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坐」, 作者:陳粉丸(括號)空間
如果將城市比作人們居住的一座大房子,廣場、街道、公園等公共空間就是城市的會客廳,各種公共設施便是其中的城市家具,這些公共設施在兼具服務功能的同時,供人們便捷使用、賞玩、休閒,以其特有的造型、色彩、用材及其藝術性和創造力,觸發著人們對城市空間的感知和想像,體現著城市的溫度和人文關懷。
>「粉色的微笑在城市中出發,2023」,作者:高少康
4月1日至6月27日,以「來,坐坐」為年度主題的2023深圳國際城市家具藝術季在深圳市福田區中軸雲廊舉行。藍天為幕、綠地為席,25組「城市家具」藝術作品在這裡將當代城市美學帶到城市公共生活語境中。策展人周智琛表示,本次藝術活動作為福田區「福[+]計劃」公共藝術走進城市中軸的旗艦展覽和「發現城市美學」系列活動之一,以人文美學為內核,將城市公共空間在美學層面無限延展,展現了「無疆」「無頂」的公共藝術展陳與現代都市、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漫步其中,人們不僅能夠在「城市家具」中就座休息,也能在與公共藝術作品的互動中放鬆心情,尋回快節奏都市生活中的「鬆弛感」。
>「動靜皆宜」,設計:袁希理、周智琛、楊心宇、謝嘉俊、陸柳青
>「乘風破浪」, 作者:彭芸瑩
展覽中,「童趣」的表達是藝術家們的目光聚焦之處。財新設計團隊袁希理、周智琛、楊心宇、謝嘉俊、陸柳青共同設計的藝術裝置「動靜皆宜」,將兔年生肖以波譜風格展現,炫彩圖案和明媚色系交織打造出極具裝飾感和互動性的城市座椅。圓潤的兔子造型充滿童趣,柔和的曲線適宜人們就座互動。「這些『兔子』俯身在綠草青青的山坡上,當人們與『跳躍』的兔子們共處時,可以在夢幻童趣的氛圍里短暫地從繁瑣疲憊的都市生活中抽離,這也是我們『打造積極和治癒感的美好事物』的設計初衷。」藝術家袁希理說,世界再大都是有限的,人心再小也是無限的,在有限的世界安頓無限的心靈便是他所追求的可持續設計重點。
>「城市的溫度」,作者:彭芸瑩
>「兀」,作者:許剛
而此類「童趣的珍貴」對來自香港設計師、藝術家高少康來說同樣重要。在「粉紅的微笑在城市中出發,2023」作品中,高少康對街頭常見的圓石墩進行在地創作,用粉色毛絨、人造皮革給這些硬質的灰色石墩賦予了微笑的表情。「毛絨材料是溫暖的,粉紅色也是代表溫暖的顏色,在原本冰冷的石頭圓墩上包裹粉紅色的毛絨外衣,加上笑臉符號,這些平常被人們熟視無睹的石墩便有了情感和情緒,如同蹲守街頭的小動物一樣可愛,軟化了城市的硬度。」高少康說,他的藝術創作常常帶有「可參與、可互動,可以和它玩」的特點,希望以活潑的、溫馨的、幽默的、鬆散的方式,激發人們的好奇心,調動人們的感知力,讓他們去重新認識和感受已經習慣了的環境和物件,進而與這些尋常之物建立起新的關係。
>「眼前一亮 x see you tomorrow」,作者:高少康「明天見組合」
當城市家具與人發生情感連結,便激發出更為廣泛的公共包容性與友好性。「當城市家具作為載體表達藝術之美時,還需考慮其全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它最後的可持續性歸宿。」彭芸瑩設計的城市座椅「乘風破浪」材料來自廢棄的衝浪板,整個作品以儘量簡潔的設計語言將三個衝浪板進行疊加和延展,保留材料自身使用的痕跡,將互動者的目光聚焦到作品主體物「衝浪板」背後的現象。「『乘風破浪』這件作品只是材料生命周期中的再利用和升級改造,在環境保護中的價值和作用微乎其微,但我希望藉此傳遞信息,讓更多人關注及參與到身邊的『可持續』行動中來。」她表示,公共藝術作品可以成為城市理念的發聲符號,當身邊的每個產品、每一次碳排放、每一次能量轉化、每個人的行為都把更深刻的可持續性融入其中,人、城市、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便成為可能。
>「矩陣」,作者:馮莉棠
美國城市規劃理論家、歷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曾說:「存儲文化、流傳文化和創造文化是城市的三個基本使命。」「藝術可以定義一座城市的性格,體現城市的文化訴求和人文關懷,也是城市溫度和表情的顯現。」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創建院長、2023深圳國際城市家具藝術季學術指導王中教授表示,如果將一座城市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現,其中60%為硬城市,即路網建設、產商服務等硬體配套;另外40%則為軟城市,是城市的文化、藝術和靈魂。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已成為國際共識,文化底蘊的積累將使得城市發展更加可持續。當前,國內城市發展正逐漸從注重功能、圍繞經濟發展向注重人文轉變。「我主張軟城市發展,以藝術思維推動城市發展,藉助藝術在不同的城市系統規劃層面建立有效連接途徑,促進城市文化生態繁榮,進一步激活城市發展潛力,培育創新動力。深圳福田通過『福[+]計劃』推廣文化,讓文化有了更加鮮明的載體,這樣的活動持續開展,將推動深圳更具活力,創造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場景,真正走向國際魅力都市行列,也讓身處其中的人們更有愉悅感。」王中說。
>「深圳S」,作者:戴耘
文 Article / 李小芳 Li Xiaofang
圖 Pictures / 2023深圳國際城市家具藝術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