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銳,中國面孔——專訪衛星展創始人:瑪娃·格里芬

2023-06-05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世界新銳,中國面孔——專訪衛星展創始人:瑪娃·格里芬

文 Article / 王蕊 Wang Rui

圖 Pictures / 米蘭設計周衛星展 Salone Satellite

在衛星展(Salone Satellite)創辦25周年之際,創始人瑪娃·格里芬(MarvaGriffin)分享了她對米蘭創意事業的熱情,以及偉大設計體現的充裕價值。

衛星展的獨特魔法

上世紀70年代,委內瑞拉 策展 人瑪娃·格里芬到義大利開始了她的設計事業。起初,她為B&B的創始人皮耶羅·安布羅吉奧·布斯內利(Piero AmbrogioBusnelli)工作,為她創辦衛星展積累了經驗。

> 平行森林系列,設計師:徐明宇

衛星展創辦的宗旨即為新銳設計師提供展示舞台,讓青年設計才俊將自己的作品分享給來自全世界的家具製造商。自1998年衛星展創辦以來,佐藤大(Oki Sato)、派屈克·喬安(Petrick Jouin)、洛倫佐·達米亞尼(LorenzoDamiani)等一眾現已聲名遠揚的設計師在這裡被認識並取得了一定的設計成就。

成功經驗很難複製。「因為義大利,因為義大利人,因為米蘭人的創意,因為『義大利製造』,生長在義大利的人,尤其是米蘭人,很難有壞品位,他們始終被設計包圍著。」瑪娃說,「米蘭是設計師和家具製造商的最佳聚點。61年前,只有16個家具商參加米蘭家具展,可是今天呢?家具展在龐大的產業以外,還應該是關於教育、關於設計可以改變生活的討論。我經常提醒年輕設計師,設計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產業,你的設計必須對生活有所提升,是一種『解決方案』,而不是對已有事物的『複製』。」

去年,衛星展結束時,面對全體參加衛星展年 輕人的熱烈掌聲,瑪娃·格里芬思考著一個問題: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設計師們而言,設計的未來是什麼?2023年,衛星展回答了這個問題—設計將去往何方?(Design:Where Are You Going?)

> 明椅,設計師:林舒安(INSDIM)

在米蘭家具展的13-15號展廳,來自18個國家的28所設計學院或大學,以及來自31個國家的約550名35歲以下的年青設計人才參與本屆衛星展。

展區以太陽和月亮劃分為兩個廣場,並設置一個裝有望遠鏡的特殊裝置,用於「觀察」「反映」設計的現在和未來的想像天空。

瑪娃說:「在環境、經濟和社會平衡發生巨大變化的當下,衛星展要提供寶貴的信息,幫助學生和新銳設計師認識到創新在未來的意義。」

> CEWO,一個基於陶瓷與木料再利用的可持續設計創作,主持設計師:Christoph John(品物流形)

當設計仍然是一種模糊的需要,設計該如何發展?「參加衛星展的孩子們以及培養他們的學校,也許就是設計的未來。」瑪娃·格里芬說,「衛星展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設計解決方案。『夢想成真』這句口號告訴我們,青年人才的時代到來了。一個設計從原型到投入生產,讓創意夢想成為現實。這是衛星展能做到的。」

世界新銳

既然是為鼓勵年輕設計師而創辦的展覽,自然少不了對優秀設計師的嘉獎。衛星獎(Salone Satellite Award)每年會在眾多參展者中選出三位(組)獲獎者。今年,也就是第12屆衛星獎,還設立三個特別提名獎,被授予「融設計獎」,獎品包括在中國杭州餘杭的融設計圖書館(該倡議的發起人)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交流。這一屆衛星獎,工藝和傳統的創新、倡導保障可持續發展和社區思維取得了「勝利」。

> 穿針引線,設計師:林舒安(INSDIM)

來自日本的Honoka憑藉作品榻榻米再生計劃(Tatami Refab Project)摘得一等獎。由6人組成的設計團隊,耗時近4個月,回收廢棄榻榻米草蓆,研發出一種技術—將草蓆碎裂成粉末後與可降解塑料混合,再用3D列印生產出結實耐用的案幾、坐凳、燈具、插花器等產品。

同樣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還有提名作品,來自韓國的Weonrhee小型邊桌以建築圖案和傳統景觀為靈感,延伸了建築材料的生命周期,展示了一系列用舊木材製作的多功能家具,材料的原始紋理和可持續的自然特性受到歡迎,讓人不禁聯想起葉脈或虎皮。

二等獎授予來自中國香港的Ryte工作室。Ryte是一個年輕創意工作室,團隊由充滿激情的室內設計師、建築師和工程師組成。他們始終相信,空間與物品是相輔相成的,不斷嘗試對技術、手工藝的探索,力圖重新定義產品、材料和空間。獲獎作品三重凳(Triplex Stool)的原材料是從玉米中提取的可降解亞麻纖維。據介紹,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堅固的天然纖維材料,而經過彎折後形成的幾何形體可以承載數倍於自己的重量,而三重凳本身卻才不到2公斤重。這款凳子的可拆卸特性正是設計師張凱琨(Dennis Cheung)作為香港青年,受狹小空間和搬家運輸需求的生活經驗啟發所獲得的設計靈感。

> 小型Primitive Structure桌,設計師:Weonrhee

Ahokpe + Chatalin獲得三等獎,他們以「比利時設計」(Belgium is Design)的名義出現在衛星展上,帶來由回收織物製成的Kudoazò吊床。

中國面孔

在今年衛星展上103組參展單位中,來自中國的就有13位(組)。瑪娃·格里芬多次到中國訪問,她十分關心中國年輕的設計力量。瑪娃說:「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設計教育的進步,讓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優秀的中國設計師和極具中國特色的創意設計。」

INSIDM 是一個跨學科設計工作室,由設計師林舒安在上海創辦。林舒安希望通過設計創造一個文化、歷史與真實空間的交流平台。這次,他帶來了一個藝術裝置作品《神龕》(A Monument as Memento),以紀念過去幾年難忘的生活狀態。不同於大部分設計工作室,INSDIM更注重為企業提供服務,很多設計項目都是與國內外企業合作完成。INSDIM的創意不只來自對生活狀態的反思,更是對生活方式的創造性轉化,這些在其以往的設計作品中可以看到。林舒安說:「現在人熱衷於裝扮家庭,不只是因為家本身,更在意通過打造家庭來營造個人形象。在當今社會,家的意義發生了轉變,設計也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

> les(s)系列木質邊桌,設計師:陳暐之、王復華(STUDIO WA+CH)

疫情引起年輕設計師的反思。「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來,人們對自然和戶外的嚮往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梜」休閒椅正是設計師江秋華面對人們日益增長的戶外需求,重新定義可攜式戶外休閒椅的創新設計。厚實的皮革材質椅面可以輕鬆彎曲收納,用最小的收納空間和最簡單的展開方式,簡潔而不失優雅。

衛星展上,一塊小小的香皂備受觀眾青睞—「福皂」是一塊由寺廟廢棄的香灰再利用製成的洗手皂。設計師李克軍認為:「人們喜歡觸摸寺廟中象徵好運的事物(如有好寓意的凸起字體的器物、刻上經文的牆等)以獲得福氣,但寺廟裡的香灰,往往被直接丟棄。」事實上,香灰在古代可以被用作清潔,並且具有驅邪的作用。李克軍由此製作了「福皂」,使用「福皂」就像觸摸掛在寺廟中的祈福牌,通過日復一日地觸摸皂上凸起的字,獲得日日摸「福」的好兆頭,讓洗手這件小事也可以成為一種融入日常生活的祝福儀式。李克軍從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畢業已有兩年,現在杭州創辦了深氪設計。「福皂」正是李克軍帶領深氪設計工作坊來到米蘭設計周的一次全新嘗試。

>「梜」休閒椅,設計師:江秋華

設計師徐明宇在衛星展上的作品探索了竹編作為一種環保材料和生產方法的新應用,提供了傳統竹編的現代版本。模塊化的竹編家具「平行」和「流」系列捕捉了竹編的彈性和韌性的特性,竹編的結構和連接方式則提供穩定性和功能性。結合手工和數字製造,實現了簡單但意想不到的美學。「竹編工藝是中國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但傳統竹編器物在現代生活方式和現代空間中被邊緣化。這兩個系列將傳統的古老的竹編帶入現代室內空間,探索竹材的視覺美學和功能。」徐明宇說,「最初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竹編器物,如竹提籃、竹盒、竹夫人等。在設計過程中,竹編器物中重複的幾何元素讓我聯想到裝飾主義時期風格,無論是竹編圖案還是裝飾藝術設計,幾何元素都被融入其中。因此我通過堆疊的方式來進行視覺研究。」自2016年起,徐明宇就組建了一個4人團隊,並獲得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的支持。在浙江調研後,徐明宇在設計中選擇使用的材料大多是竹子和竹編工藝。從此,他開始致力於探索傳統竹編工藝的現代應用。徐明宇的探索將中國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有機融合,賦予傳統手工技藝現代應用,讓傳統工藝煥發新的生命力走進大眾生活,讓世界看到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多元特色,展現現代中國美學。

Studio WA+CH由陳暐之(Weichih Chen)和王復華(Fuhua Wang)創立於米蘭。今年衛星展上,他們帶來具有極簡科技感的les(s)系列家具。王復華說:「近年來,家具和燈飾行業開始融入更多技術,智能的概念成為家具和燈飾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的重要元素。」二位設計師將極簡主義設計融入到 les(s)系列,回應現代智能生活方式需求。他們的設計是現代藝術與極簡主義的結合,致力於為日常生活創造永恆的產品。同時,他們的設計也是對於生活觀察、材料、技術與美學的探索之旅。(編輯:王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f670485e4d5ae72d3b8bb702645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