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英國人生活方式的特倫斯·康蘭

2022-06-14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改變英國人生活方式的特倫斯·康蘭

家具零售商、企業家、餐廳老闆、圖書 作家,這些都是特倫斯·康蘭(Terence Conran)職業生涯的一部分。25歲時, 他已經開了五家餐館、一家家具製造企 業和一家紡織公司。介紹自己時,他通 常以設計師開頭。設計,是他多面生活 的坐標原點。

「我在設計和與之相關的一切工作中度過了豐 富多彩的一生,設計是我所從事的各種工作的 交匯點。我們設計或經營的餐廳、酒店和酒吧, 我們的商店、室內設計、建築、產品和家具或是 我寫的書——設計是連接它們的中心點。而這 些部分的組合,就是我所說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也意識到我是多麼幸運,我曾經為工作或生 意所做的一切,都純粹是為了快樂而做的。」當 時80歲的康蘭在倫敦設計博物館2011年的紀 念特展《特倫斯·康蘭: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 (Terence Conran: The Way We Live Now)的一 次採訪里說道。

> 特倫斯·康蘭

時隔十年,倫敦設計博物館舉辦紀念特倫 斯·康蘭九十周歲誕辰的展覽《康蘭效應》 (The Conran Effect)。康蘭於2019年在家中 去世,而他留下的遺產隨處可見。多面的康蘭影響了幾代英國設計師,從瑪莉·奎特(Mary Quant)到喬尼·艾夫(Jonny Ive)和托馬斯·海 瑟威克(Thomas Heatherwick)。展覽《康蘭 效應》從康蘭多重事業的角度出發,探索他 的博物館事業和其他幾項「平行事業」,包括 Habitat、康蘭設計集團(Conran & Company) 等。康蘭一生的這些切面,記錄了他如何從不同方面影響今天的英國。設計博物館館長蒂 姆·馬洛 (Tim Marlow) 說:「特倫斯·康蘭在重 新設計戰後英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 給我們留下豐富遺產。他改變了我們生活、購 物和飲食的方式。」

特倫斯·康蘭1931年出生於泰晤士河畔的金 斯頓,就讀於多塞特郡的布賴恩斯頓學校 (Bryanston School)。他在倫敦中央藝術學院 (London’s Central School of Art,即今天的中央聖馬丁學院)學習紡織品設計。他很早離開學校,與他的導師、蘇格蘭版畫家愛德華多·保羅齊 (Eduardo Paolozzi) 一起創辦工作室,專注於 陶瓷、織物以及家具設計。1951 年,康蘭參與了標誌著英國藝術、科學和設計復興的英國藝術節(the Festival of Britain)。此後幾年,二十出頭的康蘭十分忙碌:他在諾丁山的地下室開設 了康蘭公司,在皮卡迪利商場出售家具,還在倫 敦的Chandos Place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廳酒 館Soup Kitchen。

> 由康蘭設計並由 Midwinter Pottery Ltd 製造的「Chequers」拼盤,c。1957

展覽一部分是特倫斯·康蘭作為「設計師」的 一面,他為英國帶來第一套平裝家具、陶制烤鍋、羽絨被、第二款濃縮咖啡機、開放式生活 空間的概念等。現場展出了他早期的一些設計 作品,如跳棋拼盤(Chequers platter)、錐形椅 子(cone chair)等。特倫斯·康蘭經歷過二戰,體驗過資源匱乏的童年。在這一時期,生活給 他種下一種「修修補補湊合著用」的意識,讓 他很早就開始學習如何最大可能地利用資源。 戰爭期間,他跟著家人離開倫敦去鄉下避難。 在鄉村,自然的環境激發了他對野花、蝴蝶和 飛蛾的最初的熱情。他認為,這些自然界的生 命和他在鄉村的生活體驗,是後來成為設計師 的他的創意發源地。20世紀50年代,人們的生 活仍然面臨著各種材料的緊缺。誕生於50年代 的「錐形」椅,是康蘭最早的作品之一。它造型 簡單,生產成本很低,柳條編織成的「錐形」椅 子,巧妙地將採用自然材料的傳統手工藝和現 代生活的審美與家具設計結合起來。

他認同現代主義關於經濟實惠家具的理想,也 贊成新藝術與工藝運動發起者威廉·莫里斯的 要求,即工藝應當是「美觀的或者是實用的」。 包括錐形椅子在內的一些柳條產品,在康蘭創 立的家具零售公司Habitat成立後,很快成為當 時Habitat產品列表里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實用、 便於安裝、價格便宜且造型上比較簡單。這些 適合現代生活的元素和沿襲幾千年的柳條編 織、籃筐製作傳統手工藝被康蘭巧妙結合。錐 形椅是康蘭最受歡迎的設計之一,這一簡單的 設計,也體現康蘭對於提供可負擔的高質量家 具的承諾。2019年,在倫敦時裝和紡織博物館 舉辦的「搖擺倫敦:生活方式革命」展覽上,生 於1950年代的錐形椅重新出現,被介紹給新一 代的觀眾,康蘭稱這一早期作品為「一個倒置 的、超大的亞洲米帽,由三條細長的金屬腿支 撐著。」

> 米其林餐廳

家具品牌Habitat誕生於流行設計史上的一個 獨特時刻——1960年代中期。英國社會的品味 和習俗都在發生變化:第一條迷你裙在倫敦街 頭露面,新一代年輕人夢想著,擁有與眾不同 的著裝。通過Habitat,康蘭徹底改變家居的世界,他致力於讓儘可能多的人能夠接觸到設計。1968 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將Habitat總結 為「一種品味超市……康蘭的包裹就像一個城 里人關於農家生活的夢想。他通過重新詮釋過 去,向人們推銷現在。」

Habitat的成立,緣起於康蘭在設計生涯早期經 歷的種種挫折。在1960年代初期,他製作了一系 列名為Summa的現代化平板包裝家具後,康蘭 需要員工和零售商來展示他和年輕的設計師同 行兼好友們對設計的熱情,但傳統的商店不知 道如何展示和推銷這些家具,也並不在乎。康 蘭發現自己設計的家具,和那些死氣沉沉的店 氣質格格不入。「我們的產品在那種環境下沒有機會銷售。我覺得有機會改變商品的銷售方 式,創造出不僅僅是一家賣家具的商店。於是我 的Habitat實驗開始了。」康蘭表示,這一實驗一 部分是出於沮喪,同時也出於一種信念,即「讓 更多的人,更廣泛的群體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生 活方式。」他喜歡把自己的Habitat稱為一家「有 知識有熱情的零售店」。

> 坐在1950年代早期設計的「錐形」椅子上的年輕特倫斯·康蘭爵士

自從1964年康蘭和幾個朋友在倫敦開設第一家 Habitat家具店之後,家具品牌Habitat很快成長 為一家零售連鎖店。Habitat和它所代表的生活 方式與態度,成為20世紀下半葉英國重要的文 化與審美現象。在家具以外,它還銷售許多價 格實惠但標誌性的產品,比如紙燈籠、砧板等。 人們很快嗅到這些產品的時代氣息——你可以 很大程度更新整個室內設計,體驗現代的生活 方式。設計以更平民的姿態進入英國公眾的日常生活 ,對當時的很多英國人來說,Habitat改 變了他們與設計互動的方式,其創新的家具、 織物和炊具的組合讓人有機會更新日常生活, 而穿著瑪麗·奎特服裝和有著沙宣特別款髮型 的Habitat員工,則是時尚與形式之間的別致橋 梁,是行走的「新生活」的符號。70年代中葉, Habitat在英國已經有18家連鎖店,之後也很快 擴張到世界其他國家城市,從巴黎到整個歐 洲,再到大西洋對岸的紐約曼哈頓。在實體店 之外,Habitat也參考時尚雜誌,印製了專門的產 品手冊,將它所倡導的特定生活方式的理念進 一步通過製作精良圖文豐富的手冊,輸出給更 多的受眾。

> 康蘭設計的平衡壁龕擱架

接下來的幾十年里,Habitat經歷了激烈的商 業競爭和英國品味的多樣化的挑戰。1990年 代,康蘭被迫離開Habitat。不久後,這家連 鎖店被瑞典的設計商店宜家收購。2016年, Habitat被英國第二大連鎖超市公司英伯瑞 (Sainsbury’s)接管。到今天,雖然影響力大 不如前,Habitat仍然是很多英國人集體記憶的 一部分:在他們的家中,至少有一件家具、一盞 燈、一件 Habitat 羽絨被是出自Habitat。Habitat 所開創的體驗式購物,也是後來興起的宜家等 家具品牌的靈感來源。

在設計、家具品牌和幾十家餐館之外,康蘭也 是英國設計教育和創意產業的不懈擁護者。 1980年,他成立了教育慈善機構康蘭基金會 (Conran Fundation),希望推廣面向學齡兒童 和普通大眾的設計教育,讓更多人意識到工業 設計對於提高日常生活品質的重要性。在瑪格 麗特·柴契爾擔任教育部長期間,康蘭也鼓勵她 在學校課程設計里添加設計課。不過,據康蘭 講述,看到課程令人失望的內容後,柴契爾的回 應是「我對設計沒有興趣」。2003年,康蘭成為 皇家藝術學院的教務長。

> 棕色皮革鬥牛士椅子和腳凳

「我喜歡我做的各種項目,不過,創立設計博物 館也許是我迄今最喜歡的,也是讓我最滿意的 項目。」80歲的特倫斯·康蘭接受採訪時曾說。 1989年,在泰晤士河畔,康蘭和兩位好友英國 設計師保羅·賴利(Paul Reilly)、策展人史蒂 芬·貝利(Stephen Bayley)一同創立倫敦設計博 物館,這是全球第一家完全以工業設計為主題 的博物館。

還是學生的時候,康蘭很多時間都待在博物 館。逛這些博物館時,他一直覺得,雖然很多 設計、工藝和相關的不同類型的科學原理的 歷史部分都被很好地涵蓋了,但是,這個領 域迫切需要創造一些更現代的東西。康蘭認 為,英國是一個「只關心輝煌過去,對自己的 現在和未來不感興趣」的國家。因此,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擁有足夠的資金後,他開始 夢想創造一些特別的東西,「我們可能因我 們的創造力和創新而享譽世界,但我們的未 來將永遠與教育質量密不可分。現在,創造 力和創新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我們需要我們的年輕人才來繪畫、製圖、設計和 書寫更美好的未來。」從博物館成立,直到 他離開世界,康蘭從未缺席博物館任何一場 展覽。

> 康蘭在1963年設計的書架單元

2016年,移址後的倫敦設計博物館重新開放,參觀新館時,康蘭稱之為「我今生最大的 成就」,在新館建築的入口處,有一塊白板上寫著:「設計在塑造和理解世界上扮演至關重 要的角色,懷著這一信念,特倫斯·康蘭爵士在 1989年創立這座設計博物館。」康蘭用一生 的活動在實踐他的這一信念。康蘭很早認知 到「設計」不該局限在人類行為上,而應該轉 化成人們可購買擁有的物品。雖然收到過許 多爭議性的評價,他從不拒絕設計成為商品 的可能性。康蘭的朋友藝術交易商約翰·卡斯 敏 (John Kasmin) 曾經開玩笑說:「特倫斯的問題在於,他希望全世界都擁有一個更好的沙拉碗。」

現在,康蘭本人已經辭世,但他對生活的極 致追求,已經讓「Conran」(康蘭)成為品味 設計的代名詞之一,「康蘭效應」仍在持續。 倫敦設計博物館創始總監、康蘭的好友史蒂 芬·貝利(Stephen Bayley)曾在泰晤士報上寫 到過去60年間改變英國物質生活的人物,康蘭是其中一位,他生動地描述了康蘭的貢獻: 「如果你看見一塊切肉用的厚砧板,心底的 感慨是『這好美呀!』,這是康蘭的感染力;如 果你造訪一間酒吧,現場提供的食物是精緻 的肝醬(pâté),而不是切個醋腌蛋(pickled egg)隨便打發一下,那也同樣是他的感染 力。」(編輯:九月)

文 Article > 張夢卿 Somer Zhang ;

圖 Picture > 倫敦設計博物館 Design Museu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93657f6224f174f273b5c4c0babcc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