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協:「金九」新能源市占率突破17.3%,但限電已成為汽車業主要風險

2021-10-13     AutoR智駕

新能源作為產銷增長點正改變汽車產業的格局,而另一方面中國品牌市占率上升9%無疑將進一步壓縮二線合資品牌的利潤和市場空間,但值得注意的是,晶片短缺雖人緩解但短期內看不到解除風險的可能,而當下各地的限電正成為中國汽車產業新的不確定因素。

文丨AutoR智駕 王碩奇

今年金九的成色不足,雖比8月有增長,但相比2020年同期的數據是下降的。

新能源的高增長對於新勢力而言是利一劑強心劑,但對於整個產業而言,對2021年全年的市場走勢開始有了悲觀的預計。

10月12日,中汽協發布汽車行業每月一次的例行發布會,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再創新高,並超過35萬輛,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繼續維持歷史高位,為17.3%,1-9月滲透率已提升至11.6%,同樣創下紀錄。

具體來看,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3萬輛和35.7萬 輛,同比均增長1.5倍。

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9.1萬輛和29.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6倍和1.5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2萬輛和6.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倍和1.4倍;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5輛和173輛,同比分別增長50.7倍和172.0倍。

本月新能源產銷繼續刷新記錄。

從細分車型來看,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產銷也均刷新記錄。

回到總體市場來看,9月,汽車產銷比上月有所好轉,環比均呈較快增長,但受同期基數較高影響,同比依然呈現較快下降,商用車產銷降幅更為明顯。

9月,汽車產銷分別達到207.7萬輛和206.7萬輛,環比增長20.4%和14.9%,同比下降17.9%和19.6%。

根據中汽協的解釋,9月的晶片缺少相對於8月來說有所改善,但仍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因此產生了環比增長,同比下降的趨勢。

而在乘用車方面,9月產銷176.7萬輛和175.1萬輛,環比增長18.1%和12.8%,同比下降13.9%和16.5%。在乘用車主要品種中,與上月相比,交叉型乘用車產銷均呈較快下降,其他品種呈不同程度增長,其中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和多功能乘用車(MPV)增速更為明顯。

因此對中國消費者而言,大空間仍然是消費者買車的最大剛需。

具體來看,中國品牌9月銷量82.1萬輛,同比增長3.7%,但在1-9月銷量前15名的國產企業中,僅有3家企業在1-9月是負增長狀態。

1-9月,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企業共銷售1601.7萬輛,占汽車銷售總量的86.0%。

在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企業中,與上年同期相比,上汽、一汽和北汽銷量略有下降,其他企業呈不同程度增長,奇瑞增速更為明顯。

如此可見,民營企業的增速較快,行業集中度也較高。

在主要合資品牌中,與去年同期相比,韓系銷量依然呈較快下降,德系和日系小幅下降,美系和法系均呈快速增長。

美系車和法系車快速增長原因,主要是因為兩者基數較小,而隨著兩個系列更新產品和市場中的存在的大量優惠車型,兩個系列的增長也在意料之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9月國內生產的豪華車同樣受到晶片短缺的影響,銷量完成25.4萬輛,同比下降14.5%,降幅比上月繼續擴大,但好於乘用車整體水平。1-9月,國內生產的豪華車銷量完成248.9萬輛,同比增長22.8%,高於乘用車累計增速11.8個百分點。

9月中國汽車市場的表現,總體來看,新能源仍是最大的亮點,並在持續創造多項記錄,而市場分化也越來越嚴重,無論是國產品牌,還是國產的入門級豪華產品都在逐步蠶食合資車的份額。

缺芯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但出現了好轉的跡象,但下個季度的限電將成為生產端最大的制約。

中汽協預測:四季度晶片整體供應預期好於三季度,但晶片供應仍然短缺;各地有序用電,將提高汽車產業供應風險;電費上漲、原材料價格持續在高位都將進一步加大企業成本壓力,一定程度影響行業運行。

綜合各方面因素,中汽協表示審慎樂觀地看待行業發展,全年市場將弱於預期。

智駕君的感受是,今年中國汽車產業的產銷總量將低於2020年。

一個更直觀的宏觀數據是,即將公布的今年三季度GDP增速各方預測有可能破5(低於6%),因8月疫情的反覆,各界正降低中國的總消費增長水平增長預期,汽車行業無疑也將受到影響。

當然從中汽協發布的數據來看,中國品牌以及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持續上漲,既強化了競爭,也進一步壓縮了各大車企因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

汽車產業在資本不斷進入的轉型時期,也將在2020年因疫情迭加轉型成本,部分企業勢必將提前過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94743498_122982-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