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芳为什么不作抵抗就投降东吴?吕蒙完美诠释《孙子兵法》

2020-06-19     我独沉吟

原标题:糜芳居然不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东吴,谁给了他这么大的胆?

建安二十四年,趁着关羽北攻襄樊,东吴从背后狠狠捅了一刀,南郡、零陵、武陵、夷陵尽数失守,关羽被诛,刘备势力被清除出荆州,隆中对兼跨荆、益的设想就此彻底落空。

在这场战役中,公安守将士仁、南郡太守糜芳先后缴械投降,是东吴得以长驱直入的关键。

尤其是南郡太守糜芳,他作为刘备的大舅子,竟然未作任何抵抗,便将城池坚固的江陵拱手相让,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但倘若仔细回顾吕蒙等人袭取荆州的全过程,我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心理上的较量。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东吴之所以选择袭取荆州,就是看准了刘备的半个荆州有隙可乘。

乍看之下,荆州的人事安排简直天衣无缝,关羽千里走单骑,是刘备的死忠,南郡太守糜芳是刘备的舅子。士仁的相关资料虽然不多,但他是广阳人,看看地图,广阳在哪里?

没错,广阳属幽州,而且紧邻涿县。士仁显然是刘备的乡党无疑,他即使不是刘备早年“用合徒众”时的元老级人物,至少也该在建安六年之前就已在刘备帐下效力。

虽说诸葛亮、赵云、张飞都被调到益州去了,但留镇南郡的这三位不但都是老革命,而且和刘备关系相当密切。刘备搭这么一个班子,用意自然是很明确的——南郡,不容有失。

然而,这个看似高规格的组合,内部却并和谐。不论从职务、资历、能力还是与刘备的关系来看,关羽显然是三个人当中最突出的那个,当然,他的脾气也是最臭的。

有句老话叫“一山不容二虎”,可“董督荆州”的关羽和太守糜芳却偏偏都在南郡,甚至江陵城也是关羽负责修筑的。糜芳虽然名义上是南郡太守,但显然处处受制于关羽。士仁就更不用说了,关羽连马超、黄忠都看不上,对士仁的态度能好到哪儿去?

但在糜芳和士仁心里,却并不服气关羽。按《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

关羽在前边打仗,负责后勤的这二位却并不尽力相助。这一幕与关羽围樊城、襄阳,多次叫刘封、孟达发兵相助,但刘封、孟达却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是何其相似。

董督荆州的关羽尽管谱摆得大,但说话却不好使,这无疑是非常尴尬的事。那么,糜芳和士仁到底有没有资格跟关羽叫板呢?

我们知道,糜芳和糜竺兄弟,是刘备入主徐州的坚定支持者,巨亿家财全都押在刘备身上,甚至连自己的亲妹妹都双手奉上,糜竺在陶谦手下便已是别驾从事,相关于州牧的副手,后来曹操又上表朝廷让他担任羸郡太守,糜芳也担任了彭城相,而同时期的关羽则在下邳代行太守事。

再看士仁,如果他果真是刘备在涿县初起之时招合的那批少年之一,那他的资历搞不好比关羽都老,因为关羽是流亡到涿县的,遇到刘备时,刘备已是地方一霸。

曾经平起平坐的同僚,如今却对自己颐指气使,不服气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对关羽不满或许还只是表象,骨子里,其实是对刘备的失望。

试想,糜芳在建安初期就是太守级别,舍了命跟随刘备东奔西跑,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己贵为汉中王,而做大舅子的他仍然还是个太守,甚至还只是个虚有其名的太守,上边还有关羽压着呢。士仁也是如此,“苟富贵,勿相忘”的典故谁都知道,可周旋三十年只混了个杂号将军,换作是你,恐怕也心意难平。

刘备集团内部的这种矛盾其实是比较普遍的,导致这些矛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恐怕还是与刘备多次转移战略重心,而且扩张过慢,以至于下属纷纷居功邀宠自傲,相互倾轧。

糜芳和士仁在荆州自然与东吴方面有较多的接触,何况孙、刘两家还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甚至不排除糜芳和士仁都属于亲吴势力,因此其思想波动,是很可能被东吴方面所掌握的。

而东吴正是利用这种心理上的波动,通过威逼利诱,成功突破了荆州的沿江防线。

虞翻就曾直言吕蒙所用的乃是“谲兵”。如果士仁和糜芳能象曹仁那样示以必死之心,以东吴的攻坚能力,想突破江陵,恐怕真不容易办得到。

但当吕蒙暗暗收拾掉沿江的屯侯,并借此给士仁造成城中有内应,城外大兵压境的假象时,士仁的心理防线瞬间就崩溃了。是啊,面对如此的危局,他有什么理由要为刘备效死力呢?多多考虑自身安危才是正确选择啊。

其实这一幕,几年前已经在荆州上演过一次了。建安二十年,孙权求取荆州不得,于是怒袭荆州,当时两家还是同盟关系,关羽领兵在荆北对抗曹操,荆南几乎是不设防的状态。结果长沙太守廖立望风而逃,桂阳亦失守,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不降。

当时刘备已率大军返回荆州,关羽进军益阳,孙权急召攻打零陵的吕蒙回师益阳助鲁肃对抗关羽。但吕蒙在临走之前,愣是利用信息不对等,以郝普的好友邓玄之来游说,诈称刘备、关羽分别在汉中和南郡被困,诱使郝普投降。等郝普出城之后,才知道自己上了当,可惜悔之晚矣。

不论郝普、士仁还是糜芳,都无法做到为刘备效死力,这究竟是他们意志不坚,还是刘备用人失察,又或者思想工作做得不到位?这个问题便留待各位读者见仁见智吧。

其实古人很早就对这种叛乱的情况做出一些防范,比如取质——出征或者镇守边境的将士是不可能将家眷带在身边的,一些重要将领的家眷甚至宗族都住在都城或准都城。像曹操帐下的李典,就非常自觉地将宗族全都迁到邺城,以示忠心。

不过考虑到刘备处处以仁义自居,加上糜芳、士仁都是旧人,很可能没有采取这样的措施,这就大大地减轻了糜芳、士仁投降时心理负担。

而且即使他们的家眷都在成都,以他们的资历,以及他们对刘备的了解,或许也觉得自己的投降不会祸及家人。而且非常不巧的是,眼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刚刚被水淹七军的于禁。

同样是与关羽作战的将领,庞德选择了死,而于禁选择了苟活。作为与曹操出生入死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竟然会投降,这是连曹操也没想到的。但这就是人性,如果生的机会远远大过死,同时生的代价又远远小过死,作何抉择恐怕已无需多问。

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

吕蒙以“谲兵”先后诈取零陵、公安、江陵三地,可谓深得其妙。东吴袭南郡,尽管从表面上看是一次军事行动,但背后,却是对人心,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和利用。在这一点上,刘备甚至诸葛亮,都远远不及孙权和吕蒙。

最后说说关羽为什么不投降。《蜀记》中倒是记载了孙权曾经有意不杀关羽,但马上就被身边的人给否决了,还拿出曹操做反面教材,正是曹操当初放关羽亡归刘备,结果如今差点被逼迁都。

当然,以关羽的秉性,也是断然不会降吴的。一来刘备待他不薄,二来关羽恐怕是刘备阵营中,在对吴政策上为数不多的强硬派。在这一点上,他与刘备是一直保持着一致,这大概也是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与东吴一直关系紧张的关羽,宁死不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5UzXIBd4Bm1__Yz1I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