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书重不重要?该上怎样的学校?刘备的经历值得家长们深思

2020-05-28     我独沉吟

原标题:念书重不重要?该上怎样的学校?刘备的经历值得家长们深思

说起刘备的学问,人们多半没太多印象。看过《三国志》的人,津津乐道的也多是“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的学渣形象。

刘备

然而,为后人留下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经典名言的,却正是这位不甚乐读书的刘备。

倘若我们再好好审视一下刘备的师承,或许就不会再奇怪这样的名句会出自他口了。

1、一代宗师

刘备的老师是卢植,这个大家都知道,但人们对卢植的印象,更多的可能还是停留在他被宦官构陷的冤屈上,而忽略了其一代大儒的身份。

卢植历任九江、庐江太守,北中郎将,先后两次平定蛮族叛乱,也是讨伐黄巾的功臣,又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还参与了《东观汉纪》的编写。他的学问或许比不上老师马融,但在知行合一,德才兼备上就远不是马融能够相比的了。

曹操就曾对卢植有过“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的赞誉。

唐代的郝经则更是断言:东汉儒者之盛,防于三代,而王室赖之。……时则有卢植、赵岐,二子殁,而汉室偾矣。植挟幽朔之气,高壮质烈力与寇角,以卫君存国为己任,有真勇矣。昭烈以门生奋起,岂非义槩所激?问学之渊,有所自邪?

从刘备怒鞭督邮,力抗曹操的经历来看,还真是秉承了卢植刚毅不阿的风范啊。

纵观卢植一生,显然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也得到了后世的景仰,唐宋两代均从祀孔庙,宋真宗时更是追封卢植为良乡伯。

刘备能够拜入卢植门下,还得多亏了他守寡的母亲,在他十五岁那年毅然让他出门求学。不得不说,刘备的母亲眼光还是毒辣的。

2、师兄和师叔

在史料中,关于刘备的学术水平几乎只字未提,但这并不妨碍他日后顶着卢植学生的名头来混圈子。确切的说,刘备尚在卢植门下求学时,就已经在经营自己的人脉了。

师兄公孙瓒绝对是刘备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人,据《三国志》记载,在求学时,公孙瓒“深与先主(先主即刘备)相友”,而刘备对公孙瓒则是“以兄事之”。

公孙瓒

仔细研究一下刘备的履历就不难发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刘备都是被公孙瓒罩着的。笔者在前作《中山大商张世平对刘备资以金财,究竟看中了他什么?》中已经提到,公孙瓒结束求学生涯后回到辽东,很快就被举了孝廉,一路官运亨通,成为辽东地区的实力人物。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人之所以对刘备“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很大程度上看中的其实是刘备有公孙瓒这个靠山,有了富商的资助之后,刘备“由是得用合徒众”,其势力进一步壮大。

借着黄巾之乱的机会,“不甚乐读书”的刘备迎来了跻身政坛的机会,几番折腾之后,他终于做到了高唐令,堂堂的正县级干部,可惜不久便“为贼所破”。落魄之际,已经官至中郎将的公孙瓒收留了小弟刘备,先给了个别部司马的差事,然后平原令,平原相,不经意间就是两千石的地方要员了。

在任平原相期间,刘备的人脉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其中尤其重要的一个人便是孔融。当太史慈奉北海相孔融之命向刘备求援时,刘备发出了“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的感叹。

孔融

我们看看地图便会发现,在北海郡和平原国之间,其实还隔着乐安、齐、济南这三郡,为什么孔融偏偏要向更远的平原相刘备求援呢?

我们不排除当时刘备正领兵与黄巾作战,驻扎地或许并不在平原,而是在北海附近的可能,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得从人脉着眼。

孔融虽然名头很大,但当时北海第一人气大咖却并不是孔融,而是郑玄。

郑玄

郑玄先后随多位名师学习,他的最后一位老师,是有关西孔子之称的巨儒马融。当年郑玄入马融门下,得益于一位友人从中牵线,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马融的另一位弟子,也是日后刘备的老师——卢植。孔融之所以选择向刘备求援,不排除有郑玄的因素。

得知北海有难后,刘备随即便拔了三千精兵给太史慈前去解围。他与孔融的关系自然就非比寻常了,有了孔融的加持,刘备从此已然步入名士之列。

太史慈

3、声名显赫

尽管公孙瓒对刘备多有提携,但以刘备不甘久居人下的个性,分道扬镳只是时间问题,在陶谦奉上四千丹杨兵之后,刘备果断地脱离了公孙瓒阵营。陶谦死后,在麋竺、陈登、孔融等人力劝之下,刘备领徐州牧,开启了作为一方诸侯的新篇章。

袁绍

值得一提的是,袁绍虽然与公孙瓒是敌对关系,但对刘备领徐州却是乐观其成的态度。

献帝春秋曰: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袁绍的此种表态,显然是从分化公孙瓒势力的角度出发。但刘备师从卢植,与孔融相友的背景,也是他能够将刘备区别对待的原因之一。袁绍的婶婶是马融的小女儿,马融的弟子卢植去世前还是袁绍的军师,算起来,袁绍和刘备这关系也就隔得不远了。因此后来在豫州,刘备举袁谭为孝廉,更是有意示好,也为后来叛曹投袁埋下了伏笔。

结语

有人说,上名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混圈子。这话固然过于功利,却也不无道理,没有卢植这名校名师,刘备上哪去网罗公孙瓒、郑玄、孔融、袁绍这一圈又一圈高不可攀的关系呢?

等到刘备寓居荆州,与刘表等人坐而论道,赞陈登文武胆志,笑许汜求田问舍时,那种从容洒脱,再也不是当年感叹“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的那个无名之辈,而是帝室之胄,卢植之徒,孔融之友,名动天下,非其莫可以挡曹操的刘豫州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u6XWnIBnkjnB-0zFq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