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開課丨4-4從合伙人到股東,再到職業經理人,一場艱難的歷程

2019-07-30     俞敏洪

第四講 風雲變幻

1

沒有良好的公司結構,業務就沒有了載體

2

成立公司:一場諮詢引發的新東方變革

3

合伙人之間,股權如何進行分配

4

從合伙人到股東,再到職業經理人,一場艱難的歷程

5

定心丸:給股權定價

6

引進外部投資人的是是非非

7

我是用什麼心態來對待變革中職位的起起伏伏的

8

盧躍剛對新東方穩定起到的作用

這裡我要先講一下,後來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就解決了上一講內容中的這個矛盾。現在,我就具體講一講這個矛盾。

當時新東方所有的人,都是合伙人,是各人干各人的,是包產到戶的模式。那麼,從合伙人變成股東,從股東再變成職業經理人,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歷程。

因為,這個時候的股東都是幹活的,並不是說當了股東就不幹活了,出錢讓別人去干。大家甚至都沒出錢,只是拿到了這個股份。拿到股份以後,那麼大家繼續去幹活,就要變成職業經理人了。

首先第一個要素,是我上一講講過的,新東方是每人包了一塊,到年終的時候把錢都拿回去。也就意味著什麼呢?新東方下面其實每年都是沒有利潤的。

那麼,現在要變成公司化運作,未來還想讓它變成一個有價值的上市公司,它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呢?標準就是:有利潤、有收入。

如果光有收入,沒有利潤,在當時的中國就是一個垃圾公司。跟現在不一樣,現在公司只要蓬勃發展,哪怕沒有利潤,甚至是負利潤,都是可以上市的。為什麼?看的是未來的預期。但是,當時完全不是這麼看的。因為我們想的是在中國上市,還沒有想到去美國上市。在當時的美國,也沒公司是說虧本了還能去上市的。

所以毫無疑問,大家就不能再把錢都領回家了,必須把錢留在公司。留在公司的話,就意味著把利潤留在公司,同時意味著個人收入大幅減少。比如說,原來每年可以拎200萬,現在只能拎20萬,剩下的180萬必須留在公司作為利潤。

大家發現收入突然減少了,那種當土豪的感覺沒有了!覺得怎麼回事,收入還不歸自己,歸公司了?儘管大家預期未來能上市,但是誰知道哪天能上市。眼前收入減少了,上市又變得遙遙無期,最後個人的感覺就不好了。而且在此之前,誰也沒有當過股東,誰也沒有當過職業經理人。

所以,在這個定義上的股東是假的。為什麼?因為大家根本就沒有出錢,只是名義上的股東,還要自己拚命去幹活,才能把錢賺出來。現在大家突然感覺到,幹活不比原來少,但是錢比原來拿得少多了。大家都沒有扭轉過來,因為沒有任何先例。從合伙人變成股東,再變成職業經理人,到底怎麼變,大家都沒有感覺。

接著就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怎麼樣分配大家在公司的職位呢?集團公司的總裁、副總裁誰當呢?大家都說總裁肯定是俞敏洪當,那副總裁誰當呢?有了副總裁,就有了第一副總裁、第二副總裁的區別,平時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現在憑什麼你來做第一副總裁,我來當第二副總裁?新的問題就出現了。

當時也沒有明確分工合作的想法,僅是第一副總裁和第二副總裁,王強和徐小平就開始產生矛盾。大家互相就說,憑什麼你來管我,憑什麼我要管你。排位的矛盾讓大家都感到,這些完全沒有做過公司的知識分子,在面對公司組織結構的改造和身份的變化的時候,完全是一種迷茫、不適應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就出現了利益猜忌的問題。我剛才已經講過,當時的組織機構是歸新東方總公司,北京新東方學校也是歸我所有。總公司股份化之後,北京新東方學校的錢沒法轉到總公司,放到總公司去就是轉移資產——當時國家還沒有明確的說法,學校的資產是可以通過關聯交易轉到公司去的。

所以到最後,這個變革是大家一起討論的,總公司的發展也是大家一起討論的,總公司未來決定要上市也是大家一起討論的,但是大家突然發現,是不是俞敏洪用了一個辦法,把我們所有的錢都收回來,給我們一個虛擬的股份,這個股份也不值錢。

所以大家互相之間就產生各種不適應,矛盾就開始集中到了我的身上。覺得好像俞敏洪在背後做了一件事情,把王明夫請過來弄了一個套,這個套下完以後,讓大家突然就失去了對所有業務的控制權,而且失去了對所有的錢的歸屬權。大家變成了一個空殼公司的股東,而真正賺錢的北京新東方學校還在俞敏洪一個人名下。萬一他哪天要說你們就走吧,這個學校是我的,那等於我們一分錢沒有。

這個心態是可以理解的,當然我也並沒有這麼想,但是這種矛盾的糾葛直接導致了什麼呢?直接導致的就是,大家都沒感覺了,覺得要不我們再回到合伙人時代算了,就不要做總公司了。

我想總公司都做了,不這麼做下去,再回到合伙人時代的話,不還是一個亂七八糟嗎?所以無論如何要把總公司做出來,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來討論了。

7月-9月,「老俞閒話」將在80天的時間裡,連載《蛋殼來了》APP上的「新東方成長曆程」音頻課程和由此出版的新書《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文字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uhCRGwB8g2yegNDU1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