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成了職場最大的誤會

2019-12-09     職否

2019年流行語出爐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上榜,提起這句話,很多人就會想起黃曉明在《中餐廳》的霸道管理模式,「這是你的問題」、「我說了算」……這些讓人聽了很不爽的話,讓大部分職場人很有代入感,紛紛表示,天下的老闆都一樣,專制獨行,死不認錯。在職場,老闆和員工好像天然是兩個陣營的,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老闆固執地抱著自己的「我覺得」不肯放,員工的「你覺得」成了不能說出口的痛。

最近小月很苦惱,年底了業績不佳,老闆找他談了明年的規劃,提出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希望小月作為一個項目負責人,全權負責新項目的拓展和營銷,計劃在三個月里就能夠盈利,在一年內撐起公司主要的收入。小月說,他的老闆是個老人,有些跟不上時代潮流,他所說的新項目,不過是別人玩剩下的東西,沒有在風口進入,卻想在衰退期一博,實在有些強人所難。關鍵是,老闆總是讓他劍走偏鋒,又不給任何預算投入,這樣的任務,簡直就是為難人嘛!小月還說,要是做的到,早就自己當老闆去了。老闆就像黃曉明,「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可他的「我覺得」根本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大家發現沒有,在這件事情上,小月一直強調的是不可能,小月的「你覺得」都是否定詞,卻沒有真正表達觀點,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話題。當我們以為「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職場的霸道制度時,也許只是一種誤判,在「我覺得」和「你覺得」之間,存在著一些誤會!

01

什麼是「我覺得」,什麼是「你覺得」?

在開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明確一下,什麼是「你覺得」,什麼是「我覺得」,將這兩個詞做一個歸屬。我認為,員工是「你覺得」是基於員工立場而言,針對工作提出的個人意見看法,帶有強烈的便捷主義和沉默注意。老闆是「我覺得」,是基於公司立場,針對全局發展提出的統籌考慮,帶有強烈的利益性和公開性。

在老闆的「我覺得」里,有兩個特徵:一是一切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二是一切問題只要用心,都能解決。在員工的「你覺得」里也有兩個特徵:一是這是一種額外的勞動輸出,比如本來做一件事可以獲得工資,現在卻要花雙倍的力氣來獲得相同的工資;二是身為員工,才有做不到的權利,否則就直接當老闆了。

在小月的例子裡,我們可以將信息歸類,作以下觀點陳述:

老闆的「我覺得」:公司現有業務不景氣,想要開拓新的方向,對小月的能力充分信任,希望擔起大任,為公司開疆闢土,時間節點上,以三個月和一年為劃分,提交可觀的成績。只要小月用心做,肯定能做的好!

小月的「你覺得」:老闆所謂的新方向已經是別人的雞肋;沒有預算資金投入,無法做事;這是強人所難,完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這樣的任務能完成,何苦還在公司打工。

在兩個「覺得」之間,我們發現,老闆的「我覺得」都是宣之於口的,是一個大方向問題,為了公司的利益著想;而小月的「你覺得」是悶在心裡的,是不想承擔過多的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小月將老闆定義為「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控制型領導,未免有失偏頗。

為什麼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職場最大的誤會?

明確了「我覺得」和「你覺得」的具體內容,我們再來分析,為什麼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職場最大的誤會?

1.兩者內容指向不同,造成誤會

大家發現沒有,表面上小月和他老闆談論的是一件事情,但在內容指向上,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老闆談的是公司未來的目標,而小月心裡想的,是未來自己的KPI指標。

目標是指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沈從文《題記》里:「由我自己說來,我所有的作品,都還只能說是一個開端,遠遠沒有達到我的目標」。目標是對預期結果的主觀設想,是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主觀意識形態,也是事件的預期目的,為事件指明方向。

KPI是公司衡量流程績效的一種量化管理指標,是把企業的戰略目標分解為可操作的工作目標的工具。

就這兩個概念來說,目標具有期望性,是美好的;KPI雖然是輔助目標的,但卻有一種強烈的壓抑性,是引起員工反感的。在實踐過程中,KPI往往是壓跨一個人的最核心因素,小米雷軍曾說過,KPI不適應時代潮流!有調查顯示,80%的員工討厭KPI考核!還有報道稱,是KPI毀了索尼!

可見,當老闆在談目標願景,員工卻在想KPI指標的時候,兩者對事件的看法就會有誤會,從而導致一個從樂觀的角度進行,一個從悲觀的角度設想。

2.兩者表達方式不同,造成誤會

我們剛才已經說了,老闆的「我覺得」有公開性,而員工的「你覺得」有沉默性,這就是一種表達方式的不同。《大話西遊》里有一句經典的台詞:你想要你就說嘛,你不說我怎麼知道呢?雖然你很誠懇地看著我,但是你還是得說啊!

老闆在公開自己的「我覺得」時,並沒有經過實踐檢驗,且由於自身的局限性,很多事情可能說的並不準確,這個時候,作為員工,應該正確表達自己的「你覺得」,而不是悶在心裡。當員工沒有提出反對和反駁的時候,老闆自然認為,提出的願景目標是可行的。

那麼,員工要如何正確表達「你覺得」呢?

很多員工在表達的時候,往往只會說「我不能」、「我做不到」,都還沒有開始就提前宣告自己的失敗,自然讓老闆不喜。所以,表達的方式很重要。

(1)用類比,說的明白

我記得以前有個老闆經常和我說,不要說高大上的理論,聽不懂。所以,我們不要把老闆想像得多麼厲害,儘量用俗氣的比方來作喻,讓老闆能夠一下子明白。

甘羅的爺爺是秦朝的宰相,滿足不了皇帝要吃公雞下的蛋的請求,不知道該怎麼說。甘羅就用了一個比喻,讓秦王放棄了想法。甘羅代替他爺爺上朝,對秦王說他爺爺在生孩子,秦王問男人如何生孩子,甘羅反問,那公雞怎麼能生蛋呢?

可見,在面對老闆的時候,無論是拒絕還是接受,你都應該說出來,當老闆一時無法理解的時候,用一個比喻來形象生動的說明事情。

(2)用方案,說的有力

在我們的案例中,小月強調的是不可行,但他沒有提出可行的方案,顯得語言蒼白沒有力度。李嘉誠曾經告誡員工:「當你提出問題時,請你提出解決方法,然後告訴我哪一個方法是最好的」。

我記得有一次,老闆交給小圓一個任務,因為不是很熟悉工作的性質,小圓覺得做不到。老闆就問她做不到的原因,小圓說,首先任務的完成需要資金;其次需要一個精通這方面業務的人才;最後還要一些專業的設備。老闆聽了之後說,你看,這不是不能完成,而是需要資源配合,只要你提出了,就能解決。

福特汽車公司總裁李·艾科卡說過,你可以有聰明的想法,但如果你無法讓人明白你的想法,那你的大腦就不會讓你有任何的結果。可見,「你覺得」還是有發揮的餘地的,但當公開對上沉默,當具體的方向對上否定詞,就造成了「我覺得」和「你覺得」的矛盾。

03

用目標管理消除誤會,讓「你覺得」變成「我覺得」

既然是誤會,自然得解開,讓「我覺得」和「你覺得」其樂融融才好,那麼,如何做呢?這裡,我們提出一個概念三個原則和一個方法。在一個概念的統領下,依靠三個原則和一個方法,實現「我覺得」=「你覺得」!

1.一個概念: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被稱為「管理中的管理」。一方面強調完成目標,實現工作成果;另一方面重視人的作用,強調員工自主參與目標的制定、實施、控制、檢查和評價。是以目標的設置和分解、目標的實施及完成情況的檢查、獎懲為手段,通過員工的自我管理來實現企業的經營目的一種管理方法。

在目標管理下,老闆和員工才會朝著一個方向看,因為目標是大家都想實現的,無論是老闆還是員工。在此時,老闆的「我覺得」和員工的「你覺得」就會達成一致,哪怕是一種和解。

在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里有這樣一段對話:

「請你告訴我,我該走哪條路?」

「那要看你想去哪裡?」貓說。

「去哪兒無所謂。」愛麗絲說。

「那麼走哪條路也就無所謂了。」貓說。

你瞧,沒有目標,路徑就沒有意義!很多人會問,目標管理和KPI有什麼區別嗎?當然有!

  • 目標管理是一種績效管理方式,從考核周期的初期設定目標,中間進行輔導、考核、反饋、調整,到考核周期結束回顧目標並相比較。
  • KPI是關鍵績效指標,是用來考核的量化數據,比如一個新媒體人的KPI可能是閱讀量、轉化率、二次傳播率等,可用數據呈現的一種方式。

在目標管理的大框架下,才能讓「我覺得」和「你覺得」在一個空間裡對話,讓彼此消除固有的偏見,取得一致的意見。想要做好目標管理,要有三個原則和一個方法。

2.三個原則:方向統一、進度一致、意義統一

(1)方向統一原則

即由總目標分解成各子目標過程中, 必須確保各目標的一致性。在小月的例子裡,我們可以發現總目標是為公司找到可拓展可盈利的新項目;分目標是三個月里這個新項目要能夠盈利,一年內要給公司帶來可觀利潤。這是關於任務的一個目標一致性。在老闆和員工兩個主體之間呢?總目標是公司能夠儘可能的多盈利,分目標就是老闆有錢賺,員工也有錢賺。

從這一點來看,小月和他老闆的總目標都是一致的,也就是他們最終的路徑是指向同一個點,只不過在過程中有了一些變化。那麼在一個新任務下達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想的就是,和自己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是,就不要急於去否定老闆的「我覺得」。而老闆首先要做的,不是下達指令,而是在思想上,統一方向。

(2)進度統一原則

NLP卓越商業領袖導師蘇學鋒說過,「企業發展是建立在『個人奮鬥』之上的,是在『個人奮鬥』基礎上的整合。以企業發展目標為導向,通過組織的系統設計,將員工的個人發展目標同企業的發展目標整合起來,才能實現企業與個人的互動和共同發展」。

個人分目標是企業總目標對他的要求,同時也是員工個人對企業總目標的貢獻,只有分解到個人,才能高效的完成總體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各分解目標是緊密相關的,必須過程同步,一步步靠近總目標。

我們經常會聽到企業的老闆要求員工跟上他的腳步,這就是進度一致的原則。就像木桶原理里,一個桶能裝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木板。在進度上也一樣,並不取決於快的那個,而是受約束於慢的那個。一旦有了快慢,「我覺得」和「你覺得」就不在一條線上,就會造成種種的誤會。

(3)意義統一原則

目標管理的意義是什麼?意義就是你的為什麼!就小月的案例來說,小月一直在思考事件對於老闆的意義,但沒有意識到新項目對於自己的意義是什麼?人在職場,如果不接受挑戰,永遠墨守成規,是不會有進步的。

心理學大師理察·懷斯曼在《發現你的行動力》一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思維慣性在我們大腦中根深蒂固,我們一直受其擺布,這也成為我們改變自我的特大阻礙。在職場,我們已經形成了條件發射,凡是從老闆嘴裡說出來的都是為資本服務的,往往忽視了,在同一個公司,就是在同一條船上,大家的意義其實是同理的,就是揚帆起航!

就像小月,當他聽到老闆對新項目的期望時,第一個思維念頭是,老闆又提了無理要求,老闆又想要壓榨員工了。但如果我們找尋這其中的意義,發現通過完成這個新項目,自己的收入和能力將會有質的提升,雙贏的局面有什麼不可以呢?所以,老闆要做的是啟發員工的同理意義,員工要做的是剖析自己的為什麼,而不是追究老闆的為什麼。

《經理人的困境》一書的作者傑西·索斯特林認為: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專注於目標,卻沒有考慮這麼做的意義,導致難以堅持完成目標,或者目標完成後,發現成功後的感受與預期有所偏差。所以意義,是讓「我覺得」和「你覺得」劃等號的關鍵所在。

3.一個方法:DOAM法

  • 行動方向(D):即明確的戰略意圖或戰略任務。比如小月的案例里,新項目的指向就是一個行動方向,一般來說,新媒體從圖文時代步入短視頻時代,就是一個方向的轉變。
  • 目標(O):是對行動方向的進一步闡述,想要將方向做成什麼樣的描述。比如一個人想要在2020年成為一個頭條號的自媒體,那麼通過優質認真、變成黃V、獲得青雲獎等,都是目標。
  • 行動計劃(A):實現目標的行動分解,有是個特徵:具體化、不重疊、有側重、有責任人。具體化可以用數字來展現;不重疊比較好理解,就是不重複;有側重是在計劃里有根據二八原則,將主要計劃分配在對目標有關鍵推動作用的事情上;有責任人可以是具體執行的人,但更重要的是,是能夠對整個計劃負責的人。
  • 衡量標準(M):針對每項行動的具體衡量標準,必須可量化,可考核。小月案例里,三個月盈利、一年可觀收入等,就是一個衡量標準。

如果小月再接到任務後,能夠用DOAM法進行分解,根據每一步提出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我相信他的領導不會一刀切的。不可否認,老闆總是對員工有著超越預期的期待,但我相信,一個好的老闆,不會做下達真的不可能的指令,比如公雞下蛋。當別人做出來了,而你無法做的時候,只會招來老闆的質疑,質疑你的能力,質疑你的態度。記住,「我不會」、「我不能」、「辦不到」不是一個員工該說的話,也不是真正的「你覺得」,

04

總結

綜上,「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真的是一種霸道管理嗎?吳軍在《格局》一書中說過一句話:很多時候決策一個人做就好了,未必都需要民主集中,徵求所有人的意見。他說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多少時間是浪費在會議討論上,最後沒有一個拍板的人?職場上,往往,照著一個人的決定,照著一個決策做就好了。

「我覺得」和「你覺得」最大的誤會,就在於員工錯將目標看成是KPI,於是壓力撲面而來。就像公主看到青蛙是個王子,而你看到的是只癩蛤蟆,公主覺得遇見了真愛,你覺得噁心。再加上在表達方式上,「我覺得」總是在發聲,而「你覺得」總是在沉默,多少誤會就在不說中,越來越深?為了改變這種誤會,我們就要引入彼得·德魯克的目標管理,首先用三個原則在思想上獲得統一,方向的統一、進度的統一、意義的統一;然後再用DOAM法將所有的「覺得」步步分解,獲得「覺得」的統一,我和你的統一。

不要讓「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誤會越來越深,職場,最終都是殊途同歸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G7L9G4BMH2_cNUg8j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