來意料中的掌聲,反而成了自己挖的一個坑呢?

1.滿足感被提前消費

延遲滿足的概念我們都聽說過,所謂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當這種滿足被提前,忍耐和克制都消失了,而誘惑則被無限放大。

凱利·麥格尼格爾 的《自控力》里說:把事情在做到前說出來,會讓自己產生將要、快要甚至已經完成的錯覺,提前了滿足感,會很容易導致事情失敗。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中午吃飯,享受美食的滿足感如果在中午之前就被消費,職場人還會對中午吃什麼產生興趣嗎?一個公司想用金錢來激勵員工,當這個員工因為意外中獎獲得獎金,滿足感被提前消費,老闆的金錢獎勵還會湊效嗎?我記得《諜戰深海之驚蟄》里,當陳山沒有假扮肖正國回到重慶時,周海潮將被提任為科長的消息已經傳的到處都是了,只差一個手續。周海潮提前消費了滿足感,他討好處長,去余小晚面前顯擺,他失去了忍耐力,最後就什麼都沒有得到。

TED《不要公開宣布個人目標》裡面講到:當你告訴別人你的目標,大家也承認你的目標,就慢慢成為一種「社會現實」。思維定勢讓你感覺你的目標已經達到,然後因為你的滿足感,你不那麼積極做那些實際很艱苦的工作。

我想起我的前任東家,當時公司財務緊張,他到處找投資,有一天他特別開心的告訴我們,公司估值比預想的要高,已經有投資商有意向進行投資。當時前東家因為這件事還特地帶我們出去聚餐,來慶祝這件事情。所有的滿足感提前被消費了,我們迷惑在假象里,以為目標已經達到了,於是原本緊繃著地的積極努力的行為都鬆懈了,結果可想而知,沒有人來投資我們公司,一切都是我們的臆想罷了。

2.成就感被預支

什麼是成就感?是指一個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時,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覺,即願望與現實達到平衡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滿足感被提前消費,忍耐會被毀滅;而成就感被預支,就會陷入虛假的成功之中,削弱奮鬥的動力,更重要的是,會增強焦慮感,令真正的成就感受挫。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 .韋格納做過的非常著名的「白熊實驗」。白熊實驗告訴我們,當我們在玩遊戲的時候,大腦會出現兩種提示:一是提醒我們不要去想;二是跳出來檢查我們到底有沒有想,而這兩種提示都在強化我們去想,反而加劇了我們的焦慮,當我們越焦慮,我們就越想解決問題,問題就越嚴重。

我剛畢業工作的時候,因為專業技能特別突出,得到了老闆的嘉獎和肯定。作為一個享受他人讚揚和眼光的人,我為了這種認可就想要做得更好。但我越想做得好,反而越做不好,原來輕鬆的活動項目吸引不來人,原來的專題文字策劃也出了問題……表現比一開始差了很多,老闆也有些失望。我突然就想起小時候老師誇我字好,我為了寫得更好,寫了擦擦了寫,最後紙破了,字也難看了!這就是成就感被預支,造成的焦慮加強。

法拉第說過一句話:拚命去換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會成功,結果往往會成功。什麼意思呢?你不去聚焦成功,就不會產生焦慮,關注即強化,只有淡化這種關注,才能夠成功。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在縫衣針穿線的時候,你越是全神貫注,越不容易穿入。這種現象被稱為「目的顫抖」,也叫「穿針心理」。職場上也是如此,當我們過於關注某件事情的成敗,心理就會焦慮,一旦焦慮,就會導致錯誤率不斷上升。

卡夫卡在著名的小說《城堡》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努力想得到什麼東西,其實只要沉著鎮靜、實事求是,就可以輕易地、神不知鬼不覺地達到目的。而如果過於使勁,鬧得太兇,太幼稚,太沒有經驗,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個小孩扯桌布,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只不過把桌子上的好東西都扯在地上,永遠也得不到了。

成就感的預支,不但會增加焦慮,還會削弱動機。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里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的性質不同而不同:在比較簡單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而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成就感被預支,人的動機就會下降,而使工作效率下降,使任務難度增加。所以,原本高動機簡單的任務,被你認為板上釘釘不會有變化的任務,變成了低動機複雜的任務,導致最後結果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後你還在奇怪,為什麼自己嘴裡的鴨子會飛了,為什麼不過是說了一下,結果就全變了。

有一則很經典的「力比多外泄」現象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力比多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力比多時刻尋找著外泄的途徑,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我們的行動。

  • 積極的外泄方式,是動起手來將它解決,它會消耗我們的力比多,同時也會帶來長效的滿足感。
  • 消極的外泄方式,則是將它說出來,在潛意識中把它判定為「已完成」,享受一瞬間「達成目標」的快感,它同樣讓我們開心,但卻不能長久。

3.神秘感被打破

我們都喜歡驚喜,因為這其中包含著神秘感,能夠吸引人的好奇心。我們都會期待年末老闆給多少獎金,我們都會期待年末公司發多少福利,如果現在就告訴了你,你的工作激情就會大打折扣,拿到獎金和福利時的快樂也會有折損。佛教中有一個說法:目標在未實現之前,說出來會產生違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機不可泄露。但往往,我們的本能會逼著我們去泄露。

巴爾塔沙·格拉西安的《智慧書》里有一句人生格言,是這樣說的,「勿使所行之事公開亮底」。神秘就是靠其神秘性來贏得敬重的,即使你必須道出真相,也最好避免什麼都和盤托出,不要讓人人把你里里外外都一覽無餘,小心謹慎是靠小心緘默來維持的。你決心要做的事一旦披露,就很難獲得尊重,反倒常常招致批評。如果事後它們結局不佳,則你就更易遭到雙倍的不幸。

江一燕事件難道不正是如巴爾塔沙·格拉西安所描述的那樣,一旦披露,就遭致批評。所以有時候,適當的保持神秘感,是很有必要的。就像浙江衛視的沈濤,我們都以為他是個主持人,但其實他還出版過散文集,2012年情感隨筆集《妹,嫁了吧》出版。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們往往在他們已經非常成功的時候才發現,哇,原來他還有這樣的才能。所以,不要打破這種神秘感!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將自己的成就公布出來呢?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如果什麼都不說,那自己的那些榮譽需求如何滿足呢?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就是何時才是你將成就公布於眾的時機,何時才不會讓這種「說出口」成為你的終結者。

作家亦舒說過:掘一個洞,藏起來,勤加修煉,秘密練兵,待有朝一日,破土而出,非得像十七年蟬那樣,混著桂花香,大鳴大放,路人皆知。

1.定性成就的可重複性

2017年羅輯思維跨年演講,羅振宇提到了一條人生算法: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羅振宇講的是對於人生,不斷重複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複它,強化它。 對待成就也是如此,只有不斷重複強化,才會轉變成我們希望的那個結果。

現實中,我們會聽到很多這樣的面試對話,應聘者說,「我曾經零預算讓一個項目獲得了上萬的流量」。當你問他能否讓這種成就有可複製性時,他會回到,「現在時機已經過了,做不到了」。如果一個操盤手,他只對特定的唯一的項目起作用,這樣的人在職場又有什麼用呢?公司不可能只有一個項目,職場更不可能只有一個項目。

在《Repeatability》一書中,貝恩公司在2001年對來自12個發達和新興經濟體的2000家資產超過5億美元的上市公司開展跟蹤分析,發現在那之後的十年時間裡,僅有10%的公司能實現可持續性收入和盈利增長,而且這些持續價值創造型企業實現增長的關鍵在於,它們成功地複製了成功,即不斷地複製核心差異點,將自己的差異化複製到新的領域。

可見,成就也好,成功也好,它們就像一個實驗,驗證他們可行的關鍵因素,就是可重複性。江一燕得一次美國建築師獎不算什麼,如果她用所謂的設計思路去驗證更多的結果,能夠得出相同的成就,她再來炫耀,或許網友就不會這麼口誅筆伐了。一個員工要想得到認可,不會是只做好了一件事,而肯定是做好了很多件事,甚至不斷做好公司交代的事情。一個好的員工,必然是運用自己的所學和技能,在可重複化的解決工作上的難題。

所以,當你的成就能通過你的專業和技能重複化獲得的時候,當你的成就有足夠的論據去驗證的時候,你再說出來,不僅不會打臉,還會收穫真正的尊重。

2.製造成就的可重複性

我們在定性可重複性的時候,要如何去製造可重複性呢?本身的技能學識固然是基礎,但是方法也很重要。在這裡,我們要提出,用執行意圖去代替目標意圖,讓成就的執行力更加強大。什麼是執行意圖?就是使用「如果……那麼……」的思考範式,從結果出發,將抽象的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是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彼得·高爾威澤在《財富》雜誌上寫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

在目標意圖裡,我們的規劃或許是這樣的:

  • 設定目標:一周內完成公司交代的一個小項目
  • 拆解目標:每天完成項目的五分之一
  • 規划行動:每天上午重點完成,下午輔助完成

你會發現,這樣的目標意圖好像總會被有意無意的事情所打斷,最後不了了之。那麼,如果換成執行意圖呢? 就是當 A 出現,就做出 B 反應。比如:

  • 當8點半一到,馬上打開項目書
  • 當10點半一到,將項目階段性結果彙報給領導

沒錯,執行意圖其實培養的,是一種條件反射,一旦形成,自發執行。

我們會發現,執行意圖要真正推進還很困難,這個時候,布里埃爾•厄廷根提出了「WOOP」的方法

  • W:Wish,設定一個你內心渴望的、非常具體的、有挑戰性的願望/目標。
  • O:Outcome,想像你實現願望後的最好圖景,越具體越好。
  • O:Obstacle,為了實現你的願望,你將會遇上何種的困難,列個清單。
  • P:Plan,用 if/then 來設定應對場景的反應。

你可以設定一個你想要重複的成就目標,然後想像自己將這個成就公布於眾時收穫的讚譽,為了實現這個可重複的成就,最大的苦難是什麼,列出來,然後制定計劃,用執行意圖去形成條件反射。

3.讓社會認同來找你

人有八大欲:食慾、情(性)欲、享樂欲、物慾、名欲、生欲、占有(控制)欲、出類拔萃欲,這八大欲構成了欲陣。我們之所以在很多事情還未定論前就公布,就是希望自己的名欲和出類拔萃欲能夠得到滿足,形成社會認同感。這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要想真正的填滿慾望,最好的辦法,是讓社會認同來找你。社會認同找到你的途徑是什麼?通過市場的檢驗,而不是王婆賣瓜的自誇。

我們看到很多明星演戲,比如大家公認的油膩教主黃曉明,因為演《大漢天子》成名,那個時候演技真的很不賴。但在市場認可前,大家可有看過他在公共場合吹噓過自己的演技,說自己在《大漢天子》里有多麼多麼的厲害?都是市場認可後,明星們才逐漸有了炫耀的資本。

工作中也是如此,以前有個員工來公司面試,把自己說的很厲害,說沒有她搞不定的甲方,可是面對公司的第一個甲方,她就敗下陣來,完全不行。這種虛妄的社會認同,這種急於說出口的社會認同,都是職場的假象。我們要讓事實來找你,而不是沉浸在虛假的成就中。

江一燕冤嗎?其實不冤!如果她低調地不發聲,被市場挖掘出來的時候,她會得到很多掌聲,可偏偏她自己說了,她在自己的成就還不可重複前就說了,這才導致了那麼多的批評。職場上,我們要警惕的就是這樣的假象,有時候不過是中場休息,卻被看成是終點的榮耀,急切地想要享受在聚光燈下的讚美,結果卻是南柯一夢。

不要提前消費我們的滿足感,造成積極性的鬆懈;不要預支我們的成就感,讓動機失靈,讓焦慮加劇;不要打破神秘感,失去尊重。我們不需要急哄哄地去告訴別人自身有多優秀,當我們利用執行意圖讓成就有可重複性的時候,社會認同就會主動來找我們。

別被假象迷惑,有時候保持緘默,會讓你擁有更多更持久的掌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TIxxW4BMH2_cNUglqW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