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匈奴更难缠,这个骁勇善战的古老部族差点压垮大汉帝国

2020-06-24     我独沉吟

原标题:比匈奴更难缠,这个骁勇善战的古老部族差点压垮大汉帝国

今天这个故事的主角,叫羌人。

古代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的异族交往和了解都不够充分,主要以居住的位置来予以区分,北边的就叫狄,南边的就叫蛮,东边的称为夷,西边则是戎。

到了战国时期,西戎和北狄中,一些势力强大的部族开始出现,西边主要是羌人,西北是月氏,北边是东胡和匈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匈奴的势力还不是很强盛,夹在月氏和东胡之间,秦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的故事流传甚广,但实际上他的作战对象很可能是东胡。

民族的崛起往往与部族中的英雄人物息息相关,匈奴的崛起便始于头曼和冒顿这两父子,尤其是冒顿,杀父自立后,先是几度示弱于东胡,然后突然发动袭击,杀东胡王,东胡自此灭国。趁着当时刘邦与项羽在中原大战,冒顿赶走西边的月氏,吞并南边的楼烦,控弦三十万众,对中原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羌人的兴起,同样源于一个英雄,他叫爰剑。

爰剑在秦厉公时被秦人抓获,沦为奴隶。这对于当时的羌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秦国的兴起,对周边部族甚至诸侯国来说,都是一种灾难。

事实上,羌人最初并不是西戎诸部的一支,其祖先出自三苗,是炎帝族的后人,他们的国家大概在南岳附近,是姜姓的一支。到了舜帝时,被迁徙到三危之地,也就是现在的西北地区。

羌人以放牧为生,“羌”的字形就很象一只羊头,他们的习俗与胡人差不多,他们也一度臣服于胡人,史书称羌人象禽兽一样耐受风寒,即使妇女分娩也不避风雪,他们性格刚毅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

由于羌人没有严格的伦理约束,父亲死了,儿子娶后母为妻,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族人繁衍很快。但羌人起初是没有领袖的,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小部族,这也使得他们无力抵抗中原人的攻击,在甲骨文中就频繁出现关于“羌”的记载,当时的羌人经常被强大的商王朝用于祭祀或殉葬。

羌人有史所载的第一位领袖,便是爰剑。尽管与曾经的那些族人们一样落在了秦人的手里,但爰剑不甘为奴,他趁乱逃脱,从而遭到秦人的追捕。

据说爰剑躲在一个山洞里,秦人放火烧他,但竟然没能烧死。按羌人的说法,当时有一个象老虎一样的东西为爰剑挡住了火,爰剑的大难不死使得他被族人视作神明,于是推举他做了首领,并且是世袭的首领。

爰剑的曾孙叫忍,当时秦献公继位,他效仿秦穆公对戎、狄部族用兵,忍的叔父卬畏惧秦国的势力,于是带着族人南迁,现在西南的羌族或许便是卬的后代。而忍和他的弟弟舞却留了下来,娶了很多妻子,生了很多孩子,羌人慢慢开始兴盛。

尤其是忍的儿子,他叫研,非常骁勇,其后人都自称为研种。自研开始,羌人纷纷以本族的霸主之名为号,有点类似汉人自称炎黄子孙。

在研种之后,羌人的豪族层出不穷,比如先零种、勒姐种、钟羌等等,他们持续与中原帝国厮杀了数百年,史称羌乱。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整合,羌人虽然比过去团结和强大了许多,但与之对应的,东方的邻居进步得似乎还要更快。

鉴于过去羌、胡经常相勾连,汉武帝开辟了河西四郡,准备将西方的羌人和北方的胡人隔绝开来。汉武帝的做法自然严重挤压了羌人和匈奴的生存空间,于是这两大异族合兵十万与汉朝开战,汉武帝则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予以征讨,巧的是,汉朝出动的,也是十万大军。

这场大战以汉朝的胜利而告终,而羌人的骁勇也起了汉武帝的警觉,于是,一个新的官职应运而生,这便是——护羌校尉。护羌校尉秩比二千石,持节统领,有生杀大权,从此羌人的活动区域被迫西迁至西海、盐池一带。

但羌人还是很想回到水草丰盛的湟中一带,到汉宣帝时,先零羌趁着光禄大夫义渠安国觇行诸羌的机会,向大汉帝国提出,希望能够渡过湟水,在没有汉人耕种的地方放牧。从姓氏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义渠安国其实是有西戎血统的,他对羌人或许略带些同情,于是便将羌人的这个想法上奏给了朝廷,但遭到了时任后将军的赵充国极力反对,这事就搁置了下来。

或许是因为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复,羌人居然开始自行向湟中等地迁徙,由于都是平民,地方官员一时也无法阻止。在边郡地区,羌人与汉人杂居的局面就此形成。

异族杂居自然避免不了矛盾,不过相对来说,羌人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后汉书西羌传》中便称羌人“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甚至还记载了当时安夷县的一个县吏抢了羌人妇女,其丈夫怒而杀人,进而又因两族间的猜忌演变成一场叛乱的事。

在数百年里,羌人降而复叛,叛而复降,其种族不断壮大,遍布整个西北地区。到了东汉中叶,羌乱隐约已经成为继匈奴之后的又一大隐患。

自汉和帝时起,羌乱开始对三辅之地造成冲击,甚至河东、河内也受到攻击。所谓三辅,是指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这三处京畿重地,三辅往东,过了弘农便是东汉帝都洛阳,而河东、河内则更是与洛阳近在咫尺。可见羌乱对汉帝国的威胁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不过这并不是羌乱最让人头疼的地方,毕竟以大汉帝国的实力,拱卫京师还是做得到的。但是,在平定羌乱的过程中,沉重的财政支出却压得大汉帝国难以呼吸。甚至有人认为,对于东汉的覆灭来说,羌乱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大汉帝国对羌政策始终在剿与抚之间摇摆不定,虽然迁徙了大量的羌人进入内地,但同化的速度和效果又十分有限,从而造成了巨大的内耗。

事实上,直到汉帝国走向覆灭,羌乱也没有完全平息,但桓帝时“凉州三明”的出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羌乱。“凉州三明”指的是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和段颎(字纪明),这三人都是凉州人,也都在对羌作战中取得了很大的功绩,不过皇甫规和张奂都主张恩威并施,而段颎则主张以近乎灭族的方式永绝后患。

前面已经提到过,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羌人与汉人的融合始终不够顺利,加上当时地方官吏对百姓的盘剥,连汉人都没好日子过,何况是羌人呢?因此,降而复叛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剧情。

尽管桓帝的名声非常不好,但他其实是东汉少有的雄主。在外戚梁冀权倾朝野时,桓帝刘志硬是借助几名宦官便夺回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要等到千年之后的康熙皇帝了。与康熙念在军功而饶了鳌拜一命不同,梁冀却是被灭了族的。

桓帝对士大夫们也是毫不手软,“党锢”就是在他手里发起的。

段颎这种强势人物的出现,正合桓帝的胃口,加上他为桓帝算了一笔帐,认为如果剿灭,只需三年不到的时间,花费约五十四亿,而如果安抚,而是个无底洞,桓帝深以为然,于是,杀戒大开。

史载段颎“在边十余年,未尝一日蓐寝。与将士同苦,故皆乐为死战。”他在桓、灵两朝,先后与羌人作战达一百八十次之多,斩杀近四万人,不仅平定了西羌,甚至几乎将东羌亡种。

尽管了却了心头大患,但段颎由于杀戮太盛,加上他依附宦官,在史上评价并不高。段颎一度位至三公,后因受宦官牵连而下狱,并在狱中饮鸩酒而死,朝廷并没有念及他的功劳,死后,家属仍然遭受徙边的惩罚。直到后来,中常侍吕强上疏,追讼段颎的功劳,灵帝才又下诏,让段颎的家人回到故乡。

虽然往事已越千年,但大汉帝国羌乱之殷鉴在前,今人不可不思,亦不可不慎也!

PS:码字不易,加粉更难,各位看官可否高抬贵手,点个关注,先谢过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1_I5XIBiuFnsJQVu_f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