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能夠獲得較好發展的人,都離不開強大的學習力。學習,是一件每個人終身都要做的事。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學習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的發展。尤其是現代職場環境已經與過去截然不同。節奏越來越快,競爭也越來越大。完全不是做好工作,就會升職加薪那麼簡單。
走入職場之後,每個人都需要面對更為複雜的知識。換個角度而言,走入職場才是真正拼學習力的時候。
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處於哪種角色,想要在這個快速疊代的時代站穩腳跟,都需要具備強大的學習力。
就拿老王新書《向上管理-如何有效的彙報工作》來說,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如何做好工作彙報。
這些年,老王一直從事職場諮詢、高管輔導、培訓,並帶領團隊做對職場的相關研究等工作,接觸到的是形形色色的職場人。老王希望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幫助更多的職場人做好職業輔導以及職場規劃。
之所以把工作彙報這個部分單獨出書。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源於當下很多職場人的困境。通過分析研究,老王發現很多職場人對工作彙報的重視都不夠。而直接的結果就是:他們面臨一些職場發展困境。比如說,晉升機會少,與領導契合度不高,工作上得不到充分支持等問題。
2、很多職場人,哪怕是在職場工作了很多年,也未必懂得如何做好工作彙報。對工作彙報的認知度不夠。上述這些現象很普遍。
總的來說,工作彙報很重要,但職場人的認識不足。工作彙報的內容,並不是三兩句話,或者幾篇文章就能夠說清楚,講透徹的。因此,老王認為很有必要對此做一個系統性地講解。
在此,希望你在打開這本書的時候,做好系統性學習的準備。在這本書中,老王循序漸進地幫助職場人打開工作彙報的思路。讓職場人認識到工作彙報的重要性,扭轉認識,再去入手學習怎樣做工作彙報,以及一些工作彙報的注意事項和溝通技巧等等。總的來說,就是先扭轉思維,提升認知,然後再去做全方位的技能性的學習。
在這裡,老王還要特彆強調的一件事是,學習和學好,概念並不相同。一個是動作,一個是結果。
怎樣學好,是一個重點問題。
現在很多人同樣是在學習,結果卻是截然不同。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一個班級的學生接受相同的教育,成績卻
有高有低。當然,其中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拋卻一些個體差異,客觀因素等,就學習本身而言,你會發現,面對同樣的知識和授課老師,每個人對知識的吸收效率截然不同。
再舉一個離我們更近一點的例子,有很多熱愛寫作的人,希望通過寫作賺錢。他們會選擇接受一些變現寫作班的培訓。同樣的課程,同樣的起點,但最後有的人走上寫作的道路,打造個人IP成功變現,有的人卻原地踏步,還在到處求師問道。這也同樣是吸收知識的效率不同而產生的差異。
學了和學到、學好,是學習的不同層次,也必定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那麼就帶來一個新的問題——我們要如何閱讀這本書?如何高效率地吸收這些職場知識,為自己所用?
對此老王建議,當你決定翻開這本書,學習如何做好工作彙報時,可以使用費曼學習技巧。
費曼技巧來源於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理察·費曼,通過費曼技巧,職場人可以快速地理解複雜的知識。
1、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去學習某個知識。
人們對任何事物的記憶皆有深淺。那麼如何才能讓你所學的知識深度留存?最重要的,便是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去學習。
走入職場後的學習,和在求學期間已經截然不同。填鴨式的學習方法,顯然已經不再適用。所以,當你去學習某項知識時,要將重心放在理解上,不再流於知識的表層。就比如說,有的人會覺得學習工作彙報,到網絡上搜索,亦可以看到各色文章。可是,即使你讀了很多書,甚至做了筆記,記下了很多內容,最後到真正運用的時候還是會感覺腦袋空空。
從獲取知識,到儲存知識,再到知識的應用,這中間還有一段漫長的思維距離。所以,我希望你不要硬啃書,勉強自己去學習,而是真正的理解。
在這本書的撰寫過程中,老王也會融入大量的案例、知識點、思維方法、圖表工具等等,幫助你多元化地理解知識。所以,希望你在學習這本書之前,能夠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才能夠真正地去掌握工作彙報的技巧。
2、將知識拆分、簡化。
如果你無法將某個知識簡化,那麼,這也就意味著,你還沒有真正地弄懂它。因為任何複雜的知識,都是可以拆分簡化成易於理解的內容。所以,拆解知識,是學習知識的必要過程。
老王始終秉承著一個觀念:我所輸出的知識,最終是給大家來使用的,而不是為了展示自己。
簡化知識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將一個大的整體拆分成很多的個部分。就比如說,我們這本書的主題,如何做好工作彙報,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課題。當我們將之分解成思維認知、彙報類型、彙報方式、彙報技巧、彙報注意事項等等多個模塊時,就有了相對清晰的條理。而這多個模塊同樣可以再次拆分成我們所熟悉並易於理解的內容。
此外,將專業術語轉換為大眾語言,用常見現象做類比等方法都可以將知識簡化,變得容易理解。老王在寫作時常常會運用這種方法。同樣,老王希望你在閱讀的時候也使用這種方法,拆分知識點,直至你理解為止。
2、以教為學,用輸出倒逼輸入。
以教為學,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這只是一種學習方法。它的本質,就是輸出。當你學習了某個知識之後,可以分享給別人,或者模擬教學,複述給自己聽。
在這個過程中,你所學到的知識將不再是碎片,而是在這個輸出的過程中,搭建出了一個自己的邏輯模型。
在建造這個模型時,你會更加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知識素材。通過這種輸出的方式倒逼輸入,促使知識系統完善。
在閱讀任何書的過程中,希望職場人不要吝惜你的收穫,多和身邊的夥伴分享探討,你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通過重複上述幾個步驟,可以不斷完成知識的增與減,實現知識的優化。
然後把你學到的東西講給別人聽,不僅僅是輸出和加深印象,同樣也是一個漏洞反饋行為。因為當你在學習某個知識的時候,會循著知識的邏輯軌跡。而當以教學的形式輸出時,是用這些知識搭建自己的邏輯塔。那麼,在講述的過程中,一旦發現邏輯無法自洽的內容,就可以再回頭查找知識的源頭,補上自己的漏洞。也就是增加新的內容,補上知識缺口。
「減」指的是對已經成熟的知識不斷壓縮,壓縮成最精練,最易於理解的一個核,方便自己的記憶和輸出。
所以,通過不斷地重複,對知識進行增減,才能真正地把知識夯實,完成知識的應用。
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把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講給外行,並讓對方聽懂,那麼你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這些知識。
無論是費曼技巧也好,還是其他學習方法也罷。每個人在學習知識的時候,都是應該注重學習的效率。尤其是對於職場而言,更重要的是使用知識,實現自己的價值。
所以,老王希望你在閱讀的時候,不僅僅是讀了一本書,而是和作者進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
寫在最後
閱讀就是從厚讀到薄讀,再到一句話概括的不斷重複、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