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許胤宗:妙用黃芪,拯救中風,使用方法堪稱一絕,且廣為傳頌

2023-09-01     醫者榮耀

原標題:名醫許胤宗:妙用黃芪,拯救中風,使用方法堪稱一絕,且廣為傳頌

醫之有案,如網在綱;醫之有案,如棋有譜。所以,歷代名醫,除了有自己的學術專著外,也將臨證治驗經驗記錄下來,以供同道或後學交流。對於醫案,早在《列子》《左傳》《史記》中都有過名醫的治驗方法,只不過不夠系統,自倉公淳于意開始,《診籍》的出現,標誌著古代的中醫醫案專著正式萌芽,而在明清時期,名醫醫案專著蔚然成風,這對中醫的傳承,起到了良好的津梁作用,正是「若要金針暗度,全憑醫案搜尋」。

在《名醫類案》中所列的第一個醫案,便是許胤宗給太后治療中風的一個案例。《名醫類案》原文所說,「許胤宗治王太后」,這裡可能表述有誤,據《舊唐書》記載,「時柳太后病風不言,名醫治皆不愈」,許胤宗治好的,也就是說許胤宗所治的是柳太后,而非王太后。許胤宗早年生活在南朝的陳國,而南朝陳國一共五任皇帝,陳霸先、陳蒨、陳伯宗、陳頊和陳叔寶,陳蒨時,皇太后為章要兒,陳伯宗時,皇太后為沈妙容,陳頊時,皇太后依然是章要兒,陳叔寶時,皇太后為柳敬言,由此可知,許胤宗所治療的太后為柳太后當屬史實。

當時的柳太后突然中風,不能說話,牙關緊閉,脈沉。無論是《舊唐書》還是《名醫類案》,對於當時柳太后疾病的症狀只記載了這些。當時的一眾太醫都給柳太后進行了診治,但是沒有效果。而當時的許胤宗只不過是新蔡王陳叔齊手下的一個外兵參軍,但是他精通岐黃之術,於是便進言為太后診治。《舊唐書》記載,當時的許胤宗提出了他自己治療的見解,「口不可下藥,宜以湯氣熏之。令藥入腠理,周理即瘥」。

當時那麼多太醫治療沒有效,並非太醫醫術不行,而是因為太后牙關緊閉,湯藥難以入口,再加上太醫屬於「當局者迷」,未曾想到還可以創新給藥途徑。其實中醫外治的給藥途徑創新,自古有之,《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中藥熏蒸療法,《黃帝內經》所說「摩之浴之」,《傷寒雜病論》所載苦參湯熏洗,這些都是中醫熏蒸療法的源頭。但在柳太后中風後,南朝陳國的太醫們未曾想到新的給藥途徑,也屬正常,因為,中藥熏蒸療法,正是由許胤宗拉開的序幕。

那麼,用的究竟是什麼藥呢?《舊唐書》所載的是「乃造黃芪防風湯數十斛」,《名醫類案》所記載的是「乃以防風黃芪煎湯數斛」。這裡面有兩個點,需要注意一下,《舊唐書》所說的是「黃芪防風湯」,有可能不止黃芪和防風兩味中藥;而《名醫類案》記載,是「黃芪防風煎湯」,這就有可能只有黃芪和防風兩味中藥。而煎湯的數量,《舊唐書》所記載的是「數十斛」,《名醫類案》記載的是「數斛」,中間差了幾十倍,從整個的治療過程來看,應以《舊唐書》為準。

無論是《舊唐書》還是《名醫類案》,所記錄的治療方式都是一樣的,都是將煎好的湯藥「置於床下」,使得「氣如煙霧」,結果都是在當天晚上太后能夠開口說話。那也意味著,從太后中風之後,按照許胤宗的治療方法,並非熏蒸一時半刻就能起效,所以,中途如果不能及時更替熱的湯藥,熏蒸可能還未起效,湯藥就已經涼涼了,所以用了「數十斛」湯藥的可能性很大。再者,這是在給皇太后救命,豈能摳摳縮縮嗎?

對於許胤宗治柳太后的病案,在後世醫家的心目中,相當於是樹立了一座豐碑。為什麼要使用這種方法?按照《名醫類案》的記載,是讓藥氣「使口鼻俱受之」。明代醫家汪瓘引用朱丹溪的說,「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且「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有形而兼乎無形」,對於牙關緊閉,無法服藥的患者,現代自然採用鼻飼等給藥方法,但對於還處在南北朝時期的古代,採用熏蒸之法,使藥氣通過口鼻和皮膚吸收藥物的有效成分,從而達到疾病向愈的目的,不得不說,真的是高,對此明代醫家汪瓘讚嘆道,「此非智者通神之法不能回也」。

那麼,許胤宗為什麼要選用黃芪防風湯呢?我們先來看看黃芪與防風兩味主藥的主要作用,再來回顧許胤宗的用藥依據。許胤宗生活在南北朝、隋、唐初的時代,因此他用藥的依據只能從《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和《傷寒雜病論》中尋找答案。對於黃芪這味中藥,《神農本草經》中大部分作用是在描述治療「瘡瘍」,但也指出黃芪具有「補虛」的作用。《名醫別錄》中記載,黃芪主「風邪氣」,「吳勞羸瘦」,「益氣」。防風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主治大風」,「惡風」,「風邪」,「風行周身」。《名醫別錄》所載,防風可治風邪「頭面去來」,「四肢攣急」。雖然醫聖張仲景對黃芪和防風的使用不是很多,據《長沙藥解》對張仲景使用黃芪和防風的功用,各有點評,認為黃芪「善達皮腠,專通肌表」,認為防風「行經絡」、「通關節」、「舒筋脈,伸急攣,活肢節,起癱瘓」,頗為切中許胤宗用藥依據。

通過剖析許胤宗的用藥法則,不得不感嘆,使用黃芪防風湯熏蒸治中風口不能言、牙關緊閉,更多的應當是源自他的自創,但卻對後世醫家以及中醫新治法產生了深遠影響。治療中風,使用防風是無可厚非的,畢竟《金匱要略》中的薯蕷丸、侯氏黑散均用到了防風,且《日華子本草》指出,防風「治三十六般風」,「止淚及癱緩」,「通利五臟關脈」,「勻氣脈」,這個記載,直中要害,而且現代藥理研究也能佐證(止痙、抗驚厥、降壓)。但是對於中風使用黃芪,不僅在《本經》《別錄》中沒有找到完美的依據,後世醫家的本草典籍中也沒有完美詮釋,那許胤宗為何這麼用呢?其實,這裡面還得深挖

尤其是《千金要方》所載的「大八風湯」則是將黃芪和防風都用了進去,是用於治療「毒風頑痹,手足不遂,身體偏枯,或始遇病時,猝倒悶絕,即不能語、失音、深深不隨、不仁沉重」,這是藥王孫思邈收載之方,這既肯定了許胤宗所用方藥的合理性。不僅如此,後世治療中風的方劑中,《聖濟總錄》的茯神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的愈風湯,《症因脈治》羌活愈風湯,都用到了黃芪和防風兩味中藥。而從現代藥理研究中,也能佐證許胤宗用藥的先進性和合理性,現代藥理表明黃芪具有調節免疫、調節血壓、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作用;而防風有鎮靜、抗過敏,抗驚厥,降壓,抗腫瘤,耐缺氧,抗氧化等藥理作用[1]。

不過對於中風使用黃芪,也存在爭議。有醫者認為,9種情況下不宜使用黃芪:1.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風急性期;2.脈弦數、滑數或弦勁有力者;3.大便秘結者;4.現代醫學認為有腦水腫存在者;5.病機屬熱屬實者;6.瘀血明顯者;7.陰虛火旺者;8.痰濁明顯者;9.有寒熱症狀者[2]。也有醫者支持中風患者使用黃芪的,認為黃芪補氣作用較強,通過補氣以促進血行;在急性期和恢復期均可使用,使用越早,療效越好;黃芪的用量宜大至30~120g;配伍活血化瘀藥、破血逐瘀藥、熄風潛陽藥、通絡藥可增加療效[3]。

總體來說,許胤宗治柳太后中風一案,屬於許胤宗根據《內經》《本經》的醫藥理論體系,並結合自身所學所感所悟而創製的全新治療方案,這種使用方法堪稱一絕,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則醫案不僅被後世諸多本草、醫案等著作收錄,更是為後世醫家所稱道,從而被廣為傳頌。這也詮釋了《後漢書》所說的「醫者意也」之深意,同時也說明,表達愛「真的需要勇氣」,學中醫「真的需要悟性」。

參考文獻

[1]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丁雲貴.中風忌黃芪之淺說[J].中醫藥學報,1993,(4):47.

[3]包祖曉,胡烈,趙國平.黃芪防治缺血性中風的探討[J].江蘇中醫,1999,20(9):36-3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d41b377164f133ee85fa93e6378c1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