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息,一場由建築引發的共同行動

2023-02-09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城市生息,一場由建築引發的共同行動

策劃 Planner / 本刊編輯部

執行 Pictures / 文陽洋 Yangyang Wen、李小芳 Xiaofang Li、鄒羽涵 Yuhan Zou

文 Article / 文陽洋 Yangyang Wen

圖 Pictures / 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9th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Architecture

城市,一個大型的人類聚居地。歷經過去兩個世紀前所未有的快速城鎮化發展,全球已有過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我國亦是如此。

截止2021年末,全國人口14126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1425萬人,占比64.7%。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加之日趨嚴峻的全球氣候危機,住房緊張、交通擁擠、能源緊缺、環境污染、秩序混亂、供需失衡等,一系列城市病接踵而至,對城市、國家乃至全球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新議題,發展模式革新迫在眉睫。

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展覽現場

時至今日,全社會已對綠色低碳發展模式達成廣泛共識。此時,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城市與建築在這種系統性變化中,更需深度變革和創新。2022年12月,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以下簡稱「深雙」)在深圳市舉辦,為期三個月。本次展覽由建築與城市規劃學者魯安東、青年建築師王子耕和設計策展人陳伯康(AricChen)共同擔任總策展人,試圖立足於全新的認知角度,以「城市生息」為主題,從城市與建築的維度,探索一種全新的變革與創新方式,催生新的方法與路徑,並以展覽為基底形成共同行動,尋求未來生活的全新模式。

一次自我認知革新

「城市比建築更重要。」在首屆深雙策展人張永和眼中,建築是城市中的碎片,碎片聚集一起構成了城市。因此,城市與建築存在一種尺度關係,建築服從於城市。從首屆「城市,開門!」到如今「城市生息」,這一尺度框架不斷延展,認知持續深化,城市成為環境、成為地球、成為宇宙中的碎片,城市與城市間亦或可形成一個更大的人的生存環境。

「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包含三層內涵:在認知維度上將城市視作生生不息的共生之場、在方法維度上、在行動維度上展現人們繁衍生息的生活之道。

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展覽現場

「Urban Cosmologies」直譯是「城市的宇宙論」。「這由很多種不同的知識框架組成。」王子耕解釋稱,原先,城市發展是以人為核心,從人文角度、人的需求來定義的單軸的方式。本次深雙則希望強調人和其他生命同等重要,或是其他生命和人都聚居在我們共同創造的城市裡,它們和人的作用與價值亦同等重要。正如今年氣候變化帶給我們的影響十分強烈,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城市生 息」不僅體現出共生的宇宙觀,也展現出中國文化對於 生命的理解,這是一種呼吸、循環,人與世界、人與自然在此間融為一 體。它超越了原有建築、物體、實體空間的理念,具有時間感。在魯安東看來,實際上,這也是對於純單向發展的一種批判性生長態度。生息就是有生就有息,這是一 件 很自然的事,也是中國人 對 待 生命、對 待自然的一種基 本立場。從「Urban Cosmologies」到「城市生息」,也由此在中英文間形成一個潛在對話。

啤酒花,作者:劉可南(旭可建築工作室),攝影:胡康榆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好勝結構。」本屆深雙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宇星進一步表示,當前社會廣泛討論的「內卷」便如同這樣一個好勝的體系。過去的人們更關注「生」的過程,增長、發展然後向上,一切都要欣欣向榮。但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同樣強調「息」,宇宙萬物其實是一種自然的狀態,「息」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比「生」更重要,有了「息」才有「生」。從這種角度來看,我們不用擔心「躺平」,它可能是一件好事,是為了後面真正的再生。

「我們所倡導的是將可持續性作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傳統思維方式已經不夠了。當前,我們面臨的環境危機太深刻、太超前,我們更需要考慮『再生』或是『治癒』地球。」陳伯康認為,這需要改變我們的世界觀,從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轉變成為宇宙觀。在這種宇宙觀中,人類和非人類都是相互聯繫和依賴的,甚至可以說,彼此之間必須互相合作。這意味著,不僅要為人類設計,還要為我們共存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空氣、水等設計,同時考慮到它們的需求。

種子花園,作者:黑曜石工作室 ,攝影:胡康榆

一場共生共息試驗

自舉辦以來,深雙從不止步於展覽和論壇,而是試圖藉由展場創作一個新思想的試驗田。本屆深雙中,當我們以超越人類中心的視角重新理解城市,重新審視那些曾經逃離於我們意識之外的城市基質時,如何創造一個更加完整的「生息城市」,如何創造可持續的城市未來?沿著本屆深雙的展覽脈絡,我們似乎能找到一些回答。

在「城市生息」的主題下,展覽設置了五大主板塊、一個特別板塊以及一個常設板塊,並設立了深雙品牌館、香港館和羅湖館三個專題館。其中,主板塊由「何以共棲」「物靈之旅」「寰宇對話」「未來聚居」「共同行動」組成,特別板塊包含「萬籟之跡」「圖書策展」「寰宇制服」「循環共創」「流浪動物之家」「美術館聯動計劃」六個單元,常設板塊為「即地製造」。各展覽板塊主題、動線與場地經改造設計巧妙結合在一起,從我們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到多視角的認知圖譜、跨學科的合作共創、雙碳願景下的實踐探索,再到解決問題的行動綱領,逐步激發和引導觀眾對問題的認知和理解。

城市寄生家具計劃,作者:青山周平,攝影:胡康榆

「何以共棲」?這是展覽的序幕,也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提問,以此喚醒人類對未知的探索,思考如何與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和諧共處。板塊自上而下分設情境裝置、綜合材料與媒體介質以及全球應急/全球機構應急展三層,通過跨學科、多領域的全球研究、作品和影像,重構人與自然的邊界,展開面向未知時代的想像。

帶著問題走進「物靈之旅」,該板塊以超人類視角重新審視城市,從雲層、水體、陸地三個層次,構建出包括「城市寄生家具計劃」「種子花園」「海岸共生」等在內的隱於城市的「生態系統」,探討我們與其他非人類的主體、流程、需求和利益網絡之間的關係。

眾鏡塔,作者:眾建築,攝影:胡康榆

「寰宇對話」最為繁複,包含「日常再造」「似曾相識」「再尋他鄉」「寰宇城市」和「做-共棲之地」五個子展覽,鼓勵通過多維度的跨界對話,激發新的創新思維,探討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城市未來。有趣的是,靈感來自於伊塔諾·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的「寰宇城市」,占據了D4首層展場中九個空間單元。八組受邀建築師根據對深圳的理解和研究,呈現對應的八個微觀宇宙。位於中心的第九個空間單元作為謎底單元,由策展團隊整合,向觀眾們揭示其所看到的每個微觀城市宇宙其實都是深圳的一個切面或片段。就像卡爾維諾筆下由不同的隱藏城市所拼湊出的威尼斯,當人們經由不同的基礎設施、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系統構成的微觀宇宙進入深圳這座超級都市,即使在同一座城市中,也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景象。

走向未來,「未來聚居」板塊圍繞「未來聚居圖譜」,通過交互式的「生息導覽系統」,融合線下實驗展場和線上虛擬深雙,讓觀眾了解並感知深圳城市的大自然基底的脈動。值得一提的是,「虛擬深雙」從「森林根菌網絡與人類社群同構」著手,通過錨固於會場各地的虛擬空間入口裝置,引導參與者進入虛擬森林中,種植一株自己喜愛的植物,體驗它利用網絡與其他植物交流、互助和共生的過程。與之對應,參與者間通過該網絡交流、陪伴,建立起穿透虛實界限的連接。

非貓勿入,作者:劉治治,攝影:胡康榆

「共同行動」板塊則圍繞青年、在地、附近三個關鍵詞來講述關於「行動」的故事,呈現青年設計師和研究者對大灣區未來的多元思考、探討雙碳時代的個體感知和日常創新、展示大灣區正在發生的「作為行動的設計」。

一場可持續共同行動

面向全新的技術日常,面向共同的生態未來,「城市生息」展現出人們繁衍生息的未來共同生活方式。「我們需要改變人們的個人心態、生活方式和行動。」陳伯康表示,本屆深雙通過「設計實驗室」「生活方式實驗室」和其他展陳旨在促進集體行動,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可再生的未來項目。

流浪動物之家版塊,攝影:胡康榆

從展覽本身來看,這場共同行動首先源自全周期的可持續理念,通過倡導環境友好的展陳方式,在材料使用、布展技術、展中呈現、展後處理等各環節遵循可持續設計原則,同時鼓勵參展人制定完整的展品回收計劃,從而形成一套具有完整循環鏈路的「可循環模式」。同時,展覽聯合藝術家與企業共同參與,通過設計串聯日常生活,用視聽裝置、低碳市集活動、工作坊、美術館聯動等,讓公眾最大程度地參與,開展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日常行動思考與路徑探索。

作為本屆深雙「零號作品」的主展場深圳粵海城·金啤坊文化藝術街區(原金威啤酒廠)是深圳首例通過復合有機更新模式打造的工業遺存保護項目,在展覽空間的設計與施工等方面同樣採用了「可循環模式」。例如,「寰宇城市」選擇對搭建材料低影響的搭建方式,以實現展牆材料的展後循環利用,減少展覽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日常再造」的空間展陳設計(含材料牆)探討了物質和虛擬的關係,整個展陳均採用環保回收材料模塊搭建而成;「似曾相識」以紙板、鋁板等日常生活易獲得的材質形成和觀眾自然而然的連結。

三腳貓舍,作者:史洋,攝影:胡康榆

青年是這場共同行動的主體。本屆深雙更強調青年人的參與,80後、90後參展人總量占比超過60%,為歷屆之最。特別是,「共同行動」即「青年深雙」板塊,以包容差異、允許實踐創新的全新策略,鼓勵青年學者和設計師基於各自的研究和實踐,共同探索大灣區未來應採取的城市平衡發展模式,共同攜手面對未來空間發展的複雜挑戰。展覽期間,聯動展也將一同開展,為青年藝術家與策展人搭建開放式的創作平台。

而複雜多變的城市發展問題早已無法靠單一專業領域來解決,更深層次的跨學科融合正成為構建未來生活的必要手段。本屆深雙的參展人不僅來自建築、藝術、設計、研究等領域,還在遊戲、聲音、表演等領域展開共同協作,通過跨領域的對話打破固有的認知和局限,創造新的連接與可能性。如「寰宇城市」採用「1+1+1」的對談模式,鼓勵建築師通過對話產生新的創造力;「日常再造」通過材料和虛擬兩個孿生展表達對物質和現實的辯證思考;「青年深雙」則將建築與城市領域的參展人與其他學科領域的從業者的跨界合作作為徵集的條件。

野宿,作者:姜珺、謝仕穎、蔡裕,攝影:胡康榆

除主展場外,本屆深雙還在前海、南山區、龍崗區、龍華區、坪山區和深汕特別合作區分別設置了6個實踐分展場,共同參與。其中,龍崗區國際低碳城分展場,以「C位出發·建築向未來」為主題,圍繞綠色低碳、智慧建造、共享設計的理念,通過專業行動、公眾參與、社區共建等策略,展示未來社區營造的過程,探索未來零碳生活的發展模式。深汕特別合作區新厝林古寨分展場,以「C.A.N 燦」(文化、農業、自然)為主題,從生態、生存、生命、生活出發,深度探討田園都市對中國人居的現有表達和未來可能性。(編輯:九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4cde93b79331c74051dd8b5d3f8f2db.html