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閒話丨西湖:夢裡曾經幾度回

2020-01-19     俞敏洪

11號-12號在杭州出差,我安排把12號上午空出來,希望能夠繞西湖步行一圈。儘管去過很多次杭州,但一直都在工作中匆匆忙忙,最多就是在西湖邊站上一會,從來沒有繞西湖走過,甚至連白堤和蘇堤也沒有真正散步過。現在我開始有了一個主動意識,不能再讓工作牽著鼻子走,而是要主動安排,把工作和生活結合起來。繞西湖一圈,既能夠把西湖周圍的大部分景點串起來,又能夠讓自己心情愉快輕鬆起來,更加樂觀面對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我住的賓館是柳鶯里賓館,瀕臨西湖,西湖水直接拍打著賓館的堤岸。我入住賓館的時候已經晚上10點多,但站在堤岸上,依然滿目是湖光山色。儘管是晚上,但城市的燈光加上天上朦朧的月光,給整個西湖和周圍山巒,蒙上了一層朦朧浪漫的色彩,讓我在湖邊散步佇立良久,久久不想回去休息,直到寒氣侵身,才依依不捨回到房間。

第二天早上起來,湖上薄霧輕雲,飄渺如仙境。我和杭州新東方校長一起,從賓館出發開始繞湖一圈的行程,總長度大概10公里左右。路線從柳鶯里-柳浪聞鶯公園-涌金公園-西湖音樂噴泉,再從斷橋上白堤,到平湖秋月景區,再到曲院風荷上蘇堤,從蘇堤春曉到遙看三潭印月,再到雷峰塔看西湖全景,然後從雷峰塔下來回到柳鶯里賓館,結束全部行程。繞西湖還可以有一個更大的圈,就是走楊公堤外圈,但楊公堤已經變成一條公路,交通繁忙,行走不是特別方便,而且景色不如蘇堤,所以最終我們還是選擇了走蘇堤。

下面請跟著我們的腳步,欣賞西湖美景吧。

早晨的西湖,山朦朧、鳥朦朧,昨夜月光照簾櫳。

早上湖裡的小舟。歐陽修有詩:「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南方城市多文人,常見有人用大筆蘸水在早晨的石板路上寫字。

西湖觀荷亭,殘荷猶留,平添意境。李商隱有詩:「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從湖邊看斷橋。斷橋,唐朝就已建成。斷橋之名,得於唐朝。一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說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傳說《白蛇傳》故事發生於此,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現存斷橋是1941年改建。斷橋最美的時候是斷橋殘雪,可惜這個冬天杭州還沒有下雪。宋詩人汪元量有詩:「我憶西湖斷橋路,雨色明光自朝暮。燕去鴻來今幾度,梅花萬里水雲隔。日夜思家歸不得,偶然醉歸文姬側。

去上廁所經過一房子,上寫蔣經國舊居,進去看已經改成一咖啡廳。看介紹,蔣經國好像也沒有在這個房子裡住太久。

白堤原名「白沙堤」,東起「斷橋殘雪」,止於「平湖秋月」,長約2里。白堤有人說是白居易所建,其實不是,白居易寫過白堤很有名的詩歌《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詩中的白沙堤,就是白堤。

從白堤看保俶塔,塔在修葺中,被圍上了圍擋。保俶塔,建於五代十國時期,坐落在杭州寶石山上。北宋咸平年間(998年-1003年),和尚永保師叔,簡稱「保叔」,募緣十年,進行重修,改為七級,所以叫保俶塔。杭州有兩座著名的塔:雷峰塔與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對,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說。

平湖秋月景區。每當清秋氣爽,西湖湖面平靜如鏡,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故題名「平湖秋月」。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都是泛舟湖上遊覽秋夜月景。康熙巡幸西湖,御書『平湖秋月』匾額,從此,景點固定。宋代詩人孫銳有詩:「月浸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白苹紅蓼西風裹,一色湖光萬頃秋。

湖邊看到一船鰱魚,說是西湖里打上來的魚,旁邊就是「樓外樓「飯店,為飯店準備的。西湖里的魚應該不能隨便打吧,我懷疑是從外面送來的。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寫魚最好:「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樓外樓飯店,宋代林升寫「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那個時候,應該還沒有樓外樓飯店,飯店名字的靈感應該就來自這首詩。

路經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國際性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經過蘇小小墓。我還以為是蘇東坡妹妹蘇小妹的墓,當然其實蘇小妹也是虛構的,蘇東坡並沒有一個叫蘇小妹的妹妹,或者即使有,也很小就去世了。

蘇小小(約479年~約502年),南朝齊時期著名歌伎。歷代文人多有傳頌,唐朝的白居易、李賀,明朝的張岱,近現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寫過關於蘇小小的詩文。蘇小小自小能書善詩,文才橫溢,幼年時父母雙亡,寄住在錢塘西泠橋畔的姨母家。她十分喜愛西湖山水,自製了一輛油壁車,遍游湖畔山間。

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見鍾情,結成良緣。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來催歸。阮郁別後毫無音訊。蘇小小情意難忘,時時思念。後來,她在湖邊見到一位模樣酷似阮郁的人,得知此人叫鮑仁,因盤纏不夠無法趕考。她覺得此人氣宇不凡,必能高中,於是主動提供錢物上的幫助。鮑仁感激不盡,滿懷抱負奔赴考場。

後蘇小小受人陷害入獄,身染重病,臨終前囑咐道:「我別無所求,只願死後埋骨西泠。」應試登第的鮑仁遵照蘇小小「埋骨西泠」的遺願,出資在西泠橋畔擇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題「錢塘蘇小小之墓」。這就是這張照片上的墓。蘇小小自己寫的詩,最出名的是:「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 何處結同心?西泠松柏下。

曲院風荷景區,現在變成了印象西湖的演出地,冬天自然是沒有荷花的。但夏天西湖的荷花還是很美的。明朝王瀛的詩:「古來曲院枕蓮塘,風過猶疑醞釀香。尊得凌波仙子醉,錦裳零落怯新涼。

這是蘇堤。蘇堤是蘇軾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構築並歷經後世演變而形成的一條風景大堤,為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命名為「蘇堤」。陸遊有「花滿蘇堤柳滿煙,採藥時值艷陽天」的詩句。

在冬日陽光下無人之時,獨坐面對這樣的山色湖景,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也許是「獨占湖山萬里天」吧。

西里湖景色。蘇堤把西湖一隔為二,小的那個就叫做西里湖。西里湖後面的山叫丁家山,湖山交融、綠樹掩映、水煙氤氳,小舟悠然,一派淡泊、悠遠、水墨山水畫般的景致。

從蘇堤遠眺雷峰塔。雷峰塔初建於公元977年,是吳越忠懿王錢弘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而建,因其所在山峰叫「雷峰」,被人們稱為「雷峰塔」。《白蛇傳》中關於雷峰塔的故事是: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後小青苦練法力,終於打敗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貞獲救。舊雷峰塔於1924年倒塌,魯迅聞訊後曾寫了一篇文字《論雷峰塔的倒掉》,專門為白娘子撐腰。

路過花港觀魚,一群充滿青春氣息的中學生剛好從門口走進去。花港觀魚的歷史:南宋時,有小溪從花家山經此流入西湖,小溪叫花溪。內侍官盧允升在花溪側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稱為「盧園」。園內架梁為舍,疊石為山,鑿地為池,立埠為港,畜養異色魚類,廣植草木。因景色恬靜,遊人萃集,雅士題詠,被稱為「花港觀魚」。康熙駕臨西湖,題書花港觀魚,刻石碑建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碑分為陽文和陰文雙面,是康熙和乾隆祖孫兩個皇帝分別題的字。乾隆有詩:「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現在的雷峰塔,修建沒有太長時間,可以坐電動扶梯直到塔座。新的雷峰塔修建的時候,注意保護了舊塔的塔基,作為文物用玻璃罩了起來,在舊塔基上搭建了新的雷峰塔。新的雷峰塔里,有電梯可以直到頂層,方便大家登高遠望。在這樣的雷峰塔里待著,白娘子一定也會願意吧。

從雷峰塔頂上看完整的西湖。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剛好符合這種感覺:「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雙投橋景色。雙投橋又叫長橋,宋代錢塘門外,水口遼闊,有橋橫截湖面,橋分三門,有亭臨之,長三里許,壯麗特甚,是為長橋,相傳南宋淳熙年間,錢塘書生王宣教和少女陶師兒欲自由戀愛,為陶母所阻。八月中秋之夜,雙雙投入橋下而死。後人為紀念這對忠貞不渝的戀人,將此橋稱為雙投橋。斗轉星移,水口漸漸淤塞,橋變短,遂成西湖三怪之一:長橋不長。

過了雙投橋,再行里許,就回到了柳鶯里賓館,結束了環繞西湖的散步。很開心能夠用上午的三小時環繞西湖,對於這一人間美景有了些新的感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l-e9W8BjYh_GJGVTX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