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時空交融下的設計選擇

2023-05-18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多維時空交融下的設計選擇

文 Article > 魯曉波 Lu Xiaobo

隨著多維時空融合的出現,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設計的核心是什麼。歷史上,設計活動一直在不斷發展和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設計的內容也不斷變化。設計需要具有前瞻性、應變性、整合性和引領性,以引領和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包浩斯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設計運動,代表著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並開啟了設計教育的先河。雷蒙德·羅維和迪特·拉姆斯都是著名的設計師,他們分別應對經濟危機和建立工業時期的審美標準。

在個性化、智能化、數字化的時代,新的藝術範式正在逐漸顯現,設計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這種變化不僅涉及設計的價值和關注點,還影響到設計工具、方法和生產方式。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智能化設計工具,如ChatGPT等互動設計軟體和參數化軟體,它們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設計體驗和感覺。除了參數化軟體,還有拓撲優化、延伸式設計、仿真和模仿等方面的智能化軟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本文作者魯曉波,原美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元宇宙被認為是人類最後一次遷移,它拓展了我們的生存維度和感官維度,使我們的綜合環境得到拓展。在這個多維交融的時代,重新思考設計的定義、範疇和方法,探討和提出設計選擇,以展開變與不變的思辨,彰顯中國智慧並探索中國方案,顯得十分必要。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人類正深刻反思,設計教育體系也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應變,同時也需要引領。

我們需要敏銳地認識時代的變化和新的技術、知識,同時也需要保持定力。教育設計的初心沒有變,它的意義在於提升人生的價值、實現生活的幸福和對社會的奉獻。教育不僅要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更應該完善人格、全面健康地發展,提升人的能力和點亮人的心靈。大學應該是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的重要堡壘。

以人為中心、可持續的設計觀從來也沒有變過,尊重生態的多樣性,關注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遵循可持續的設計原則,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創造人與物、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新型關係,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歷史告訴我們,技術創新和人文創新總是相輔相成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新文科建設成為一種需要,旨在通過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推動文科融合化、構建中國風格和世界影響力的人文學科。在這種背景下,價值的判斷和素質能力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文化理解傳承能力、審辨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素質能力越來越凸顯。儘管技術革命可能會帶來失業風險,但教育的根本在於能力的培養、價值的判斷和素質的提升。這是教育應該關注的最關鍵方面。

> 雷蒙德·羅維設計的可口可樂的包裝、標誌

新學科專業目錄的調整是應國家需求而進行的,以支撐知識創新、科技服務和產業升級為目標制定了新一輪學科目錄。這次調整對藝術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類進行了優化和調整,強化了學術型和應用型兩類高層次人才培養,並注重基礎支撐。此外,還增設了九個交叉學科,將設計納入其中。這樣一來,設計學科更加強調其交叉學科屬性。因此,我們需要在新方向、新模式、新課程、新理論等各個方面展開探索和研究。

學科交叉與融合是學科發展的普遍趨勢,打破學科壁壘,跨學科人才培養已成為共識。然而,一些大學的設計學科設置存在學科層次偏低、學科壁壘固化等問題,不利於學科融合交叉的發展。設計學科也需要關注學科交叉點,發展新的學科前沿。未來的設計發展目標需要服務於環境、經濟和社會三個維度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數字經濟、健康與關懷的設計和致力於人類永續發展等手段實現。

克拉尼曾說過:「我的設計有90%都是自然,只有10%是我路易尼·克拉尼。」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傳統的自然材料的應用都具有持續的可能性。數字經濟已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和技術變革的重要力量,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可能達到60萬億元。隨著智能終端和物聯網技術的不斷完善,萬物互聯正逐漸成為現實,數字化在設計領域的應用也在不斷增加。數字孿生是一個宏大、面向未來的虛擬系統,設計學科可以通過數字孿生拓展廣度和深度,設計方法指導的理念、工具、實踐流程和知識結構都會發生變化,信息設計將成為未來設計學科普遍和重點關注的方向之一。未來大量產品都將與數字、科技和智能相關聯。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尤其是在疫情之後,人們開始思考人的價值所在,並關注健康和關懷的設計。設計界通過大量探索和成果取得,已經成為未來非常重要的領域。其中,一些新技術如人工智慧被應用在設計中,如盲人用的眼鏡和讓聾啞人在皮膚上感受美妙的音樂,這些都是數字經濟帶來的新可能性。設計的任務是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同時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承擔社會責任,並關注不同的國家、地區、民族、文化人群的利益和公平,來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因此,設計需要結合藝術與科學,並遵循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的發展規律。

> 設計師迪特·拉姆斯

ChatGPT對人類社會最根本的改變也將發生在教育和藝術設計領域。雖然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通用人工智慧還需突破多項技術和理論難點,但從GTP到ChatGPT的發展,它已經在邏輯推理、自然語言理解和設計等領域表現出了出色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ChatGPT並非創造,而是按照人類意願集成已有的設計,這與創新和創造仍有區別。儘管ChatGPT可以呈現出二維平面設計或創意方案,但在人工智慧驅動的算法工程軟體領域還有更加強大的軟體,例如德國生產的一款軟體可以基於輸入的發動機核心功能和性能要求,通過算法生成符合要求的整體設計,包括結構和功能。AI不會受限於人的習慣性思維和心理,可以自由地創造新的設計概念。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開放地看待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僅僅局限於ChatGPT。

中國應該從引進設計到快速發展,成為世界設計的重鎮。為此,我們應該以中國文化為基礎,分析歷史的脈絡,探尋文化的基因,創新中國風格的設計範式。中國風格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紋樣的模仿,更多的是輸出觀念和價值觀,將外在表現形式和傳統精神內涵相結合形成的。例如,我們與寶馬公司合作的7系就將中國最高的傳統技藝融入到一個最現代化的工業製品中。通過這樣的案例,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完全有自信來構建自己的設計範式。

經過大量實踐和探索,我們成功申請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風格文化創意智能產品設計技術集成與應用示範」,目前正在應對科技部的驗收。感謝胡大、阿里巴巴達摩院、西北工大、北服、江南大學、陶文旅集團、曲美集團、青島四方、山東如意等10家單位的共同承擔。該項目研究框架從設計創新到中國風格轉化的各個層級來構建中國風格,基於五大行業,包括陶瓷、家具、服裝、通訊行業和高鐵,初步成果將在米蘭世博會上展出。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校慶前夕,總書記提出了對藝術設計界的新要求,認為在新的高質創新發展階段,設計擔負著重要的使命,也增加了我們的歷史使命。

>「未·未來」國際教育論壇系列展覽現場

未來社會的趨勢是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更透徹的價值、更深入的智能,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不僅僅帶來效率,更多的是創新、產品和服務。設計學科是一個應用學科,學科發展需要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育人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融為一體。我們需要研究學科發展規律,創新知識體系,更新評價體系,面向多變的趨勢和現實的挑戰,探索設計研究的有效方式,構建理論與應用統一的學術體系,營造設計學科的學術共同體。我們需要創新學科學術研究的新範式,回應時代社會現實的問題,搭建協同創新的研發平台,以設計賦能社會的發展。在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跨學科跨文化和學習課程內容學習、方法更新和實踐教學方面,需要不斷創新和進步。(編輯:九月)

(作者魯曉波系教授、原美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本文來自2023年中央美術學院「未·未來」國際教育論壇主旨演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22a70708dcfb6af7a75ee228fe5c3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