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胃疼痛,服用諸熱藥無效,清代名醫陳修園:這兩味中藥氣順痛除

2023-09-05     醫者榮耀

原標題:心胃疼痛,服用諸熱藥無效,清代名醫陳修園:這兩味中藥氣順痛除

古代的中醫,他們不僅對醫理的研究頗為精湛,對本草的藥理更是深奧,有一些中藥的運用,如果單純從現代人所學的中醫學和中藥學理論上看,可能根本看不出古方所蘊含的深刻奧秘。比如,百合這味中藥,古今對它的功效認識,差異很大

百合這味中藥,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而那個時候對百合的功效描述是這樣的,「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但是《神農本草經》的這個記載,不僅與現代的中藥學「養陰潤肺、清心安神」格格不入,而且與張仲景用百合治療百合病的理念也關聯不大。難道《神農本草經》記錯了嗎?實際上,並不是。

對於百合的用法,的確古今各不相同,自《金匱要略》用百合治百合病之後,百合在安神領域的運用,被諸多本草學家收載,比如《藥性論》中記載,百合「主百邪鬼魅」,《日華子本草》指出,百合具有「安心,定膽,益志」等作用,可治療「癲邪」「驚悸」等疾病。但是,對於百合在止痛方面的作用,雖然在《名醫別錄》《藥性論》《開寶本草》中都有記載,但是後世醫家卻很少使用。

然而,在清代,有一個十分著名的醫學家,他叫陳修園,在《時方歌括》中,提到了一個百合湯,是用於治療「心口痛」的一個方劑。全方藥物組成十分簡單,僅僅由「百合一兩,烏藥三錢」兩味中藥組成,用水二杯,煎去七分,溫服。

對於這個百合湯究竟從何而來,陳修園是這樣說的,「此方余從海壇得來,用之多驗」。雖然這個百合湯不是陳修園原創,但是卻被陳修園驗證,並且寫入《時方歌括》,之後也被選入《湯頭歌訣續集》。那麼這個方劑的原理是什麼呢?陳修園對於百合湯的使用前提是這樣說的,「久痛原來鬱氣凝,若投辛熱痛頻增」,也就是說,百合湯所治的心口疼痛,是由氣鬱所得,而且服用「溫熱之藥」沒有效果,因此重用甘寒的百合,與少量辛溫的烏藥,增強行氣解郁的作用。

對於治療心胃疼痛,古人使用的方法,大多以「不通則痛」作為病機,因此採用疏通之法,往往能夠藥達病的。但是對於,「通之之法」,不能非要採用「瀉下」的方式,誠如陳修園所說,調和氣血,是通法;降逆、開結,是通法,補虛、溫寒,也是通法。所以說,只要能夠使「不通則痛」的問題得到完美解答的方法,都可以說成是通法。

百合湯重用百合為君藥,主要發揮行氣解郁的作用,完美詮釋《神農本草經》「主邪氣腹脹心痛」的記載;以烏藥為臣藥,主要發揮行氣止痛的作用,《日華子本草》指出,烏藥「治一切氣,除一切冷」。百合與烏藥兩味,一寒一熱,辛甘合化,對於服用熱藥沒有效果的心胃疼痛,可謂是方藥中的,藥證合拍,正確使用,必能屢用屢效。

從《時方歌括》和《湯頭歌訣續集》中得知,百合湯所治心胃疼痛服用熱藥無效的原因在於,百合湯所治心胃疼痛的核心病機在於氣鬱,所以使用百合湯的意義在於,百合解郁止痛烏藥行氣止痛,所以,看似兩個毫不相干的中藥,竟然卻是「天作之合」,畢竟,由於氣鬱引起的疼痛,氣順了,疼痛自然就消除了。只不過,百合甘寒,烏藥辛溫,因此,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ae8bfdfdc1de4f50e90368e88ac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