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改变历史进程!他对汉末局势影响之大超出你的想象

2020-06-10     我独沉吟

原标题:三度改变历史进程!他对汉末局势影响之大超出你的想象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周瑜的印象比较一般,并且严重忽略了他的重要性。但仔细翻阅史料,便不难发现,周瑜对东吴的重要性几乎是无可替代的,他的病故,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笔者曾经在《他为何两度放弃历史性机遇?易中天没告诉你背后的真相》一文中指出,刘表之所以无法背袭曹操,与内部庞大的亲曹势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其实,在东吴,同样也存在着庞大的亲曹势力,但比起刘表来,孙权显然要幸运得多,因为他还有周瑜和鲁肃。尤其是周瑜的存在,极大的削弱了张昭等人的话语权。

一说到亲曹派,大家首先想到的当然就是赤壁之战前,面对曹操“奉辞伐罪”、“水军八十万众”、“会猎于吴”的战略恐吓,以张昭、为代表的一众文武都认为降曹是唯一选择。

但其实这并不是亲曹派第一次动摇立场。早在建安七年,类似的一幕已经上演过一次。

据《江表传》记载: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

我们理一下时间线: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孙权走上前台,建安六年,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建安七年,曹操命孙权送儿子到许昌做人质。

毫无疑问,这同样也是一次战略恐吓。当时的曹操尚未真正平定河北,对东吴的威胁并没有建安十三年来得这么直接猛烈,但张昭等人已经是犹豫不能决了。

张昭的内心当然是矛盾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若委质降曹,他日于九泉之下恐无颜以对孙策。但如若断然拒绝曹操,所面临的政治风险也是巨大的,尤其在失掉了孙策这种强势领导者之后,谁能对抗曹操?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以张昭的才能,跟谁混都不会差,良禽择木而栖,也是人之常情。

弱冠之年的孙权虽然不如孙策骁勇善战,但称霸天下的雄心却是一脉相承的。他拉上周瑜去见母亲吴老夫人,希望能够得到长辈的支持。周瑜对吴老夫人陈说利弊,发出了“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的疾呼。

吴老夫人对周瑜的意见深感认同,并亲口说自己视周瑜如己出,并让孙权以兄事之。笔者遥思当年场景,吴老夫人一定在周瑜身上看到了孙策的影子吧。

如果没有周瑜,江东或许早在建安七年便已臣服,赤壁之战或许也不复再有。当然,我们也要庆幸当时吴老夫人还健在,能够发挥一言九鼎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就在这一年,“权母吴氏薨”。

也许有人会觉得,正是有了周瑜这样的人,天下才会久久不得太平。乍听似乎不无道理,是啊如果天下英雄都消停点,一万年也不会有战事,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就是这样设想的么。然而,孔子的理想终究无法实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们向往和平,却也从未杜绝过战争。

为战而生,这是三国时代,英雄们的宿命。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送质的问题导致周瑜和张昭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打那之后,周瑜似乎销声匿迹了许久。

在那些征讨黄祖,平定山越的战斗中,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吕蒙诸将均有所差遣,但偏偏看不到周瑜的身影。直到建安十一年,才有他督讨麻、保二屯的事迹。

周瑜究竟去了哪里?

从周瑜的传记来看,他是个很低调的人,程普仗着年长,数次凌侮周瑜,但周瑜始终没有与他计较。张昭无疑是孙权非常倚重的,因此,不排除周瑜在忤逆张昭之后,为了不让孙权为难而有意远离权力中心。这简直就是东吴版的将相和啊。

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我们便不难理解,在建安十三年,荆州形势发生剧变,张昭等人劝孙权降曹时,周瑜为何不在现场了。

还好有鲁肃及时为孙权“廓开大计”,而鲁肃正是周瑜引荐给孙权的。有趣的是,张昭非常讨厌鲁肃,经常在孙权面前诋毁他,但孙权还是顶住压力委以重任。

如果说鲁肃是罗宾,那周瑜就是蝙蝠侠,总在最需要的时刻出现。

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立即召回了远在鄱阳的周瑜。周瑜的话语权和鲁肃当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但他最终能够在支撑着孙权力排众议,光靠抖资格是不够的,还得靠他领兵打仗的硬实力。

与孙策一同征战的经历姑且不提,就拿周瑜在建安十一年督讨的麻、保二屯来说,小霸王孙策还在世的时候,就曾带着太史慈征讨过,太史慈还上演了百步穿杨的绝技,但似乎并没有取得大胜。

同样还是这个麻、保二屯,后来孙权也带着凌统征讨过,虽然有大破之的记录,但显然并没有真正搞定。直到周瑜出马,才终于“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这就是周瑜的实力。

周瑜既有威望,也不乏能力,他肯出来挑担子,加上孙权毅然决然的表态,降曹之议就寿终正寝。曹操终于迎来了生平最强的对手。

赤壁之战老生常谈,具体过程就不赘言了,总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也是周瑜的实力。

攻南郡,同样靠的是实力,因为他的对手是曹仁。

傅子曰: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张辽以八百破孙权十万众,威震逍遥津的事就不用多说了,而曹仁之勇更在张辽之上,这话有没有夸张的成分,或许只有关羽知道。

建安二十五年,关羽携水淹七军之势,欲拔樊城。在内外断绝,粮食欲尽,救兵迟迟不至,“城不没者数板”的状况下,曹仁硬是领着数千人誓死坚守。

面对同一个对手,关羽铩羽,周瑜凯旋。遥想当年,东吴将士,也一定在周瑜的身上看到了孙策的影子。

周瑜不仅是曹操的噩梦,同样也是刘备的心头大患。他向孙权提出的伐蜀计划,与诸葛亮隆中对如出一辙,让刘备如何能够安心。

然而,当历史正朝着下一个波澜壮阔的剧情奔驰而去的时候,上苍却突然勒住了缰绳。

建安十五年,正为伐蜀做准备的一代名将周瑜染疾而终。

孙权痛失一臂,刘备则如释重负。

直到周瑜去世前,南郡仍在他牢牢掌控之中,刘备只是屯兵公安。即使是周瑜死后,南郡太守也是由程普担任,鲁肃则接手周瑜的部曲,屯兵江陵。

不久,在刘备的强烈要求以及鲁肃的建议之下,孙权才将南郡交给了刘备,同时将长沙的一部分析出为汉昌郡,鲁肃任汉昌太守,改屯陆口。

正是由于周瑜的英年早逝,加上鲁肃的能力不足以对抗曹操,孙权在与刘备的谈判中拿不出足够的底气和筹码,才不得不暂时放弃南郡。

我们可以想象,倘若周瑜不死,刘备得到南郡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人们津津乐道于“曲有误,周郎顾”的风流倜傥时,请不要忘记,在建安七年、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五年这三个重要的历史关口,周瑜用他的存在和亡故,划下了深深的印记。

若周瑜不死,汉末三国的历史必将是另一番情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FOTm3IBiuFnsJQV8tN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