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經常有人會出現皮膚瘙癢的情況,一般來說,皮膚瘙癢,弄點止癢的藥不就得了?然而有時候,並非如此,單純的見癢止癢,這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什麼區別,因此,中醫歷來都倡導需要辨證施治。因為,別看著只是一個皮膚瘙癢,但是究竟是什麼情況導致癢的,這個問題沒搞清楚,自然就會沒用效果。
對於皮膚瘙癢,從中醫常規的辨證施治的角度來說,一般分為三種情況,最常見的是風熱和濕熱,這兩種情況,一般採用見癢止癢的方法,大多都有一點效果,但是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血虛,這種情況採用見癢止癢的方法,大多是沒啥效果的。但是,血虛所致的皮膚瘙癢,在臨床中,也並不少見。
對於氣血虛弱所致的皮膚瘙癢,究竟該如何進行治療呢?歷代醫家也有一些經典良方,但是清代名醫王清任,卻有一個奇妙的方劑,不僅藥味少,而且效果好。那麼,這個方劑究竟是什麼呢?它就是助陽止癢湯。助陽止癢湯,出自《醫林改錯》,全方由「黃芪一兩,桃仁二錢(研),紅花二錢,皂刺一錢,赤芍一錢,山甲一錢(炒)」等六味中藥組成,水煎服。
對於助陽止癢湯的作用,《醫林改錯》中是用來治療「痘六、七日後,作癢不止,抓破無血」這種病症的,當然,不僅如此,王清任還說助陽止癢湯還可以「兼治失音聲啞」。如果囿於「痘疹」二字,那可能就要錯過這個「助陽止癢」的奇效良方了。這是為何呢?因為清代名醫王清任,他的創方思想非同一般,他所創立的新方雖然不多,但幾乎是個個經典,方方奇效。
要想搞明白助陽止癢湯的奧秘,還是得從藥物的君臣佐使來分析。對於助陽止癢湯來說,全方以黃芪為君藥,主要起到大補元氣、扶正祛邪、托毒外出的作用;以桃仁、紅花、芍藥為臣藥,主要起到活血通絡、活血祛瘀的作用;以山甲、皂角刺為佐藥,主要起到通絡透膿、搜風止癢的作用。六味中藥配伍,就能起到補氣活血、透膿止癢的作用。
表面上看,君臣佐使的立方思路非常清晰,但是其中的六味中藥,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組,每一組都堪稱經典,第一組是黃芪與芍藥,而這兩味中藥組合,卻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意思是調和氣血,《日華子本草》指出,黃芪「助氣」「補血」,《本草求真》指出,赤芍藥具有「散邪行血之意」,所以二者組合可以起到暢通氣血而不滯;第二層意思是消癰排膿,《神農本草經》指出,黃芪「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本草品彙精要》指出,赤芍藥「散惡血,消癰腫」,所以二者組合還能消除瘡癰的膿毒。
助陽止癢湯的第二組是桃仁和紅花,這兩味中藥基本上是清代名醫王清任最愛使用的活血化瘀藥對,這兩味中藥組合在一起,活血化瘀的能力瞬間提升。第三組就是山甲與皂角刺,這兩味中藥通絡的力量非常強,而且還有引經的作用,指哪兒打哪兒,尤其是對於瘡瘍,用之得當,效果良好。這樣綜合起來看,助陽止癢湯三組中藥加在一起,就起到了調和氣血、消癰排膿、活血化瘀、通絡透瘡、搜風止癢的奇妙作用。
止癢止癢湯主要用於正氣虧虛、毒邪不透所致的「痘六、七日後,作癢不止」。而且,現代臨床中,已經不局限於痘疹後的皮膚瘙癢不止,而是可以用於多種原因所致的皮膚瘙癢,它的立方含義,誠如《醫林改錯評註》中所說,全方「使周身氣暢血活,血行風滅,痘毒得解,身癢則止」。一般來說,助陽止癢湯,只要是虛證所致的皮膚瘙癢,臨床加減化裁,往往必收奇效。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