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中風、三叉神經痛、癌性疼痛,一個奇方,祛風通絡止痙止痛

2023-08-18     醫者榮耀

原標題:面癱、中風、三叉神經痛、癌性疼痛,一個奇方,祛風通絡止痙止痛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大家都在推杯換盞、觥籌交錯,唯獨有一人卻滴酒不沾,細問之下,才道出難言之隱,因為曾患過面癱之疾,因此一直在忌口。要說面癱這樣的疾病,在過去可能很少聽人提及,但是現代這種疾病的發作頻率也越來越多,而且發病年齡也在逐漸年輕化。對於面癱這種疾病來說,如果恢復得不好,可能會留有後遺症,比如「嘴歪」,又比如「患側麻木」。所以,對於面癱來說,正確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在中醫的歷代名方中,卻有一個大名鼎鼎的經典良方,不僅是治療中風風中經絡的奇效良方,更是專治面癱的特效秘方。而這個方劑便是牽正散。聽這方劑的名字,就知道它的重要作用,它是專為「口眼歪斜」而設計的,把口、眼、臉歪著的部分給它拉正,所以便有「牽正」之名。而這個牽正散,也是歷經千年而不衰的效驗良方。

那麼,這個牽正散究竟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可能說出來很多人表示難以置信,因為全方只用了三味中藥,它們是「白附子、白僵蠶、全蠍」,這三味中藥都需要生用,無需特殊炮製,不過全蠍需要去頭足,三味中藥的劑量是取「各等分」,如果在臨床運用時,也可根據病症的實際情況而增減劑量。原方使用方法是,將三味中藥研為細末,每次服用時取藥末一錢,用溫熱的黃酒調服

那麼,這個牽正散究竟典出何處呢?它是出自宋代的《楊氏家藏方》。由於宋代官修醫書,所以諸如《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這些方書傳世,因此諸如《魏氏家藏方》《楊氏家藏方》《是齋百一選方》等宋代民間方書沒有得到很好的流傳和發展。但是,儘管如此,其中所蘊藏的奇效良方還是被後世醫家發現,這也驗證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的名言警句。

牽正散僅僅三味藥,那麼它的配伍究竟暗藏著怎樣的秘訣呢?全方以白附子為君藥,主要起到祛風化痰的作用,《藥性賦》說,「白附子去面風之遊走」,《本草經疏》指出,白附子「風藥中之陽草也」,「能主面上百病而行藥勢也」。以白僵蠶、全蠍為臣藥,主要起到祛風搜風、通絡止痙的作用。使用黃酒熱服,可以起到宣通血脈、引藥入絡的作用。至於黃酒在這裡只是引藥,如果也算進方中的話,應是起到使藥的作用。

牽正散雖然簡簡單單的三味中藥,但是配伍也頗具特色,這是將祛風痰之藥與祛風通絡止痙的蟲類藥合同的代表方,既可以祛除風痰,又可以通絡止痙。是治療風中經絡,口眼歪斜的代表方。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可以將散劑改為湯劑,並加入天麻、白蒺藜、地龍、蜈蚣等中藥,可以增強祛風止痙通絡的作用,已發揮更好的臨床效用。

從牽正散的原方來看,組方嚴謹、切合病機,但是對於現代臨床來講,增加天麻、白蒺藜等祛風之藥和地龍、蜈蚣等蟲類之藥,藥效可以發揮得更好。雖然這樣一來,僵蠶、全蠍、蜈蚣、地龍,這其中尤以全蠍、蜈蚣為「有毒」之藥,但誠如明代醫家吳昆所說,「醫之用藥,有用其熱以攻熱,用其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謂同氣相求,《內經》所謂衰之以屬也」。

風中經絡是中風的一種,這個早在《金匱要略》中就早有論述,並對邪在經絡和邪在臟腑做了區分,認為風中在經絡,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肌膚不仁,口眼歪斜等;而風中臟腑,就會出現不省人事,口噤難言,口吐涎沫。而風中經絡是中風的輕症,明代醫家吳昆在《醫方考》中說,「中風,口眼歪斜,無他證者,此方主之」。這也說明,牽正散的使用範圍,就是中風輕症。

對於牽正散來說,適應症為風痰阻絡,但從藥物組成來說,其中還有一個隱藏的信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就是兼有寒象。臨床表現多以突然口眼歪斜為主要症狀,但舌脈上卻有舌淡苔白的特徵。而且很多患者在發病前,是有過面部感受風寒的病史的。因此,明代醫家吳昆在《醫方考》中說,「療內生之風,治虛熱之痰」,以及清代醫家費伯雄在《醫方論》中說,「太陽、陽明兩經之風痰蘊熱所致」,可能不太妥當。

對於牽正散的配伍,也有醫者提出不同看法的,比如有醫者認為,牽正散原方以全蠍為君,以白僵蠶為臣,以白附子為佐使[1]。但無論是全方的君臣佐使如何變化,但是它的主要功效還是不可忽略的。牽正散自創方以來,一千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得到了歷代醫家的推崇。不過目前來說,牽正散這個良方,現代藥理研究的比較少,但全方所含的三味中藥,藥理方面是有研究的,然而中醫復方,並不是方中中藥簡單的疊加,因此,牽正散的現代藥理研究,更是應當更為深入、細緻,以期發現牽正散更為廣闊的臨床運用空間。

對於現代臨床來說,牽正散還算是一個應用範圍比較廣泛的方劑。牽正散及其加減方,可治療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面神經麻痹,偏頭痛[2];口眼歪斜,眼輪匝肌痙攣,小兒癲癇[3];上胞下垂,胞輪振跳,風牽偏視等眼科疾病[4];牙痛(三叉神經痛),眩暈(美尼爾氏綜合徵),眼眶痛(眶上神經痛),中風(腔隙性腦梗塞)[5];癌性疼痛、面癱、中風、腰椎間盤突出症[6]等疾病。

牽正散全方雖然只有三味中藥,但是藥性卻偏於溫燥,因此對於肝陽化風、肝風內動或氣血血瘀所引起的口眼歪斜甚至半身不遂的,不適宜使用。而且,方中的白附子、全蠍屬於毒劇中藥,而且原方要求是生用,因此全方的藥性威猛、藥力彪悍,因此臨床運用時一是要藥量不宜過大,而是不宜久服,三是孕婦禁用。對於面癱、中風等容易導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疾病來說,除了中藥治療之外,配合針灸、按摩等中醫特色療法,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馮維琪,丁敏.淺談牽正散起源及其臨床誤用[J].新中醫,2023,55(12):11-15.

[2]陳幼清,張盛舉.牽正散臨床應用體會[J].江蘇醫藥(中醫分冊),1978,(1):46-47.

[3]胡仲英,胡劍東.「牽正散」在臨床上的應用[J].皖南醫學院學報,1983,(1):50-51.

[4]張志民,於群辰.牽正散在眼科臨床應用[J].中原醫刊,1984,(1):24-25.

[5]張志清.牽正散臨床應用[J].四川中醫,1991,(3):11.

[6]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2b894ba432a9df6b19e832f5d2c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