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敦城市公共空間:創意設計促進開放包容

2023-04-18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開普敦城市公共空間:創意設計促進開放包容

文 Article / 張琳 Zhang Lin

圖 Pictures / 伊萬·班 I Wan Baan、埃莉諾·博蒙特 Eleanor Beaumont

作為非洲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設計之城」的開普敦,不同於傳統的海濱休閒地,憑藉其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包容性創意設計,榮膺全球最美麗的城市之一。開普敦的城市公共空間被設計為一個創意和文化的聚合點,以促進包容、多樣性和社會參與。無論是開普敦市民,還是當地市政府、各類社會組織,都不斷地在城市公共空間創意設計方面付諸實際行動。

用創意打造城市公共空間的開普敦,最初並未意識到包容性設計的重要性。南非20世紀初便開始施行種族隔離制度。在開普敦這座由不同種族居民組成的城市裡,也不例外,這導致人民內部矛盾激化,產生了嚴重的歧視和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但這時智慧的民眾們在城市空間上的創意改造與設計已率先開啟,並展現出不可小覷的潛力。當城市由於實行種族隔離政策,拒不承認那些由荷蘭人從馬來西亞、印尼和斯里蘭卡帶來的奴隸居住地的合法性時,聰明的馬來族人在成功避免拆遷的基礎上,為解決沒有門牌號的問題,極富創意地給自己房屋粉刷各種鮮亮色彩來區分,並一直保留下來,成為現在著名的馬來區彩色房子Bo-Kaap,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觀。如今充滿彩色房子的街區乾淨整潔,每年的重新粉刷使其始終保持色彩鮮亮。除了色彩,在這裡,人們還可以看到許多居民自發設計的巧思,例如各種各樣的手繪標誌以及用廢料建造的房屋。

彩色房子Bo-Kaap

種族政策的轉折點出現在曼德拉當選南非總統後。隨著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開普敦的民主化和城市化進程終於得以開啟。歷經二十多年的努力,開普敦通過建設創意城市來構建種族融合和互相包容的社會局面,解除了以往地理空間的隔離。政 策 的轉向鼓 勵了對 城 市空間的 包 容性設計。另一方面,積聚創意、體現包容的城市空間又反哺了政策的實施落地。例如,原來只屬於白人活動範圍的購物中心、公園等公共區域逐漸變成了各種族都可到達之地;原本屬於某些族群私人領域的咖啡廳、飯店等地方也逐漸成為新的開放公共空間。其中貢獻格外突出的,有開放的開普敦中心城區長街(Long Street)、綠市廣場(GreenMarket Square),有休閒的布里街(Bree Street)和克魯夫街(Kloof Street),還有V&A碼頭與托馬斯·赫斯維克設計的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ZeitzMOCAA)。可以說,開普敦構建的和諧共生城市公共空間作為新的社會交往的中心,吸引著各種族人群的到來。

當地政府在促進城市公共空間包容性上做出了許多積極的行動。為了復興由於治理不善導致衰敗的中心城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開普敦於20世紀90年代發起了以「保留CBD的歷史文化,體現開普敦人的公共特性,創建包容、有效、多元的CBD」為宗旨的「城市中心區復興計劃」(the Central City Improvement District)。10年連續的綜合治理升級和改造了超過170棟建築物,建成了大量世界級酒店以及餐廳、酒吧和娛樂場所作為創意核心區的服務配套。因此,珠寶設計師克爾斯滕·戈斯(Kirsten Goss)、建築師羅伯特·西爾克(Robert Silke)和陶藝家安東尼·夏皮羅(Anthony Shapiro)等大牌創意人士聚集於此,當地設計界也在此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分享知識。同時,公共空間和人行道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這裡,長街和綠市廣場的改造可謂最具代表性。為了讓更多的黑人走進中心城區,在復興過程中,長街和附近便道上有專門給小商販開闢出來的空間;而綠市廣場更是將整個場地開放給各種族的攤主們,成為了著名的手工藝市集。作為將創意融入血液的地方,開普敦重視手工藝空間,這一定程度上更加促進了包容的社會氛圍。據統計,中心城區共開闢出了38萬平方米的空地給小商販經營,大街小巷裡總共分布著千餘間的各色店鋪,將創意設計置入種族包容的開放場景。

印達巴設計大會(Design Indaba),互動雕塑 「擁抱未知」

如果說長街和綠市廣場是當地政府主導的成功改 造 項目,那麼布里街和克魯夫街就是創意人士通過自己獨特設計充分塑造城市空間開放與包容氛圍的得意之作。這裡,不同的店主會將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加入建築立面和室內設計。布里街可能是目前開普敦最時髦的街道,到處都是有腔調的店鋪、咖啡廳和酒吧。但在布里街成為開普敦手工藝商業街區中的一分子之前,克魯夫街已經存在。布里街擁有一副嶄新的面孔,而克魯夫街則是見證了數載光陰的老炮兒。美食、服裝、小眾 風格、社區服務等多元包容的商業組合使這裡獨具魅力,例如德國姑娘芭芭拉(Barbara)經營的藝術品小店,收集了大量非洲設計師的迷人作品,從飾品、手 袋、服裝鞋帽到家品應有盡有,兼顧創意概念店、展示廳和銷售場所等多項功能。

除了藝術與手工藝品店鋪和攤位集聚的開放空間,公共建築空間作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承擔著重要的包容性社會責任。2017年由穀倉改造而來的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對公眾開放,一經亮相便吸引了大量來自附近V&A碼頭遊客的目光,被切割後的筒壁構成了創意的建築空間,令幾近荒廢的工業遺址重注活力。

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Zeitz MOCAA)

這些切實的城市空間創意設計,幫助開普敦斬獲2014年度的「世界設計之都」稱號。自成功獲封以來,憑藉從炙手可熱的創意人士到工匠的無數藝術作品,以及用創意設計改造城市、振興街區的做法,開普敦的城市設計和創新魅力逐漸被世人認可。同年,開普敦開展為期一年的「2014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WDC)項目,它以「現場設計,改變生活」(Live Design. TransformLife)為主題,用460個創意設計項目向世界展示這座城市的設計與創意。

其中,將落後鄉村改造為美術館的「馬蓬鎮藝術體驗」項目(Maboneng Township Arts Experience)極具代表性。這個非營利性目的地發展計劃將城鎮的住宅變成景點,將社區變為創意區,一些小屋作為藝術畫廊對外開放。它在鄉鎮、農村和城市之間創造一個對當地人和國際遊客同樣溫暖、親密的創意環境。項目影響深遠,甚至延續至今。

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Zeitz MOCAA)

此外,在開普敦舉辦的諸如「感染城市節」(theInfecting the City Festival)等活動目的是支持和促進當地的藝術、文化和設計,從而促進包容。從2013年開始舉辦的開放設計節(Open DesignFestival)每年吸引約8000人參加,從1995年開辦的印達巴設計大會(Design Indaba)則能吸引觀眾超過10000人;已經舉辦了十屆的開普敦藝術博覽會是非洲最大的當代藝術集會和開普敦的年度文化活動,展示了128位新藝術家和99位參展商的作品,吸引了超過23000名參觀者。

開普敦城市公共空間是體現充滿包容性創意設計的最佳範例。藝術家、商人、市民、社區、社會活動家紛紛貢獻力量,文化的多樣性、開放性與包容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編輯:張倩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f72642d6ad33eb79d7511f823d77e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