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App下架引發新一輪網約車補貼大戰

2021-07-08     AutoR智駕

原標題:滴滴App下架引發新一輪網約車補貼大戰

市場就這麼大,對手們虎視眈眈,一鯨落,萬物生的戲碼會上演嗎?

文丨AutoR智駕 王碩奇

當滴滴出行APP被監管部門要求下架之後,出行市場一時天下大亂,群雄再起之勢。

而對用戶而言不少人擔心打不到車,甚至有人擔心發票開不出來扎堆開發票,但在短暫的擔憂之後,滴滴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無法獲取新用戶,這似乎不是一個大問題,已具備壟斷地位的滴滴基本已拿下了主要的受眾消費群體。

但現實世界比數字世界要複雜的多,幾天來,一方面是滴滴股價在美國紐交所延續著跌勢,一方面國內出行市場已是暗流涌動,大有江湖變天之勢,高德打車、美團打車正找准空檔,用盡一切手段提升市場占有率。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約車用戶規模達3.62億,占網民整體的40.1%。取得經營許可的網約車平台公司有140多家,合格網約車駕駛員已達150多萬人,日均完成網約車訂單超過2000萬單。

經常打車的朋友一定看到了,這兩天幾乎所有的打車軟體都推出了極巨誘惑的優惠措施,仿佛一夜之間回到了網約車補貼大戰的2014年。

作為中國市場的出行巨頭,滴滴首先在商城中上線了包月的75折快車券,僅售12.99元。

而高德打車則在主流平台上釋放了大量的廣告,並且所有用戶都可以領到100元的優惠券。

而在司機端,高德上的免傭聯盟,緊急推出免傭活動,吸引更多的司機來註冊,轉移到高德的各個平台上。

當然與此相似的還有美團打車,打出了千元大獎司機招募的活動。

可以說幾乎一夜之間,似乎又回到了2014年搶客戶,占領資源的時代。

2014年的那個春天,滴滴和快的兩家打車軟體的補貼大戰可謂回味悠長。

在當年1月10日,嘀嘀宣布使用微信支付,乘客車費立減10元、司機立獎10元;10天後,快的和支付寶接招,宣布與滴滴相同的補貼措施。

此後,雙方更是攜各自母公司騰訊和阿里瘋狂砸錢,直到5月17日才同時宣布取消乘客補貼,轉為發放紅包的「暗補」模式,補貼大戰客觀上促進了在線打車行業的快速發展。

而雙方的合併,也造就了滴滴如今一家獨大的局面。

雖然在隨後的日子裡,大大小小的出行企業相繼出現,有的玩分時租賃,有的主打地域性的突破口,但始終沒有一家能與滴滴抗衡。

而到了2017年之後,高德、美團等推出了聚合性的出行平台,雖然提供服務的有各種公司,但相較於高峰期的滴滴,打車更快,也贏得了一定的市場,但相聚滴滴的規模仍然相差甚遠。

網約車發展是一個線性發展方向,從2015年開始興起的網約車市場,最初也是由幾十個網約車平台共同推動發展起來的,最終在快的打車、滴滴出行、Uber中對決出來一位勝利者,確立了滴滴出行的行業龍頭地位。

在滴滴與快的合併,再之後一舉收購Uber大中華區業務之後,滴滴出行的市場份額一度在2018年之前占據著網約車95%以上的規模。

滴滴雖絕對領先,但近兩年持續受到衝擊

2020年底,根據網約車行業報告顯示,滴滴出行平均月單量在5.6億以上,曹操出行在1600萬單,T3出行在1500萬單,其他美團、首約等網約車平台均在百萬級單量。

僅僅按照單量計算,滴滴出行的行業規模已經從19年的95%已經下到89%~90%之間,這項數據給了其他網約車平台一定的信心,曹操出行和T3出行、美團等都在2021年的年度計劃中,表示了會加大對於網約車方面的投入,在乘客端和司機端各顯手段。

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滴滴出行的司機端和用戶端,開始向第二梯隊的網約車公司流入,例如2020年12份的一份網約車新司機增長率中,有四個平台的增長率超過50%。

不過在2021年3月份,網約車行業數據再次刷新,曹操出行從第二的位置讓出,美團打車上升至第四位。

而T3出行的訂單量達到了1800萬,僅次於滴滴出行。

可以說市場雖然看起來滴滴遙遙領先,但第二梯隊一直在想盡辦法搶占蠶食滴滴的市場份額。

在他們身後也都站著無論是資金還是資源都不可忽視的巨頭。

網約車市場會重回戰國時代嗎?

那要看滴滴監管風波何時結束。

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嗎?

根據天眼查數據,目前我國有超過3萬家網約車相關企業,註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的企業也有238家。

曹操出行、美團打車、哈囉出行以及高德等後來者在市場上留下的印象也極為深刻。

特別是在滴滴流年不利之時,對於網約車市場而言,現有的格局被猝不及防地衝擊,無數新鮮血液一擁而上,躍躍欲試地等著取而代之。

不過縱觀整個出行行業,除了持續曝出的安全問題,盈利問題也是時刻懸掛在頭頂的一柄斷頭劍。

即便強大如滴滴,在2018到2020年,也常年處於百億級別的虧損狀態,雖然在今年一季度,滴滴宣布首次取得季度盈利,凈盈利54.83億元,但這主要歸功於投資收益的大幅增加,該部分收入與主營業務無關,從財務角度看具有不可持續性,倘若剔除該部分收入,滴滴依舊處於虧損狀態。

占據市場霸主之位的滴滴尚且如此,其他網約車平台可想而知。

這種盈利困難的肇因,即是因為持續不斷的補貼。

開始,網約車以便利經濟、快速實惠等多重優勢力壓計程車等出行方式,尤其在燒錢補貼階段,彼時打滴滴的費用便宜到與公交車齊肩,網約車司機一度動輒月薪過萬,也使這項自由職業成為逃離職場壓力的不錯選擇。

然而無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潮水褪去,現在的網約車市場,一度出現三輸的局面:高峰期叫不到車、司機賺不到錢、平台盈利困難。

有網友評論,現在的狀況似乎沒有把計程車幹掉,反而成為了比計程車還貴的計程車。

對於滴滴的壟斷地位,不少用戶認為只是計程車公司的壟斷換了一個主體,所謂屠龍者終將成為惡龍。

這其中的原因是打車費用貴,同時各地城市抬高了網約車司機的入職門檻。

另一方面,疫情之後,物價上漲加大了出行成本,而滴滴迫於盈利壓力,加大了抽成。

不過這種局面,已經給高德打車、美團打車和T3留出了市場空間。

此次滴滴突遭下架,只是讓這種市場空間也突然變大了而已。

不過時移事易,雖然當前階段各家都在搶市場,但要想複製滴滴當年的做法幾乎沒有可能,而就算替代了滴滴,也只能成為下一個滴滴。

市場的共同期待是,希望有其他打車軟體和滴滴分庭抗禮,沒有一家獨大,良性競爭,讓企業進步,客戶受益。

當前這種競爭會不會持續?

事實上一部分取決於監管部門對滴滴審查的時間長短。

今天,在美國市場傳來消息,美國Labaton Sucharow律師事務所正式對滴滴發起集體訴訟。

Labaton Sucharow律師事務所是全球領先的代理複雜訴訟的律所之一,主要業務領域包括證券、反壟斷、公司治理和股東權利、消費者網絡安全和數據隱私訴訟。

美國商業電報(Business Wire)和雅虎財經7月4日報道稱,美國股東權益律師事務所Labaton Sucharow LLP以及羅森律師事務所(Rosen Law Firm)日前宣布,其正在代表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調查潛在的證券索賠。

About the Firm

此前有指控稱,滴滴可能向投資公眾發布了嚴重誤導性的商業訊息。而羅森律師事務所通過提起集體訴訟,以挽回投資者的損失。

而7月6日午間,據晚點報道,滴滴出行已從微信支付出行服務欄內消失,微信搜一搜中搜索 「滴滴出行」 小程序也已經不可見。

不過如果用戶曾經使用過滴滴小程序,依然會在歷史小程序記錄中出現,可以繼續使用。

與此同時,支付寶中也已無法搜索滴滴出行小程序。

可見的是,滴滴此次受到的審查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這無疑給其他出行平台爭奪司機資源和用戶預留了足夠的競爭時間。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滴滴涉及的過度收集用戶隱私等問題,未必不在其它平台存在。

7月6日,深圳市公布了《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這個被稱為國內數據領域首部基礎性、綜合性的立法,將於明年1月1日正式實施。

這部實際具有法律懲戒性質的條例特別針對數據要素市場「大數據殺熟」等競爭亂象明確了處罰金額:處罰上限設為5000萬元。

而伴隨同樣受到審查的滿幫,我國針對網際網路平台的治理模式正呈現出反壟斷化,以法代管和主動監管的新特徵。

在滴滴受困於監管之際,其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搶奪一部分幾乎是可預見的事實。

用積極的視角來看未來的出行市場,這也許是建立一個完全競爭出行市場的歷史性契機,但是我們更希望看到透明可判斷未來的法律環境,通過法治手段,明確各自邊界讓中國的出行行業更加成熟,在其中競爭的企業更充分的公平競爭。

當前網約車市場各大平台的優惠券大戰,似乎讓我們重回2014,但那個時代永遠也回不去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6207927_122982-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