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調理脾胃虛弱的經典名方,健脾和胃、調中止瀉,僅僅5味中藥

2023-09-04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個調理脾胃虛弱的經典名方,健脾和胃、調中止瀉,僅僅5味中藥

自古以來,醫家們都十分強調,脾胃對於人體的重要性,而世人皆知李東垣是中醫古代最為傑出的脾胃大家,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有想到的是,早在宋代的兒科聖手錢乙先生就創立了一個調理脾胃虛弱的經典名方,迄今一千多年,依然在臨床中廣為流傳。

而這個方劑就是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里記載的益黃散。益黃散由「陳皮(去白)一兩,丁香二錢(一方用木香),訶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五錢」等5味中藥組成。按照原方的使用方法,是將這些中藥研為細末,備用。對於小隨小兒,取藥末一錢半,水半盞,煎至三分,飯前服用。

益黃散原本為小兒腹痛吐瀉,不似乳食以及脾疳而設,臨床表現主要有脾胃虛弱,脾疳,腹大,身瘦等為特徵。在臨床運用中,往往會出現兼變證,因此也需要根據兼變證進行加減化裁,如果積滯較重的,可加雞內金、麥芽來增強消食化積的作用;如果脾胃虛弱較重的,可加人參、白朮來增強補氣健脾的作用。

益黃散究竟有什麼奧秘呢?這主要還是要看配伍的君臣佐使,全方以陳皮為君藥,主要起到健脾助運、燥濕溫中的作用;以青皮為臣藥,主要起到破氣消積、去除脹滿的作用;以丁香、訶子、甘草為佐藥,其中丁香溫中行氣降逆,訶子溫胃澀腸止瀉,甘草健脾補中;以甘草為使藥,主要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兼以為使。這樣幾味中藥組合在一起,就能起到健脾和胃、調中止瀉的作用。

益黃散雖然藥味比較少,但是配伍卻頗具特色。全方以辛溫香散為主,以酸澀收斂為輔,併兼以行氣、健脾、溫中、消積、澀腸,將補益寓在運化之中。可以說,益黃散這個方劑,配伍的奧妙超出了很多經典名方,但不過比較遺憾的是,益黃散的名氣遠遠沒有錢乙創立的六味地黃丸名氣大。

益黃散自創立以來,備受歷代醫家推崇,比如金元時期的張元素,在《醫學啟源》里的「五臟補瀉法」中,將益黃散列為補脾的標準方;清代名醫徐大椿的《女科指要》在益黃散的基礎上加減化裁,用來治療「孕婦腹痛泄瀉」,《活幼心書》在益黃散的基礎上,加減化裁用來治療脾虛受冷,水谷不化,泄瀉,盜汗等疾病……等等,以錢乙益黃散為基礎加減化裁的不計其數。

益黃散按照錢乙的原意,是用來治療小兒脾胃虛弱,以及脾疳等病症,臨床上以腹痛、吐瀉、不思乳食為辨證要點。但是如果僅僅只是將它作為小兒用藥,未免有點「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而且根據全方的組方思路,它的臨床作用十分廣泛,現代臨床中,它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也嶄露了頭角。

對於益黃散來說,錢乙的本意雖然只是用於小兒的脾胃虛弱疾病,而是指出益黃散具有「補脾、和脾、補胃、和胃、調氣」等諸多作用,也就是說,臨床中若能以此為基礎,合理運用,不僅僅用於小兒疾病,成人與脾胃虛弱相關的各種疾病,也可以以益黃散為基礎調整。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6cc2c3422e718e05fa5fa0006068d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