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手機不上天的長城,遇見了手機和汽車無邊界的「上天時代」

2021-10-27     AutoR智駕

原標題:不造手機不上天的長城,遇見了手機和汽車無邊界的「上天時代」

未來是無邊界的時代,還是講究工匠精神的時代?

文丨AutoR智駕 王碩奇

10月26日,對於新能源產業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特斯拉周一大漲12.7%,股價首次站上1000美元,也成為首家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的汽車企業。此外,美股造車新勢力「三劍客」也大漲,小鵬汽車漲11.47%,蔚來漲6.15%,理想汽車漲6.07%。

而在市場層面,特斯拉迎來了史上最大電動車訂單。剛剛走出破產保護才四個月的國際租車企業赫茲環球,宣布購入10萬輛特斯拉汽車,這筆交易將為特斯拉帶來 42 億美元的收入。

從2010年6月上市以來,特斯拉只用了短短11年就突破1萬億美元市值,上升速度之快僅次於臉書,後者因為過去兩個月遭到拋售,市值已經跌到了1萬億美元以下。在萬億美元市值俱樂部中,其他的美國上市公司只有蘋果、微軟、Alphabet Inc.和亞馬遜。

而馬斯克的造車業務似乎也只占科技樹的一小部分,人工智慧,航天技術,這些都是科技的跨界產品。

他在2002年就創立了太空飛行公司Space X,也經營另一家地下隧道公司The Boring。如今,特斯拉承接了Space X的科技光環,坐擁令人垂涎的品牌溢價,第三季度中,特斯拉整車毛利率高達30.5%。

而資本的瘋狂也引發了國內的跟隨,跨界成為了諸多品牌的營銷上的熱點。

小鵬的飛行汽車宣稱將在2024年量產,吉利宣稱要出手機,小米造車進展神速……

而這其中,長城卻顯得格外冷靜。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舉辦的「中國汽車企業品牌官聯席會(CB20)」媒體溝通會上,對於問及長城汽車是否會進軍手機、飛行或衛星領域時,長城汽車副總裁傅小康回應: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早在內部會議上就有過明確表態,長城專注造好汽車,不造手機,也不上天。

此番表態似乎是對大多數跨界品牌的一種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這不是長城汽車第一次就此發聲。此前在媒體採訪中,魏建軍也曾表示:「長城汽車這麼多年,沒有跨越過與汽車不相關的業務,比如有人投資房地產,有人投資金融,但我們一直在汽車領域深耕細作。」

目前長城汽車正在轉型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發展重點聚焦「2025戰略」,未來五年,累計研發投入將達到1000億元,到2025年實現全球年銷量400萬輛,其中80%為新能源汽車,營業收入超6000億元。

據福布斯全球實時中國富豪榜顯示,截至9月底,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及其家族以近1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30.26億人民幣)的凈資產,位列榜單第26位。

但不得不提的是,截止發稿,長城市值6141億人民幣,相較於特斯拉或者「蔚小理」都相差甚遠。

為何老實的「手藝人」總得不到資本的青睞?

資本看重什麼?前景、賽道、規模,雖然大家的主業都在智能汽車行業,但無疑新賽道的獨角獸機會更大。

新造車主戰場的競爭已經白熱化,小鵬、蔚來、理想汽車等同航道選手在快速擴張,補充技戰術資源,小米、百度等科技巨頭也開始集結造車,傳統車企也奮而轉型,力推獨立子品牌。

如此多的玩家在場,誰也無法保證自己是笑到最後的一個。

那麼市場需要故事性,資本需要開拓性,根據自身優勢延伸的業務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選項里。

拿小鵬舉例,小鵬飛行汽車的業務主體是小鵬匯天,在小鵬汽車投資之前,成立已有7年時間,創始人趙德力是飛行器行業的「追夢人」。

而對於小鵬匯天,小鵬汽車將提供工廠的製造和工程支持,同時共享渠道,為小鵬匯天提供銷售網絡。

作為工業桂冠上的明珠,汽車的製造和工程能力對其他行業的賦能顯而易見。馬斯克的Space X藉助汽車工業經驗,一個月可以生產60顆衛星,這在傳統的航天行業,幾乎難以想像。

這一思路在SpaceX製造火箭時也能看到,當馬斯克得知用於火箭整流罩內冷卻的空調系統需要花費300萬到400萬美元時,決定用6台商用空調機組取而代之。

何小鵬的觀點類似,「一定要用汽車的工程和製造邏輯,而非消費品,來做智能機器人」,並自信放言,小鵬匯天的飛行汽車要在2024年實現量產,價格控制在百萬人民幣之內。

而小米和吉利,現如今完成了角色的互補,造手機的想造汽車,造汽車的想造手機。

先來說造汽車,機遇肯定是最重要的,在當前新能源的大背景下,造車的門檻一下子被降低到人人可造,比拼的是智能軟體技術,小米等科技公司入局也算是將強項發展。

而吉利的目標就更簡單了,如今的手機行業已經沒有門檻,通過手機這個媒介讓智能生態成為閉環,吉利未來就可以賺生態圈的錢。

事實上,不僅僅是造手機,吉利還涉足了衛星、晶片、飛行汽車等領域,而與手機關係密切的智能手錶、智能眼鏡等智能可穿戴設備,也都在同步推進的過程中。

但不可否認的是,汽車廠商造手機,手機廠商造汽車,兩個產業之間的關聯性在逐漸加強。

跨界沒錯,前提是把已有產品打磨到極致

有觀點認為,未來汽車的盈利模式不在汽車本身,而在創新的方向,就如同智能設備一樣。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汽車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跨界者。

反觀老老實實做研發的長城,看起來反而顯得缺少噱頭。

智駕君認為,是否選擇跨界在本質上是企業領導者對自身戰略的一個判斷,或許沒有對錯之分,至少在短期內分不出對錯,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市場最終會給出答案。

因此,智駕君願意對這個問題保持更加開放的態度。跨界並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將自身已有的產品打磨到極致,主業穩定地運轉,再進行跨界才能健康發展。

否則的話,盲目擴張造成的極端後果也並不罕見,樂視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97479006_122982-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