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藝術家在講述自己所取得璀璨成就時,往往會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學問通達的中醫在講述中醫所飽含的魅力時,往往會說,生活處處有中醫。講真,中醫真的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問,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在我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中,都有中醫在我們身邊。
很多人都愛吃橘子,卻不知隨手扔掉的橘子皮卻是一味良藥。而橘子皮入藥的名稱在過去既稱橘皮,又稱陳皮,不過現代都是以陳皮的身份入藥。而所謂陳皮,就是「橘皮之陳久者也」。古人在選用橘皮的時候發現,橘皮存放的時間越長,藥效越佳,比如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明確指出,橘皮「以陳者為良」。
陳皮的藥用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在橘柚條下,曾有記載「一名橘皮」,並指出陳皮有一個奇特的功效,那就是「久服,去臭下氣通神」。這個作用真的很奇妙,不管是體臭、口臭、狐臭、老年臭等臭味,都可以讓陳皮大展拳腳,擁有一席之地。而在醫聖張仲景的臨床運用中,名稱依然是用的「橘皮」,代表方有橘枳薑湯、橘皮竹茹湯、橘皮湯。
唐代孟詵《食療本草》中,正式使用了陳皮之名,而且宋代時期出現了著名的二陳湯,更是將陳皮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陳皮的用法,一般都是採用陳久存放,但是在《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中記載了橘皮留白和去白的不同功效,並指出,橘皮「留白補胃和中;去白消痰泄氣」。
對於陳皮之妙,還是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對它有獨到見解,主要將陳皮的藥性隨和發揮的淋漓盡致,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陳皮既能參與藥物的補瀉,「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又能參與藥物的升降,「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可以說,在眾多中藥里,陳皮的這個特性是最獨特的,沒有第二味藥具有這種奇妙的作用。
但對於陳皮的最為突出的作用,其實歸納起來也就四點,一個是理氣行滯,一個是化痰散結,一個是燥濕健脾,一個是降濁去臭。明代醫學家倪朱謨說,陳皮是「理氣之珍」,無論是氣逆、氣寒、氣閉,還是氣滯、氣搏、氣結,但凡是氣機的病變,陳皮「統能治之」,說明陳皮在理氣行滯方面罕有敵手。清代名醫黃元御說,橘皮「善開胸膈,最掃痰涎」,說明陳皮化痰散結誰與爭鋒。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說,「如欲調氣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說明陳皮在燥濕健脾方面作用卓越。《神農本草經》說「去臭下氣通神」,說明陳皮降濁去臭的能力特殊。
對於陳皮的作用,其實還有很多很多,但是只要掌握陳皮具有補瀉升降的藥性和理氣、化痰、健脾、降濁四大常用功效,就能在臨床運用中發揮良好的作用。不過在使用陳皮的過程中,要記住陳皮有一些「黃金搭檔」,比如,陳皮與半夏配伍,可以滲濕健胃;陳皮與白朮、甘草同用,可以補脾益胃。另外,陳皮在經典名方中所扮演的角色,誠如《藥鑒》所說「補中湯用之以益氣,平胃散用之以消谷,二陳湯用之以除痰,干葛湯用之以醒酒」。由此可見,陳皮這味中藥,真的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藥。
當然,陳皮的「神通」十分廣大,但是它在臨床運用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容忽視。由於陳皮辛散苦燥,因此,舌紅少津,內有實熱的要慎用。另外,氣虛體燥、陰虛燥咳、吐血患者,孕婦都要慎用。還有一點就是,雖然《神農本草經》說陳皮可以久服,但是《本草備要》卻說,「多服久服,損人元氣」,當需審慎。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