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奇妙的方劑,可用於大補元氣和挽救生命垂危,卻只有一味主藥

2023-09-08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個奇妙的方劑,可用於大補元氣和挽救生命垂危,卻只有一味主藥

在很多影視劇中,一顆百年老山參不僅是藥店的鎮店之寶,而且其價值更是價值連城。實際上,這個還並不是影視劇無端渲染,即便是放在現代,一顆百年老山參的確十分珍貴。然而老山參自然是比較稀少的,但是人工栽培的園參,卻在現代比較多見。無論是老山參,還是園參,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人參

人參為什麼在古時候特別珍貴?最主要的是它奇妙的作用,尤其是大補元氣固脫續命的作用,更是被歷代醫家珍視。關於人參的「神奇」作用,還得從一個經典名方說起,而這個方劑全方僅一味中藥,而這味中藥就是大名鼎鼎的人參,正是因為全方只有人參一味藥,因此它又叫獨參湯

在《湯頭歌訣續集》中對獨參湯大加讚賞,並稱它「血脫脈微可返生」,也就是說,獨參湯是可用於挽救生命垂危的。經歷代醫家驗證,獨參湯可用於元氣大虧,陽氣暴脫的病症,在臨床上,常以面色蒼白,肢冷汗多,呼吸衰弱,脈微欲絕等症狀為主。

獨參湯的來源,至今存在爭議,一說來源於《傷寒大全》,一說來源於《十藥神書》,但我們更傾向於出自《十藥神書》。原方使用人參二兩,濃煎取汁,頓服或頻頻服用。由於《十藥神書》是元代醫學典籍,因此這個劑量就不像漢代的劑量那樣難以換算。按照古制一斤等於十六兩來換算,二兩人參,大約60克。當然,對於獨參湯人參的劑量,大多醫家建議劑量為30克左右為佳。

為什麼獨參湯一味人參的劑量需要那麼大劑量呢?這其實就是中醫方劑的獨特之處,正所謂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用量達不到,就猶如杯水車薪,劑量太過了,就猶如狂風驟雨。對此,清代名醫柯韻伯感嘆道「世之用參者,或以些少姑試之,或加他味監製之,其權不重,其力不專,奈何活人」。足見,倘若劑量達不到,終究是隔靴搔癢,難以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的。

對於獨參湯的原方,其實並不只人參一味藥,因為在方後注里提到,加大棗五枚。而大棗這味中藥,如果熟悉醫聖張仲景的用藥套路的話,便知道張仲景尤其愛用大棗這味中藥。清代名醫黃元御對此表示,「味濃而質厚,則長於補血而短於補氣」,並讚嘆大棗是「天下之佳果,人間之良藥」,你說奇妙不奇妙?

假如獨參湯里加入了大棗,那還是真的獨參湯嗎?對此,清代名醫黃元御指出,「人參之補土,補氣以生血也;大棗之補土,補血以化氣也」。也就是說,人參與大棗同用,主要是起到滋補人體後天之本。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而所謂的血脫脈微,不就是氣血的式微嗎?而人參、大棗同用,使人體氣血得生、化緣源得滋,那還愁氣血衰微嗎?

獨參湯其實不僅僅可以用於元氣欲脫、諸虛垂危的危急重症,如果是寒性體質的人,經常出現面色蒼白、面無血色、手腳冰涼、有氣無力、痰喘氣促等症狀,可以小劑量堅持服用一段時間,有助於寒性體質的改善。但是對於實證、實熱、火熱病症的,不宜使用獨參湯。另外,煎煮獨參湯的時候,不要使用鐵器煎煮和盛放,在服藥期間,也不宜飲茶和食用蘿蔔等食物。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e6e03d5c5e49eb6d4d7feb545d0a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