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 / 賀貝 He Bei
圖 Pictures / 英國當代珠寶協會 Association for Contemporary Jewellery
如今,通過胸針來傳達重要信息不再是外交官員或公眾人物的特權,許多人都意識到潛在的微妙情緒(甚至偶爾的公開抗議)可以通過胸針去表達。這一風向在當代珠寶設計中尤其明顯,因此英國當代珠寶協會(Association for ContemporaryJewellery,簡稱ACJ)在慶祝成立25周年之際推出了一個全部展品由胸針構成的「意義和信息」巡迴展覽,展出的作品是由協會中來自英國、澳大利亞、奧地利、波赫、希臘、匈牙利、中國台灣、美國和美屬維京群島的60位成員在近一年內創作的60枚獨特的胸針。
艾瑪·麥吉爾克利斯特(Emma McGilchrist)「有零無一」(Z(eros)No Ones)
展覽中的作品既可以使用寶石和貴金屬,也可以採用其他不貴重的材料,因此涉及的材質涵蓋各個門類,從人造絲、紙、金、銀、銅、鋁、琺琅、木材、紡織品、陶瓷,到極富當代特徵的「現成物」:留聲機針、皮手套、廢彈殼、軍用綢帶和橙皮。在內容上,作品的題材覆蓋了氣候變化、社會正義、資源和污染治理、新冠大流行以及大型衝突等全球都在面臨的挑戰和議題,不乏對親人和英雄的致意、對自然界的美好和生命奇蹟的禮讚,不同之處在於有的作品聚焦於某些問題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影響,而另一些則關注應對這些挑戰的個體表達。
社會正義和變革
當代珠寶,或者說藝術珠寶,通常都是被陳列在玻璃之後。在畫廊或展覽館觀賞這些作品的時候,通常會被告知不要觸摸。而實際上,近距離接觸製作者所使用的材料,並親身感受,對當代藝術品來說十分重要。更何況,胸針在被佩戴的時候才最具有力量:當代藝術的解讀取決於背景,而這些胸針的背景是由佩戴者的身體塑造而成。
凱特·巴吉克(Kate Bajic)永恆的脆弱性(Fragility inPerpetuity)
與婦女參政運動時期一樣,胸針釋放出一 種挑戰社會上潛在的父權結構的信號。弗洛伊德對女性的解釋,即「女人是零,一個缺口,由於沒有男性特質而註定 低人一等」。然而創作「有 零無一」胸針作品的艾瑪·麥吉爾克利斯特(EmmaMcGilchrist)認為,零這一數字其實是一 個增強器,增加它旁邊任何其他數字的價值。零也是我們這個「二進位」社會運作的基礎。因此這枚胸針在設計上具有多重含義,每一個代表「零」的圓環都可以上下移動,象徵一個個的個體。
超自然
幾千年來,各種文明都在利用自然界的元素 來 裝飾自己。儘管科學技術和人力一直在進步,我們與自然的深刻聯繫仍然不可分割……沒有什麼內容能像大自然一樣,成為藝術家心目中永不枯竭的靈感來源。然而,將這樣複雜的禮讚捕捉並提煉為一件作品,極其考驗藝術家的能力。
蘇菲·馬丁-格里內爾(Sophie Martin-Glinel),城市花園胸針(City Garden)
蘇菲·馬丁-格里內爾(Sophie Martin-Glinel)發現,即便是在高度工業化的城市裡,大自然也從未缺席。她居住在倫敦東南部的一個非常發達的地區,工業區及其大型倉庫,塑造了城市景觀。在那片單色的人造建築海洋中,仿佛自然已經被人類的永不滿足的需求犧牲掉了。然而一些桀驁不馴的綠芽頑強地找到了它的方式,穿過裂縫,開花結果,讓最單調的牆壁也變得富有詩意。蘇菲創作的「城市花園」胸針象徵著城市景觀的鋼筋鐵骨中不息的自然之美。在這裡,藝術家將回收的工業材料與俏皮的現代輪廓和精緻的圖案結合在一起。
愛、想念與信仰
展覽的這一部分尤其感人,對失去親人的追憶總是能讓觀者心有戚戚。
簡·塞奇威克(Jane Sedgwick)的 作品「勿忘 我結」使用了已故母親縫紉盒中的線來製作這件作品,在工藝上運用了傳統手工藝中刷子製作的技術。這是向母親傳授給女兒的技藝致敬的一件作品。這件作品是一種當代形式的追思珠寶,與那些流行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前期的前輩們不同之處在於,縈繞在追思珠寶上的肅穆和壓抑被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溫暖的顏色和毛絨的觸感。材料和觸感是我們如何生活、看待和解釋世界的重要因素,充滿回憶的材料和觸感喚起幼年對母愛的感受,起到安撫心靈的作用。
金`諾蓋拉(Kimberly Nogueira),阿瓦隆(Avalon)
除了對至親的懷念,亨德利克 · 巴茲 - 梅爾策(Hendrike Barz-Meltzer)的作品「希望」靈感來自在藝術家參觀大英博物館的感受。那些被泥土層層掩埋下的陶瓶曾經代表著古希臘最輝煌的歲月,如今卻只剩下斷片;然而碎片之間隱含的奇妙關聯會讓觀者不由自主地將其與可能的希臘神話和英雄故事相連結。偶然的、損壞的、半丟失的圖案,邀請著觀者想像力的參與。這一靈感產生了一系列作品,展出的這一件與希望之神厄爾庇斯(Elpis)有關。
還有維多利亞·明茲克(Viktoria Münzker)的作品「載色體」,用色彩來仰望未來。「載色體」是分子中與顏色有關的部分,它使我們有機會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這件作品屬於維多利亞的作品「隱居之 地」(Terra Incognita)系列。藝術家感到,對更光明的未來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而用顏色來包圍自己就是一種積極思考的方法,她利用金屬、木材和石材營造出絢爛豐盈的色彩,鈦金屬和紅樹木材相搭配,形成光滑和粗糲的對比,吸引著更多感官的加入。
我們美麗的星球
由莎拉·簡·威爾莫特(Sarah Jane Wilmott)創作,由燒焦的木炭和銀構成的這枚名為「為時未晚」的作品不啻於一聲沉默的呼號。它警醒著人們思考如何去保護這個美麗的星球,在不可逆的「後天」到來之前還能做些什麼。
亨德利克·巴茲-梅爾策(Hendrike Barz-Meltzer)希望(Elpis)
受人類活動對地球影響的啟發,黛博拉·貝克(DeboraBeck)創作了具有環保意識的當代珠寶系列「傳承」。通過採用自己每天和兩條西班牙救援犬沿河散步時發現的回收金屬和廢棄材料,在自家工作室裏手工回收,並將其加工和鑲嵌在同樣回收再利用的銀質架構中。黛博拉製做出造型優雅而有雕塑感的可穿戴藝術品。將不再被需要的東西提升為現代珠寶,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地球減負做出了美好的示範。
與手鐲或戒指不同,胸針不被局限於佩戴在身體何處。胸針就像一幅微型的畫布,營造了一個微觀的世界,因此具備了傳達意義和信息的理想方式。藝術家們用胸針作為載體來探尋和回答關於身 份、關係的問題,勾勒出新的可能性,將未來的願景具體化;而佩戴者對胸針所攜帶的信息產生共鳴,置於其身與之融為一體。藝術家的願景與佩戴者的價值觀相疊加,產生出對話和新的見解,激發出看待世界的新方式。於是,胸針闡述了立場,創造者和佩戴者的價值觀也通過胸針與周圍的世界分享。(編輯: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