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開課丨4-1沒有良好的公司結構,業務就沒有了載體

2019-07-27     俞敏洪

第四講 風雲變幻

1

沒有良好的公司結構,業務就沒有了載體

2

成立公司:一場諮詢引發的新東方變革

3

合伙人之間,股權如何進行分配

4

從合伙人到股東,再到職業經理人,一場艱難的歷程

5

定心丸:給股權定價

6

引進外部投資人的是是非非

7

我是用什麼心態來對待變革中職位的起起伏伏的

8

盧躍剛對新東方穩定起到的作用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們第三講講到了與朋友、同學一起合夥創業帶來的利與弊,也講到了新東方的發展和新的力量的加入。

今天我們講第四講,題目叫做《風雲變幻》,主題是新東方如何從一個朋友之間的合夥關係,最後逐漸地變成了一個新東方的教育集團公司的過程。

我們下面來講第一個話題,沒有良好的公司結構,業務就沒有了載體。

(世界知名品牌公司組織結構圖)

上一講我反覆講到,我的這些朋友王強、徐小平他們回來,我們做成了一個鬆散的合伙人結構。後來的電影《中國合伙人》,也是根據我們當時的情況來拍攝的,是一個鬆散的結構下面互相之間,做著不同的業務,互相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關係。

當然,實際發生的情況,跟《中國合伙人》電影中的情況是有著巨大的差別的。因為電影畢竟是電影,是故事性的。我常常說新東方現實中所產生的問題,比電影中所發生的故事還要更加的精彩。

首先,新東方其實除了學校的營業執照以外,它是沒有一個框架結構的,就是說它沒有一個公司的結構。我們也都知道,隨著新東方的發展,學校本身已經沒有辦法包含新東方新的業務發展體系了。

我舉個簡單例子,在發展過程中間,新東方出現了兩個新生事物。

第一個,大家決定要做圖書出版。為什麼呢?因為新東方學生越來越多,我們自己也在寫書,我們的書交給別的出版社去出,一是發行不一定好,二是我們倒過來還要出好多錢買回來給我們的學生用,總覺得這個不太對頭。所以我們決定要成立一個圖書出版的公司。

當時由於新東方大家是包產到戶的,因此沒有一個出來說,我們來成立一個圖書出版的子公司。那就意味著必須只能是個人來做,因為學校本身不能去做圖書出版,更加不能跟出版社去合作。

這個時候,我說:「這個圖書出版我來做,因為我對這個比較熟悉,現在我就去成立一個圖書出版公司。」

那王強、徐小平他們就說:「我們對新東方發展也做了貢獻,如果圖書出版都是你一個人的話,我們覺得不太合適,萬一未來做成了大公司沒有我們的份啊!」

我說:「那沒關係,我們就把圖書出版變成股份制唄!」儘管原來我們不是股份制,但圖書出版可以股份化。

所以我就說:「我來主做,那我就占一個大頭,我占到60%,你們幾個人再分剩下來的40%。」

過了一段時間,王強說:「我原來在微軟,在貝爾實驗室,我搞電腦的,現在中國學生那麼多人要學電腦,那我搞個電腦培訓學校不挺好嗎?搞個電腦培訓公司。」

我說:「這個當然可以搞啊!」

王強說:「這個電腦培訓公司一定由我來主做,我就占60%,你們去分其他的40%。」

這樣一來,所有的公司的股權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在做自己那一塊,儘管比原來的包產到戶好像稍微進步了一點,但是這個結構更加複雜了。在這個結構上面,沒有一個大的結構來套。你會發現,包產到戶走到了盡頭,新的發展機遇出現了,但是新的結構卻沒有產生。

比如說,當時我們這些人都是書呆子,根本就不知道公司到底怎麼做。這個公司怎麼註冊成總公司?總公司下面我們怎麼做分公司?當時國家有規定,公司下面不能辦學校,我們註冊公司跟學校又沒有關係,也就意味著學校的業務和公司沒有關係,那公司到底有沒有價值?搞不清楚。所以我們知道遇到了問題,新東方的發展已經面臨巨大的障礙。

每個人往前走的時候,都覺得好像除了自己做的這一塊,未來的機會難道跟我沒關係嗎?應該用什麼樣的組織架構來做?上海學校也開了,廣州學校也開了,那上海學校、廣州學校的收益是歸俞敏洪一個人所有呢?還是歸我們大家所有呢?財務怎麼監督呢?

當時又沒有總公司,也不是北京校區辦的學校,萬一當地聘請的法人代表最後說這個學校跟你們沒關係,萬一周成剛、李國富他們做大了,說:「原來辦學校這麼賺錢,我們憑什麼要跟他們合作,我們自己在上海做成獨立王國。」

儘管他們不會這麼想,但是從組織結構關係來說是可以這麼做的。不像今天的新東方學校,沒有哪個校長敢說這個學校是我的。為什麼?因為從股權結構到管理邏輯,都是屬於新東方集團公司的。所以你個人乾得好拿薪酬、拿獎金,干不好你就走人,是這樣一個概念,但是原來沒有。

這個時候我們就很苦惱,我們自己想不出辦法來,但是已經開始出現了部分的利益衝突,為什麼呢?因為新的業務到底給誰干呢?

王強說電腦培訓給他干。徐小平說:「儘管我沒學過電腦,但其實我也可以干這種培訓,不就是干培訓嘛!俞敏洪圖書給你干,憑什麼給你干?我原來對圖書也不陌生啊!」所以已經開始形成利益結構不一致導致的利益衝突,而且導致最後互相之間還有可能出現打架的情況。組織結構決定了一個公司的發展規模,這件事情是毫無疑問的,我們現在就需要有人來幫忙做組織結構。

這個時候我碰到了一個朋友,他說:「你們這樣亂下去不是事,我給你們介紹個人吧!」我問:「介紹誰啊?」這個朋友就說:「有沒有聽說過人民大學有個叫王明夫的?」

王明夫是和君商學院的創始人,和君商學院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商學人才,它本身也是一個新三板的上市公司。當時還不叫和君商學院,大概叫做和君諮詢公司,朋友就介紹我去友誼賓館的咖啡廳,跟王明夫見了個面。

見面聊了以後,我覺得這個人挺聰明,對組織結構的理解也比較明確,而且他們當時還跟人民大學一個叫彭劍鋒的人在寫華為基本法。華為當時在中國已經小有名氣了,在中國電信業、通訊業已經做得很好。

所以我說:「你們幫華為寫基本法,寫什麼東西啊?」

他們說:「我們幫華為清理組織結構、人事關係、未來的價值觀體系。」

我說:「這個地方我剛好也要,你這個隊伍就過來吧!」

這樣就有了一個好的契機,我把王明夫請進新東方,我們聘請他作為諮詢公司,來為新東方設計組織結構和未來的發展路徑。雖然後來事實證明,王明夫的團隊要完成新東方這麼複雜的情感上的糾結,以及發展中的利益關係和衝突,其實他們的力量是不夠的,但他們畢竟開啟了新東方的變革之路。

這就是我要講的第一個主題,沒有良好的公司結構,業務沒有載體,就沒有了發展前景。

7月-9月,「老俞閒話」將在80天的時間裡,連載《蛋殼來了》APP上的「新東方成長曆程」音頻課程和由此出版的新書《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文字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guRGwB8g2yegNDXC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