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 / 焦雨儂 Jiao Yunong
圖 Pictures / 未來影響 Future Impact
設計與新技術在多大程度上塑造著我們的未來?在不久前結 束的2023米蘭設計周上,六位來自新加坡的設計師通過一場名為「未來影響」(FutureImpact)的展覽,為觀眾帶來了一些答案和可能性。
作為全球最受矚目的設計盛事之一,米蘭設計周上聚焦著專業以及普通人士的目光,世界對設計與新技術如何影響未來抱有空前的好奇與求知慾。而新加坡,作為亞洲設計創意發展最先進的中心之一,正越來越多地在人工智慧、3D列印、可持續設計、數字化設計等領域,展現出世界級的才華與對未來的豐富的想像力。
> 蒂芙尼·羅伊(Tiffany Loy)「織造未來」(Building Futures Line by Line)
來自「森林與鯨」(Forest & Whale)的作品「牆花」(wallflower)是一張使用者可與之交互的紙質海報,海報的表層是一層內嵌的深淺綠色卡紙片,每一片紙中都藏著香草類植物的種子,紙片可以單獨被撕下,使用者可以選擇撕下卡紙顏色、位置不同的種子進行種植,而種子類型所對應的色彩系統,讓這張海報變成了一段有跡可循的人與種子交互歷史記錄。
> 展覽現場
在來自設計師組合的古斯塔夫·馬吉奧(Gustavo Maggio)看來,市售香草的包裝往往伴隨著大量的污染與浪費:「人人都想用香草烹飪,但它們的包裝里用了過多塑料,而且沒放兩天就會腐爛變質。」於是他們選用了種子紙的形式,將九種香草種子按規律排列,以顏色作為標識,使用者不僅僅能夠選擇他們想要種植哪一種植物,同時也是在選擇想要創造什麼樣的海報作為牆上裝飾。作品的名字「牆花」一語雙關地表達了使用者在交互中的兩種體驗。跨界設計師納森·勇(Nathan Yong)的作品「彎曲的黑曜石」(Bent Onyx),則是技術實現設計審美的經典案例。「彎曲的黑曜石」是一系列以黑曜石為原材料的室內裝飾作品與置物架,依靠材料加工新技術,設計師不僅實現了獨特的設計效果,同時也大幅減少了製作環節中石材的浪費。「人們往往因為石材的鈍、冷硬而放棄使用它作為原材料」,但在勇的作品裡,石板在高壓中被彎曲塑形,以脆弱易碎、難以加工著稱的黑曜石,得以呈現出優雅的線條和輕薄的質感,而石材漂亮的紋理,在加工手法的輔助下,有如油畫顏料一樣,潑灑在這些物品的表面上。
> 加布里埃爾·譚(Gabriel Tan),「追 求和平石竹燈」(Aiming for Peace The Carnation Lamp)
紡織設計師蒂芙尼·羅伊(Tiffany Loy)與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數字製造與設計中心合作,作品「織造未來」(Building Futures Line by Line)是一系列紡織軟雕塑作品,具有鮮明的色彩與輕巧的結構。設計師探索3D列印技術在柔性面料紡織與多材料紡織品上的用途,有望改變3D列印技術在家居領域的作用。現居波爾圖的設計師加布里埃爾·譚(Gabriel Tan)在米蘭推出了B&BItalia的首個個人系列,「追求和平:石竹燈」(Aiming for Peace: TheCarnation Lamp)這件作品,設計師以「石竹革命」為靈感來源,在這場由平民參與的和平抵抗運動里,他們向叛軍士兵獻上鮮花,設計師以石竹與光為設計要素,向這 段葡萄牙歷史致敬。譚選用2.5w的低功耗LED光源,取用家具生產中剩餘的白蠟樹廢料作為底座,以回收鋼管作為支柱,安裝上3D列印的回收塑料燈罩。於表 面上可讀的「環境可持續」之下,設計師還想以此,在當今的國際情勢中表達普通人對於「非暴力」與「和諧」的期望。
> 蒂芙尼·羅伊(Tiffany Loy),「織造未來」(Building Futures Line by Line )
「視窗」工作室(Viewport Studio)開發的裝置藝術作品「更新」(Rinnovare),則為兩扇再利用金屬零件製作成的雕塑屏風。「視窗」與義大利品牌「平衡」(Equilibri)長期合作,為其設計了可以多重疊放的「適應」(Adapt)椅,在本次展覽上,這張椅子被解構為屏風上的零件,用以懸掛居家場景中的各種物品。有趣的是,「視窗」一共展出了兩件屏風作品模型,兩件看起來外觀並無過多相似之處。「視窗」的解釋是,其中一件是由ChatGPT在項目之初通過與AI對話創造的。六個涉獵面各不相同的項目,在實踐和背後的理念上,都凸顯了新加坡設計師對如何通過新技術、可持續材料等設計要素對家居空間進行再造。設計師們對新的設計與技術的敏銳捕捉,讓「未來影響」設計展為我們塗抹了一幅融合科技與人性、傳統與未來、東方與西方的未來設計畫卷,讓參觀者思考設計創意、技術進步與生活方式之間日益緊密的關係,以及其中為人類與地球帶來的廣泛影響和潛藏機遇。
正如策展人瑪麗亞·克里斯蒂娜·迪德羅(Maria Cristina Didero)所言,展望設計與技術的未來,重要的是我們不應僅止於討論,而是應該真正去投入應用於實踐。(編輯: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