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主觀選擇,還是客觀因素,越來越多的職場人都出現了職業空白期,尤其是在近幾年的職場上,這種現象明顯增多。
前幾天,老王接觸一位職場人,前兩家企業都不錯,但這3年卻經歷了4家公司,其中還有近4個月的斷檔。現在求職,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了?
這也許是很多職場人面臨的現實問題。在找工作的時候,一頭霧水,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老王認為,想搞明白該如何處理,你應該先搞明白HR們的心思:
1、求職者是否有工作能力或者工作態度上的缺陷。
一個求職者長時間沒工作,那麼可能性之一就是他能力不足,在其他公司根本做不下去,通過不了試用期。HR對這樣的求職者,當然不會冒什麼風險。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求職者工作能力沒問題,但是太挑剔,在哪家公司都干不長,留不住。那麼HR會認為這樣的求職者不靠譜,做事情沒有長性。總是淺嘗輒止,即使他們有一定的能力,HR也不會把這樣的人招進公司。
2、求職者是否缺乏工作積極性,過於懶惰。
很多職場人一言不合就辭職,根本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他們之所以遇到職場空白期的真相就是:老子不想乾了,暫時也不想找工作,先玩一段時間再說。
這種洒脫的感覺可能讓職場人在當時感覺非常舒爽愜意。但在HR眼中,就是完全另外一種解讀。這種一言不合就辭職的人代表著團隊中某個不穩定因素,動不動就掉鏈子。這也會讓HR有所猶豫,做選擇上的考量。
3、求職者是否職場抗壓能力太差。
任何一份工作都存在壓力,都需要辛苦付出。承擔壓力,是職場人的重要素養。而那些動不動就長期逃離職場的人,大部分有一個特徵,就是抗壓能力差。工作節奏太快、領導態度不好、與同事發生矛盾、客戶投訴……似乎任何一個理由都會擊垮這樣的求職者,讓他選擇逃離職場,並且短期內不會回歸。那麼可想而知,這樣的人無法承擔重任,也不會有太高的忠誠度,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企業,HR對這樣的求職者也一定會避而遠之。
那麼,既然知道了HR內心顧慮的是什麼,那麼,對求職者來說,就要儘量去避開雷區。如何避開求職雷區呢?老王有3點建議:
1、體現自己在職業空白期的價值增長。
職業空白期就一定沒有價值增長嗎?不一定。但是在HR的眼中,長期職場斷檔極有可能導致一個人的專業能力下降,再進入職場會跟不上發展速度。
老王認識一位設計師李先生,他曾經衝動離職,跑出去週遊世界,一年以後才出來找工作。在老王的建議之下,他提前做好了功課。在HR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拿出了自己的電子相冊,相冊內容是他一年來在世界各地參加的設計展,並且進行了嚴格的風格歸類,他一邊展示,一邊暢談自己的想法。
從HR眼睛中的光芒他就可以判斷出來,自己一定可以拿到offer。因為這種展示,表達了他在一年時間內雖然沒有留在職場,但是卻沒有在專業領域停滯不前,反而開闊了眼界,獲得了更多行業前沿的信息。
當然在面試的最後,他還是誠摯地向HR表示:自己過去有不成熟的地方,現在已經完全收心,做好了重返職場並且長期奮戰下去的準備。
李先生順利拿到了offer。原因就在於,HR真正在意的不是職場生涯斷檔,而是專業技能與視野的斷檔。另外,他最後的表態也很重要,這相當於主動出擊,給HR吃了一顆定心丸,以此來打消HR對他未來職場穩定性的顧慮。
2、可以美化,但是不要撒謊。
有些職場人或許會想,既然HR的看法這麼重要,那完全可以編造一些經歷來鍍金,不就彌補了自己的劣勢了嗎?這種方法絕對不可行。職場人姜先生就這樣干過。他有1年的職場空白期,原因是失戀加職場倦怠。當再度面對HR的時候,他感到這樣的原因實在難以啟齒,於是謊話脫口而出,表示自己這一年都要照顧生病的家人,所以才沒有求職。雖然沒有工作,但是也一直堅持學習和參加培訓,時刻等待和期待重返職場。這一番表達,另HR動容,甚至還寒暄了幾句家常,加了微信,最後讓他回去等消息。
姜先生回去遲遲沒有等到電話,於是主動打電話過去,HR的態度很冰冷,讓他看看自己的朋友圈。姜先生的朋友圈裡,生動清晰地記錄著這一年來的遊玩軌跡。在HR面前,沒有什麼比謊言被揭穿更糟糕的事情。還有一些人,編造出一些自己去創業或者幫親戚打理公司的理由等等。實話實說或許還能表明你是一個坦誠可靠的人,但是謊話連篇就意味著進入了職場的禁忌區域。謊言早晚都會被拆穿,而當那一刻到來,每個人都必將為自己的謊言埋單。
3、積極表現工作能力,並清晰表達自己的職場規劃。
職業空白期是一件已成定局的事情,在同等條件下,它有可能會成為面試的不利因素,那麼,就要把自己的重點放在其他方面,要更加積極去展現能力。因為能力永遠是面試成功與否的第一要素。
這或許並不公平,但實際上,能力有時就是任性的資本。
寫在最後
職業空白期是求職中的一部分劣勢,所以,職場人要儘可能地不要衝動裸辭,避免出現職業空白期。但如果你的空白期已成事實,就要努力扭轉自己的劣勢。在面試過程中有所側重,充分溝通,詳盡表達,去打消HR的顧慮,職場空白期也就不再成為求職難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